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霍桑视阈中的善与信仰_信仰善

    时间:2020-02-29 07:24: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是霍桑的代表作,它可以说是霍桑本人的精神自传。小说大量地采取象征手法,其中的“古德曼”象征的是人性中善的一面,而“费丝”象征的是人的信仰。小说在令人惊悚的氛围中展现了这样一个严肃的宗教命题:善和信仰之间的冲突。正是这种张力构成了小说的主题,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古德曼 费丝 张力
      
      霍桑的小说一直都蕴含着强烈的宗教意识,他的作品中始终存在那种永远不可弥合的原罪伤痕和忏悔主题,正是源于他对于宗教的独特理解。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作为霍桑的代表作,可以说是他的一篇精神自传。小说中大量使用象征手法,在一幕幕令人悚然的场景下,它展现了一个耐人寻味却有痛楚的主题――处在信仰与向善之间的冲突中,人面临着精神困境。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象征所指。这是一篇象征小说,其中的一人一物均有特定内涵。而在这些人和物中,最富有意义的则是古德曼和费丝,在文中,这是一对厮守终身的夫妇。按照文字的表象意义所指,“古德曼”翻译为中文意思是“好人”,此时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善”。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德曼成长的环境是充满着爱和阳光的:有亲人的关爱,有周围的那些道德楷模们给他讲教义问答,做精神的向导。在这个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古德曼,是一个天真善良的羔羊,他的寓意是人性中善的结晶。而他的妻子费丝,中文的意思是“信仰”,这里显然有着一种宗教的象征意味。小说的开始,写年轻的古德曼刚刚新婚不久,幸福美满。在这里,显然有着一种富有意味的象征,那就是人的善和信仰的结合。“古德曼”是一个个人象征,而“费丝”显然具有着一种外界环境的群体意识在里面,也是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古德曼和费丝的幸福意味着“善”和“信仰”之间的和谐。
      当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信仰并且对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的时候,一个人的生活最幸福,因为这种信仰会给他带来不断的动力支持。古德曼就是这样,他对自己的费丝是那样爱惜,不允许她受到一点玷污和伤害。在“丛林之旅”开始之前,古德曼的信念就是一直随着自己可爱的费丝进入天国。显然,在开始自己的旅行之前,古德曼就已经知道自己将要面对邪恶,只是费丝的存在让他敢于接受一切的试探。因为他相信费丝带给他的力量能够使他抵住一切邪恶力量的侵蚀,并最终进入天国。在与魔鬼一同走上邪恶的丛林之路时,古德曼不止一次提到费丝,并用她来抵抗魔鬼的诱惑。即使最后处在令人毛骨悚然的环境中,古德曼依然没有忘记费丝的这种力量,他依然在向费丝求救,呼喊道:“天国在上,费丝在下,我还要坚定地与魔鬼抗争。”一个拥有信仰的人是无所畏惧的,即使古德曼在邪恶丛林的路上,像常人一样也会恐惧,但是他的费丝和周围那些道德楷模们所构成的精神堡垒还没有坍塌,这也意味着他能够为自己的精神存在找到理由。
      其次,我们再来看费丝形象的转换。随着魔鬼将周围人的阴私一点点地揭露,古德曼逐渐对他的费丝产生了动摇。怀疑是背叛的开始,在邪恶丛林的路上,他不止一次地提到费丝,也正是说明对费丝的怀疑。对于一个虔诚的的信徒来说,没有什么比信仰丧失更可怕的了。此时的古德曼的恐惧感开始一点点增强,因为难以抵抗的孤立感也随之向他逼近。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别人情绪恰与我们相反更使我们震惊了的了”[1]。当古德曼看到自己原先崇拜的前辈,一个个都在这个邪恶的丛林之中暴露无遗,甚至连他一直痴爱的费丝竟然也和他不是一路人时,他的心灵震惊了。他精神城堡的根基被魔鬼一砖一砖地抽去,所以他才撕心裂肺地喊道:“我的费丝完了。”这时的古德曼完成了最终的对费丝的反叛,他的精神城堡随之也彻底坍塌。“人世间没有善,而罪恶也只不过是一个空名。”这里有一个沉重的所指,当人性中的善对宗教中的信仰产生了怀疑,那必然就意味着个人精神放逐,此时的古德曼已经被原来所依赖的那个群体排斥在大门之外了。古德曼作为人性善的一面,终于陷入了自我的放逐,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此时的费丝也变得苍白无力毫无意义可言。小说最终在悲哀之中结束,这不仅意味着古德曼精神的破产,同时也意味着作者对于人性的无奈以及对于宗教的失望和谴责。
      最后,我们可以借此来窥探一下这篇小说的主题及其根源。这篇小说在形式上虽然只是一个历险小说,但它实际蕴含着一个深层次的宗教命题。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张力存在,那就是善和宗教之间的冲突。如果我们对加尔文教的一些教义有所了解的话,那便不足为怪了。因为很多时候宗教与善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个宗教,即便它自称是爱的宗教,对于那些异教徒也必定是冷酷无情的。”[2]那么这样一来,宗教和人性的冲突就变得不可避免了。尤其是霍桑所出身的清教家族的背景及他的祖辈们所犯下的那些残酷无情的罪行,让他意识到了介于人性和宗教罪恶之间的悖论存在。因此,我们读霍桑的作品时,常常能够体会到那种深刻的悔罪意识。宗教的圣职人员在他笔下从来都不是那样的纯粹,而是道貌岸然之下掩藏不堪入目的劣迹。人们常把这一点归结为霍桑“性恶论”的理念,这显然只是一种表层上的认识,并未从根本上探究。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想,便会发现,这种罪恶是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关键所在,因为“恶”同“善”一样,都是人先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是这种“恶”竟然冠冕堂皇地在宗教的殿堂里找到了存在的依据,并且使得人性中的“善”变成了一种非法存在。引导古德曼的那个老者,是以魔鬼的形象出现的,可是在那些膜拜者的眼中,他何尝又不是信仰中的先知和天使呢?宗教教人们向善,可同时它也在教人们如何残忍,并且这种残忍又是那样的合法和问心无愧。很多时候,“无论是在平民百姓中还是在基督教会中,敌对派别之间的仇恨常常要比敌对国家之间的仇恨更为强烈,他们对付对方的行为也往往更为残暴。”[3]霍桑从自己的家族历史中,看到了这种悖论的存在,所以他不愿意再使自己的良知麻木,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把这种冲突表现出来。他笔下的主人公也从来都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而是背负着精神的十字架,一步步地在赎罪的路上艰难而又孤独地行走,最终才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篇小说可以看作是霍桑的一个精神自传,它所表现的是霍桑对于人性和宗教的认识。当那些高贵的神职人员教人向善“替天行道”时,种种龌龊不堪的行迹也在肆虐猖狂,良知者却变成了异教徒。这是宗教的悲哀,也是人性的悲哀,这两种悲哀构成了《年轻的古德曼・布朗》这篇小说的主题。在霍桑的小说中,信仰与人的善良本性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隔阂,这种不可消解的张力也正是霍桑小说的魅力所在。
      
      注释:
      [1][3]亚当・斯密著,王秀莉等译:《道德情操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版,第8页,第159页。
      [2]弗洛伊德著,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
      
      
      (胡倩 昆明 云南民族大学分部人文学院 650223)

    推荐访问:信仰 霍桑 视阈中 霍桑视阈中的善与信仰 狂欢中的生活与信仰 霍桑留下的空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