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风格特征】 竹林七贤及其创作的风格特征

    时间:2020-03-22 07:41: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1949―1966年的十七年是中国电影的创业和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艰难曲折,大起大落。本文试从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电影创作和电影成就对其进行梳理和概括、阐释和批评。
      �关键词:十七年;中国电影;发展特点;电影创作;电影成就;
      �1949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17年,简称“十七年”。 “十七年”是指新中国建立到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巩固政权这一时期。
      �由于当时受社会背景、帝国主义的影响,我们搞了相当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国内的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当时我们的文艺方针又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因此政治风云的变化就不可能不影响到电影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十七年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
      �艰难曲折,大起大落。有人概括四起四落,在十七年中,出现过四个蓬勃发展时期,这就是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1956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1959年的第三次发展以及60年代初期的发展。60年代初期的发展尚未达到高潮,很快就由于政治原因而夭折了。
      �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电影创作正如已故电影理论家钟惦�同志所说:“新中国电影文学的起点很高。”这句话完全适用于新中国电影。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实,朴素,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1959年50年代的第三次发展,也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最高峰,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是:
      �1、反映历史真实,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
      �这个时期最成功的影片多是历史题材 。在纪念建国十周年的时候,为了总结和回顾历史经验,肯定成绩,鼓舞士气,这批影片大多是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就是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大多是正面歌颂为主的。
      �2、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
      �全国大跃进的形式下,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在提出“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编,导,演,摄,录,美等整个创作人员的艺术素质普遍提高,因此,才能保证影片的高质量。
      �影片的风格样式是艺术家的艺术修养、艺术个性的体现。在“十七年”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中国电影的风格样式比较单一,但“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也没有停止过探索,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通过这些不同的风格样式的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不同的艺术个性与艺术追求。
      
      �除革命的抒情正剧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十七年”的电影艺术家们在其他风格样式方面的追求和探索。
      �1、喜剧样式的发展:喜剧样式在“十七年”经历了一个坎坷而曲折的道路。1955年到1958年是喜剧电影探索的活跃时期,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是吕班导演拍摄的“讽刺喜剧”,如《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等以讽刺为主要表现手段,讽刺国家干部身上残存的官僚主义作风,讽刺人民内部的不良倾向,诸如,不愿赡养老人,爱吹牛,不拘小节等。但由于讽刺喜剧的分寸很难把握,一旦过头,就会变成悲剧。
      �2、散文式电影:在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散文式电影业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代表性作品如《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这类影片实际上是集成和发展了《神女》《小城之春》等三、四十年代诗意电影的传统,影片的创作者们更多的接受了我国古典审美情趣如《林家铺子》重场面和细节而不追求壁垒分明的戏剧冲突,开头和结尾含蓄而富有韵律。
      �3、史诗式电影探索,就题材而言,十七年大部分影片都是人民革命战争的英雄史诗,但作为一种风格样式的史诗式电影,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解放初期,电影指导委员会曾片面的要求表现革命历史的重大题材。
      �4、惊险样式的影片在十七年也很有发展,在正面环境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的斗争,我公安人员在人民政权下,对潜伏或潜入的特务进行斗争,敌特常常以合法的身份作为掩护,如《国庆十点钟》《秘密图纸》
      �回顾“十七年”中国电影,虽然经历了曲折、艰难的道路,但成绩是显著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创作队伍主要是由白区来的电影工作者和解放区来的文艺工作者这两部分人员组成。两部分力量结合,成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很快适应了新时代、新的生活,在全国解放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创作一批表现工农兵、风格质朴、充满时代气息的电影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十七年电影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方面及主要存在问题:
      �1、十七年电影创作中值得借鉴的方面: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塑造;造就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
      �2、十七年电影创作中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问题: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
      �当时根本不敢公开研究电影本体,很容易被扣上“为艺术而艺术”、“形式主义”等大帽子。当时人们主要是对影片做些政治性的评论。电影本体的研究,直到“四人帮”垮台,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引起重视,深入研究。
      �三、十七年电影最大的成就:
      �1、使老百姓都能看到电影,在解放前只有在大城市,而且是比较有钱的人才能看到,农村不可能,普通老百姓买不起,在解放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能看到电影,国家还是流动放映,对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大好处。
      �2、采取国家来经营,建立了一个国家来控制的发行放映网络,中国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原来叫中国电影经理公司,同时跟国际上交流。这样,保证了中国电影一定的市场性,电影总是有地方放映,就是能够到电影院去放,虽然是由国家控制,但是那个时候呢,观众很爱看电影。
      �3、通过十七年的发展,培养了新中国电影的人才,除了解放以前,从延安,或者是随着部队过来的一些电影制作者以外,还有上海的一些老电影人以外,解放后因为特别是1950年建立了电影表演艺术学校,也就是后来的北京电影学院,这个时候也出现了专门的电影杂志,像《大众电影》,是1950年6月1日创刊等等,这样使电影空前的繁荣起来,即为观众提供了一些电影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欣赏角度发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新的人才。这些人才到后来,特别是到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郑州;450000)
      �
      �参考文献:
      �[1] 丁亚平《电影的踪迹―― 中国电影文化史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 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页。
      �[3] 援引自中国配音网:《袁乃晨:电影融进了我的生命》,http://www.peiyin.com/2005/Article asp articleid=2171
      �[4] 张骏祥、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5]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

    推荐访问:年中 国电 特征 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风格特征 李安电影的风格特征 李安导演风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