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向死而生:向死而生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0-03-28 07:27: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人除了离苦得乐和延续生命的欲求之外,还有一个他不得不面对,又不敢面对的问题:我们存在之意义。我们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存在?既然知道死亡终究要降临,有限生命中所有的一切都将趋于坏空,那我们曾经之存在又是为了什么?对于追清净、自在、无欲的理想生活之向往是否真得能替代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纵使有人逃避这个问题,渴望把自己变成绝对自利、专注于个人功名利禄的渺小生灵,也会在向着死流逝的时间面前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终究会发现无法逃避自私自利带来的失落感和空虚感。当一个世俗的自利欲望被满足之后,继之而来的又是空虚,由此人陷入无休止的贪求之中,即使一时半刻不在外力的限制中遭遇挫折,也终将会被无魇的私欲折磨得精疲力竭。但意义的逼问是如此令人恐惧和焦虑,以至于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以各种方式逃避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他感到死亡无可避免地临近之时,才意识到其一生的种种“追求”尽然是在努力搁置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已。
      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教义带来了唤醒梦中人的呼声。“诸行无常”意味着自时间上观察,一切现象(有为法)皆在迁流变化之中刹那生灭,故无固定不变坏之物存在。佛教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独立不变的实体,所有存在者皆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亦由因缘离散而灭,故此,从缘起法可推论出万物无常变化的法则。而由诸行无常,进而可推出无体或无我的法则。“法”,指事物、存在,通于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世间、出世间一切的总称。“我”指恒常不变的实体或主宰。佛教认为,既然一切事物都假因缘和合而成,故而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如此便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亦即所谓诸法无我。
      不过,对于渴望逃避不存在的人而言,多少令我们感到安慰的是,意义似乎为人弥补甚至超越“存在的虚无化”结局提供了一种原发性的希望,使人隐约看到了生命在另一种层面上的延续甚至永恒。这是因为不论以何种存在方式生活,我们最终均能感受到,如果意义仅仅是就今生有限的自我而言,那面对着必然要终结的此生生命,“为了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所承载的全部“意义”都将显得荒诞而空虚――不论当初付出多大的努力,取得多大的收获和喜悦。因此对人而言,比生命更长久的意义是对于“他者”而言的意义,“为了他者”使人突破了所谓的自我那荒诞、渺小的限度,使生命在存在的意义上而不是在因缘和合之假我的存在之中延续了下来。我们可以在古往今来无数令人动容的故事中发现,如果意义突破了自我那可怜的限度――当它被认为指向无限的终极存在者(神),或者指向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幸福时――其追求者甚至会为之牺牲生命却依旧感到幸福而无憾。
      大乘佛教的出现,为不少信仰者面对存在之意义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向度。大乘佛教的理想人格是菩萨。菩萨行意味着不满足于一己的离苦得乐,灰身灭智,它照耀到了人性之中一个被隐藏得极深的痛苦――一种对存在之意义的渴望而导致的痛苦。众所周知,大乘佛教倡导的菩萨精神之要义在于普渡众生,菩萨不住无为,不入涅�,生生死死在六道轮回中去拯救无量的众生。菩萨之所以如此,并非不明世间之痛苦,不愿出离世间证入究竟佛果,其所作所为是悲悯无数尚且沉沦于世间的众生――虽处于火宅般的三界中却依旧浑浑噩噩,造业受苦,流转生死。
      然而按佛教的说法,世间的众生似乎是度不尽的。佛教的世间论认为,三千大千世界本已是相当辽阔,但其数量是无限的,故而常说“十方微尘世界”、“十方恒河沙数世界”,因此众生的数量也应当是无限的。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菩萨行者的悲剧――为了那“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言,他们成为了“大悲阐提”――出于大悲之心而渴望普渡有情,在生死苦海中为了无量众生行无尽布施,使自己的超越生死轮回之解脱显得遥不可及。然而,正如一切伟大的悲剧所展示的那样,在这样一种抗拒命运的命运之中,人的存在不仅没有因为其无法改变之外部条件的禁锢而被遮蔽,恰恰相反,强大的外力和苦难的不可抗拒性非但没有使人下降为因果链条中完全受支配的物性的一环,反而使人之存在的尊严和崇高通过他在经验世界中的渺小和脆弱以及其受役的一面而凸现出来。这种凸现不是理性推理的产物,但却能从自己的生命之中去感受它。
      反思此生的点点滴滴,利己和利他的往事为我们昭示了不同的意义。世俗利己的意义――即使有的话,在死亡面前便显得脆弱,而利他的意义却并未因此而逝去。因为,我们只能体验自己独自面对的死亡所带来的焦虑与空虚,却无法分享死亡对他人昭告,当我们将自己的意义分延至他人的福祉上时,我们不会像面对自己的死亡那样真切地感受他人的死对其所承载的意义的审判,当我们寻求人生意义所向之“他人”趋于无限时,意义便终极突破了有限性的牢笼,在救渡一切生命的宏业中延续下来。
      大乘佛教菩萨行的理想,为人存在的意义打开了一个无限的向度:在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中去救渡无边无量的众生,在这个层面上,存在与存在的意义又重新被整合,并在指向无限的延续中得到了体验。此时,时间便不再是一个悲剧性的因素,它为意义的涌现打开了无限的向度,并为过滤我们的执著、边见、烦恼预备了积极的条件。人在体验存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最终转向利他之行,这种利他之行的极限延伸便是从利益身边之人到利益尽未来际的一切众生,如此人将其意义分延至无限,这种对意义的终极托付之极限便是作为存在之整体的法界,如此人体会到不仅要对其他同道众生慈悲关爱,亦到将这种关爱推广至其他生命乃至非生命的形态。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承载着个人对于解脱的追求,它更托付着人对超越小我之无限的追寻,使存在的意义能超越小我扩散出去。这种对意义追寻终究依赖于人――作为能从自己的生存状态之中去体验存在的人――去感受。当人体验到对于不存在的恐惧与焦虑再也无法被生命的延长和对个人利益、价值的追求所遮盖时,他便开启了生命之中的另一扇门。但走入这扇门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时间。他需要从最初的痛苦、失望、焦虑、愤怒中慢慢冷静下来,在有意无意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去体会一种不再被自己的得失和生命所局限的意义,并最终领悟到大乘佛教菩萨超越性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静态的、等待被人发现的对象性存在物,它需要诉诸外在的行动,但却对那些走上这条精神之路的人内在地充实起来。

    推荐访问:而生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的下一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