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三角板角度特征【从风格特征再现角度《古文观止精选》之�】

    时间:2020-03-24 07:19: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需要关注的是原文风格特征的再现问题。是否识别原文作品中通过词语、句型、修辞手段和艺术手法所体现出的原文作者的风格并在译文中生动地再现出来,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标准之一。本文从风格特征再现角度出发,对北京大学罗经国教授所著的《古文观止精选(英汉对照)》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分析,探讨了部分值得商榷的译例,并试着给出相应的译文,从而更好地再现原作者的风格及原作的艺术意境。
      关键词:风格特征 《古文观止精选》 风格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什么是风格呢?根据《辞海》的解释,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要素中”。
       法国作家布封说:“风格即其人。”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风格是心灵的外貌。”作家的风格必然通过其作品的语言文字显现,而文学作品的风格又同作家的意图和整个精神面貌息息相关。学者们笃信忠实而准确地翻译出原文风格和原作者的意图是译者天经地义的职责。尽管风格是最高层次的艺术体现,但我们对风格的把握和翻译须得从更为基础的东西开始――从文学作品中具体语言开始,因为作者的风格总是具体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形式中,即表现在一定范围内的词语、句型、修辞手段和艺术手法之中。
       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旨归。对于《古文观止》这一中国历代优秀散文之精华和文学之瑰宝,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原作之风格和艺术意境,使外国读者通过译本也获得相同的艺术感染和美的体验,是摆在翻译工作者们面前的任务。本文作者试图从北京大学罗经国教授翻译的《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本中选出部分译文进行剖析,同时探讨一些值得商榷的译例,使译文更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特征。其中五篇译文被挑选出作为分析蓝本,它们是:“The First Ode on the Red Cliff”,By Su Shi(《前赤壁赋》,苏轼);“The Stone Bell Mountain”,By Su Shi(《石钟山记》,苏轼);“A T0ribute to king Teng"s Tower ”,by Wang Bo(《腾王阁序》,王勃);“Gong Home”,By Tao Yuanming(《归去来辞》,陶渊明);“The First Memorial to the King Before Setting off for War”,By Zhuge Liang(《前出师表》,诸葛亮)。
       二 《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中风格特征的再现
       例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英译: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Why shouldn’t I go home?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 by 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 and sad?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 redressed,I can still retrieve 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 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
       《归去来辞》属辞赋,要求散文句式整齐且押韵。文章描写了陶渊明辞官返乡远离纷扰的世俗世界,从而归隐田园过上世外桃源般理想的生活。陶渊明开篇便采用了一连串短小、轻快而且押韵的句子,加上连用两个感叹号和一个反问句,充分显示了作者辞官返乡时那种情不自禁、溢于言表的喜悦心情。罗经国教授在翻译时也采用了相同的简短句式和句型来贴进原文的语言形式。尽管押韵已荡然无存,然而译文读者也基本能获得与原文相同的阅读效果。
       不过笔者认为,从“象似性”角度来看,该译文仍有值得商榷之处。“象似性”作为符号概念是指“能指”(包括单个的声音、词语、句子结构甚至符号的缺失)与“所指”(包括物体或我们对世界的抽象概念)之间的自然相似性或类比性。这种能指与物体之间的相似性是双方所共有的固有特征。通过观察“象似性”符号,我们便可获得关于物体的真实信息。根据“象似性”原理,“元音e和i是明快的,适于表现畅快愉悦的情结,a,o,u是缓慢低沉的音,适合表达低沉的情绪……而以辅音d,t,g结尾的音给人一种庄重或行为受阻的艰难情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文与原作在风格上仍存在差距。因为罗经国教授译文中每句结尾单词分别为:home,waste,desires,sad以及redressed,future,path,today和yesterday,似乎以上单词的尾音都不带“明快的元音e和i”。这样,从句子结构上看,译文便没能在更高层次上从“象似性”出发再现原作因采用短小、轻快、对称且押韵的句子而自然产生的轻松愉快感。因此,从风格特征再现角度来讲,该例句的翻译,由于“象似性”而导致了译文的风格偏离了原来的风格特征。
       例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英译:We row a small boat on the water and drink wine from the gourd. We are like mayflies enjoying a flicker of life in this world,and as infinitesimal as a grain in the vast sea.
       当翻译句子“驾一叶之扁舟”时,译者省略了喻体“一叶”,而仅仅译为“We row a small boat”。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该篇选自苏轼的《前赤壁赋》,作者是想通过用“一叶扁舟”来对比宇宙大自然之浩瀚永恒而人生之渺小短暂。为了突出这一主题,苏轼用“浩浩万倾水上之一叶扁舟”来喻指人生像蜉蝣般转瞬即逝,像沧海一粟般微不足道。因此,在翻译该句时,我们应当突出这一主题思想。
       笔者试改译为:We row a small boat on the water,which is like a lonely leaf floating on the river;and drink wine from the gourd.
       在翻译“寄蜉蝣于天地”时,译者加入了一句解释性的句子“有着昙花一现的生命”。这样,译文便更完整清晰、更符合逻辑、也更形象生动了。为了再现原作的风格特征,在翻译时我们必须特别留意原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并最大可能地在疑问中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特征。
       例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英译:If a bell or a stone Qing,let alone a solid rock,is put into the water,even the watery bombardment of a tempest cannot induce it to ring.
       译者在翻译时改变了原来的句子顺序,而使之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英语讲究尾重原则,也就是凡是字数较多或语法结构较为复杂的成分一般都出现在句末以避免头重脚轻。因而翻译成英文时,译者把“而况石乎”插入了句子的中间而把相对较长的句子“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置于句末,以实现尾重原则。然而,我们应当思考:为什么苏轼在行文时会把“而况石乎”一句放在句尾。答案很明显:作者是想强调该句,说明连钟磬被大风浪撞击后都不能发现声响,更何况大石呢?使读者产生更大的悬念。因而笔者认为,在翻译时我们应当再现原文的风格特征――保留原文的强调句式。
       笔者试改译如下:If a bell or a stone Qing is put into the water,even the watery bombardment of a tempest cannot induce if to ring.How can a solid rock?
       即使是原文,句子的顺序也可能构成原作者的风格特征。因此,在翻译时,我们要关注原文的句式特征,以期在译文中对该句式给以同样的反映与体现。
       例4: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
       英译:I spotted a huge rock standing in midstream.It is so big that about one hundred persons could sit on it.It was hollow and had many cavities.Wind and water swept in and out of them,making pounding sound like the striking of the bell and beating of the drum,in almost deliberate counterpart to the previous sound.
       拟声词“�坎镗�”译为“像钟的撞击声和鼓的敲打声”。这样,译文读者便获得了该拟声词的大概意思,这属于诠释性的翻译。对于这样的拟声词,在英文里很难找到“最贴切自然的对等语”。对于这类不可翻译的拟声词,原文的风格特征会因拟声词的缺失而导致译文风格的丢失。
       例5: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英译:“The moon is bright,the few stars are scattered and the crows fly southward,”he quoted.“weren’t these the words of Cao Mengde?”
       原句涉及曹操所写的一首诗,而遗憾的是,译者把它译成了一个简单句。这样一来,原诗的风格特征也杳无踪影,而且外国读者读译文时会感觉困惑:曹操所写的是首诗,为什么只是看见一个并列句呢?难道曹操不会作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保存原作的特征呢?我们来看看汉学家Giles是如何翻译这首诗歌的:The stars are few,the moon is bright./The raven southward wings his filght.
       这样,Giles通过对意美、音美、形美的翻译,再现了原诗的风格,很好地保存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味。对原文诗歌的正确处理与翻译也是最好地保持原作风格特征的途径之一。
       例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英译:A solitary wild duck flies alongside the multi-colored sunset clouds,and the autumn water is merged with the boundless sky into one hue.
       意象作为文学作品风格特征的主要元素,是一个运用词语进行比喻和象征化的过程。丰富多彩的意象组合与交互作用会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意象的组合也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产生无穷的情趣美,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
       王勃在《腾王阁序》之该句中用“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意象组合描绘出一幅多彩多姿、绚丽壮观的秋天暮色。译者在翻译该句时,为了生动再现原作的艺术境界,也忠实地采用了相同的意象组合:“the mulit-colored sunset clouds”;“a solitary wild duck”;“the autumn water”and“the boundless sky”。这样,译文读者也能感受到使人心旷神怡的壮观景色,而与原文读者产生相同的阅读反映。译者通过对原文中意象组合的精确复现从而真实生动地体现出原作的风格特征。
       三 结语
       本文作者以原文风格特征的再现为出发点,从《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中选出部分译文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分析。文章不仅对罗经国教授巧妙精当的翻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对一些有待商榷的译例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给出了自己的参考译文。通过这种译文评析,我们一方面可以向翻译大师学到宝贵的翻译经验,从而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对部分译例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而动态地吸取前辈们的精华。本次尝试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有助于更多的翻译爱好者参与到我国古代文学的翻译和评析中来。
      
       参考文献:
       [1] 巢峰:《辞海》,中国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
       [2] 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3] 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周沪,男,1968―,四川都江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贺州学院。

    推荐访问:观止 古文 再现 从风格特征再现角度《古文观止精选》之� 古文观止 从风格特征再现角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