•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海阳抗战英雄事迹简说 [海阳抗战英雄事迹]

    时间:2020-07-20 18:13: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全国民兵英雄:于化虎,抗战中的爆炸英雄于化虎(1914-2004),原名晋生。民兵英雄。山东海阳人。1941年在家乡参加民兵组织,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海阳县村民兵分队长、队长,海阳县子弟兵团“化虎营”营长兼行村区武装部副部长。于化虎,1914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文山后村,1940年参加抗日战争,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家乡带领民兵以自制的踏雷、绊雷、连环雷、夹子雷、钉子雷、梅花雷等20多种地雷为主要武器,有力地打击日寇,威震胶东。

      1943年5月,日伪军100多人偷袭文山后村,时任民兵队长的于化虎率领爆破组在村边埋下70多枚石头拉雷和绊雷,炸死炸伤前来袭击的日军17人。几天后,他又带领民兵在村子周围埋下数百颗自制地雷,诱敌进入雷区,炸死炸伤敌人70多名。为了对付于化虎和民兵的地雷,日军组织探雷队。于化虎将计就计,以真假地雷对付敌人,日军挖出上面的假雷,下面的真雷随即被引爆。后来,日军将雷坑挖得又大又深,剪断真假雷相连的引火弦。于化虎和爆炸队员则试制成功定时雷。一次,日军探雷队把挖出的4颗定时雷带回炮楼,定时雷突然爆炸,7个日军当场毙命。日军绞尽脑汁,只好在疑有地雷的地方画上白圈,在疑有地雷阵的地方作出标记,绕道行军。于化虎带领民兵故布疑阵,在日军画的圈外,另外画圈,并在圈与圈间埋上地雷,把日军炸得血肉横飞,充分发挥了地雷战的威力。

      1944年春,驻青岛的日军对盆子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于化虎带领民兵在村西野虎山下埋设20多颗子母雷,炸死炸伤日伪军40多人。黔驴技穷的日军从青岛调来了工兵和探雷器。于化虎和民兵们针锋相对,制成夹子雷、头发丝雷和梅花雷等防排雷。同年夏,于化虎带着4颗25斤重的大地雷,潜入敌人据点,埋设在日军集合点名的地方。第二天早晨日军出操时踩响地雷,被炸死炸伤30多人。

      1945年夏的一天,日伪军集结400多人,对周围村庄进行“扫荡”。于化虎组织民兵,化装混入敌人内部,活捉14名伪军士兵,穿上伪军服装进村布雷。然后撤出村,开枪诱敌上钩。敌人慌乱中互相射击,地雷遍地开花,死伤47人。慑于民兵地雷战的威力,据守海阳县城的日军,被围困在据点里,真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只好在青岛日军接应下从海阳逃走。于化虎和他的民兵地雷战,在胶东一带威名大振,炸得日伪军闻雷色变。1944年10月,于化虎等5人受胶东军区委派,到烟潍线为1000多民兵骨干传授制雷、布雷技术,开展历时4个多月的地雷战。他在蓬莱附近一次布雷炸死炸伤日伪军28人。到抗战胜利时,他亲手培养起来的爆炸模范20多名,会使用5种以上地雷的爆炸能手多达1400多人。他曾创造一枚自制地雷杀伤7名敌人的纪录。在参加抗战的5年时间里,于化虎用地雷炸死炸伤日伪军171人。他的制雷、布雷技术也传遍胶东。1945年,于化虎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胶东军区授予他“爆炸大王”英雄称号。抗战胜利后,于化虎带领民兵参加了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春,海阳县武装部抽调三个民兵连,组建县子弟兵团一个营,于化虎任营长。他率领部队到即墨、崂山一带配合当地政府开辟新解放区。一次,600多名敌军从崂山出动抢劫,于化虎率民兵营伏击,救出被抓群众100多人,俘敌30多名,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1950年9月,于化虎作为民兵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电影《地雷战》的主人公赵虎,主要就是根据于化虎和另一位爆炸大王赵守福的事迹创作的。2004年于化虎去世。抗战英烈赵守福:巧设地雷"迷魂阵"赵守福,山东海阳人,1919年出生,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他参战200余次,善于用地雷杀敌,毙伤敌人138名。在他带动下,涌现了万余名爆炸手,82名战斗模范,他所在的村成为“模范爆炸村”。1942年,日寇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拉网扫荡”,可鬼子每次都被炸得损兵折将,只得龟缩在据点里死守。敌人不出来,怎么办?赵守福急得吧嗒吧嗒直抽烟,自言自语说道:“你不出来,我就送‘瓜’上门。”

     夏末的一个夜晚,赵守福带领爆破组,背着地雷,拿着木牌子,悄悄地摸到了鬼子据点外。他和一个民兵爬到离东门十几米处,插好牌子,在木牌下面埋设了三角雷,然后把雷弦挂在木牌上。天亮后,敌人见门外竖着几个木牌,上面写着:“小鬼子,不要动。动一动,要你命!”鬼子气得两眼冒火,几个汉奸跑过去对着木牌就踢,顿时被炸个粉身碎骨。

     第二天,冲着据点门口,又站着个草人,上面写着:“小鬼子,不要怕。这里面,没有啥。”鬼子一看,又气又怕,套上几十米的绳子,趴在地上把草人拉倒了。等了好一阵子,也没见地雷爆炸。日寇摸不清是怎么回事,趴在地上好半天,才敢爬起来。

     过了几天,赵守福他们又扎了十几个草人,趁着天黑,到鬼子据点外栽好,在草人的侧旁埋上连环踏雷。这次,狡猾的鬼子先用绳子拉倒一个草人,见没有地雷爆炸,便把绳子一扔,动手拔起草人来。正拔得起劲的时候,“轰隆隆”的爆炸声连续响起,炸得鬼子横七竖八躺倒一大片。

     全国民兵英雄孙玉敏:民兵都是英雄汉?孙玉敏16岁就参加了村里的妇救会,积极拥军支前、埋雷炸鬼子。由于她天生聪慧、胆大心细,很快就成为一名威震敌胆的“女爆炸大王”。1943年夏天,驻扎在行村的鬼子突然包围了小滩村,挨门逐户地搜查登记。这时,村里正住着5位县上的地下党员,情况十分危急,惟一的办法就是穿过重围捎信给附近的八路军来解救他们。然而,村头密布着敌人的岗哨,有谁敢去冒险呢?在这紧要关头,孙玉敏挺身而出。“你的哪里去”?孙玉敏走到村口时,被恶狠狠的日本兵拦住盘问。“俺家没吃的,上山去挖野菜。”孙玉敏十分镇定地回答。“你的小孩,为什么的不开会?”“皇军不让俺去,嫌俺小……”孙玉敏终于骗过了狡猾的敌人,把信送给了八路军。最令孙老难以忘怀的是105天的盆子山战地生活。1944年春末夏初,饱尝“地雷战”之苦的鬼子,恼羞成怒地对行村山区进行反复围剿扫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英勇的海阳民兵利用土枪、土雷与强敌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游击战。孙老感慨地说,“那段岁月到处弥漫着火药味。饿了,就从衣袋里摸出几片地瓜干充充饥;渴了,就饮几口山泉水。战斗激烈的时候,三天两日不下火线。三个半月里,我参加了近百次的大小战斗,巧妙埋设的‘铁西瓜’先后5次在敌群中开了花,共报销了17个鬼子。”2聊到电影《地雷战》的时候,孙老说,当年拍摄地点并非在行村、赵疃一带,主拍摄场地是在离赵疃40公里外的山中涧村,因为那里的地形复杂险峻,有山有水,拍出的效果更理想一些。至今,为配合拍电影而刻制的“镇妖石”还挺立在山道旁。“土制炸药真像电影里演的那么管用吗?”记者好奇地问。孙老笑着连声回答管用。接着,她又给我们讲起地雷战的故事。?那时候,上级配发的大铁雷每个近3公斤重,都是由民兵夜里挑回来的,通常每人一次能挑4颗雷。我们第一次用地雷炸鬼子,是在1942年初春的时候。一天天刚放亮,蹲在村头的儿童团发现鬼子从行村出发了,立即放倒了山头的信号旗。得到信号后,我们村民兵连一边组织群众向山区转移,一边紧急在村南北两个出口各埋设了一颗大铁雷。大约9点来钟,村南口传来一声惊天炸响。鬼子离去后,我们摸回村里,只见村南口炸了一个巨大的土坑,地面上洒落着几大滩乌黑的血迹,后来我们又发现村南头山地里有一个新埋的坟包,我们扒开坟包发现,里面埋的是一匹枣红色的大洋马。大家一想,肯定是刚才“铁西瓜”炸死的。听外村的群众讲,他们还看见鬼子当天从赵疃运走了5具尸体。后来,我们使用地雷的次数越来越多,地雷就不够用了。没办法,各游击队只好从胶东军区领来硝酸氨和柴油,与木渣一道辗炒,炒出俗称“氨木炸药”的土炸药,制造石雷。但经过多次试验,土炸药的效果不好,我们只好冒着生命危险到敌人封锁圈外运送TNT炸药。这种炸药装进石雷后,不仅杀伤力大,而且使敌人的探雷器派不上用场。于是,石雷很快被胶东军区推广开了。?地雷战给鬼子造成很大的杀伤,鬼子对海阳民兵恨之入骨。1945年5月,日军纠集2000余兵力窜入海阳抗日根据地,企图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在五虎岭一带广泛开展地雷战、麻雀战。敌人刚到村头,“夹子雷”、“连环雷”便一齐开花。看到敌人被炸得四处逃窜,我们便用土枪、土炮对准敌人开火。爆炸组的民兵分头挂好雷弦后,故意暴露目标,引诱敌人来追。结果敌人又陷入了地雷阵中,被炸得死伤一片…… 谈及电影中“玉兰姑娘”剪掉心爱的长辫子造头发丝雷的片段时,孙老脸上露出了少女般的羞涩。孙老说:“当年我剪掉心爱的长辫子,可心疼了好一阵子呢!”接着,她告诉记者,为时时提醒自己毋忘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后来她一直留着抗战时期的齐耳短发。3 ?上世纪60年代,电影《地雷战》在全国公映后,“玉兰姑娘”迅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1970年,孙玉敏被提拔为海阳县民政局副局长。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孙玉敏更加热心地教育下一代不忘抗战历史。她不仅经常给同事讲过去的战斗故事,还经常走进学校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教育。离休后,孙老协助有关部门整理了《海阳抗日战争歌曲100首》,在海阳大地广为传唱,使广大军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孙老告诉我们,电影《地雷战》的主题歌《民兵都是英雄汉》是她最爱听爱唱的歌曲。她经常对身边的同志讲:“咱海阳民兵过去都是英雄汉,和平时期可不能光忙着赚钱,必须大力弘扬‘地雷战’精神,全面提高现代民兵战斗精神,不辱使命、不负‘雷乡民兵’的光荣称谓。”采访快要结束时,孙老情不自禁地给记者演示起当年埋雷、研雷的过程,绘声绘色地描述起当年“地雷宴敌”的动人场面。听着孙老讲述的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记者耳边不由响起当年海阳流传的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铁西瓜,开了花,空中飞起了大洋马,鬼子的脑袋搬了家,受伤的鬼子满地爬……

    推荐访问:张海阳简历 海阳 抗战 英雄事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