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郭晓春:行万里路,做大写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时间:2020-02-27 07:31: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北大奥林匹克文化协会”:于理想中汲取力量         出生于1983年3月13日的郭晓春是个地道的东北女孩,有着一双灵动大眼睛的她热情坚强,敢想敢做。2002年,她从长春外国语学校毕业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自此开启了在中国最高学府的一路征程。
      从大一到大四,郭晓春历任学院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团总支书记、班级团支书等职务。很多人都觉得学生干部会因为工作繁杂而导致成绩下降。但是郭晓春始终告诉自己不能把工作多作为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理由,她的成绩在本科四年里一直没有掉出过班级前两名。
      然而,对于这一切,她并不满足,而是希望能够凭借自己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成立一个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社团,这个想法在大三时逐渐成形。那是2005年的一天,郭晓春在校园里散步,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开办一个与奥运文化相关的协会呢?一是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奥林匹克文化的平台,二是希望北大学子能够为奥运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时“奥运”两字时常出现在同学们口中,但类似的团体却没有先例,这更加激发了郭晓春的斗志。
      当时已经到了大三下学期,同学们不是忙着考研、保研,就是准备找工作,只有郭晓春做了一件与自己前途“不相干”的事情。在协会成立初期,没有会员她就找朋友、同学,没有经费就千方百计去拉赞助。在很短的时间内,她和协会的干部筹办了人文奥运系列讲座、迎奥运倒计时1 000天“放飞理想”签名活动。时间紧迫,团队也刚刚成立不久,但靠着大家的通力合作,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并且受到了北京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关注和报道。
      同时,郭晓春也在不经意间写就了两个第一:该社团是全国第一家以奥林匹克文化为主题的学生社团;第二个“第一”是关于她自己的,做志愿者培训的过程中,她越发感觉到我国在这个领域迫切需要向国外学习,第一次坚定了出国学习的想法。
      
      “Up with people”:从游历中丰富自己
      
      “机会只会被有准备的人把握”,郭晓春就是这句话的验证者。2007年1月到6月,郭晓春参加了“Up with People”全球杰出青年领袖培训项目,与来自全球19个国家的73名优秀青年共同访问了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地的近10个国家。这次机会的得来,也得益于她平时的细心观察。
      那还是在几年前的一天,郭晓春在《环球时报》上看到了一则关于“Up with People”的报道,其中的活动内容让她很是兴奋。她四处查找该项目的网站,并积极准备好申请事宜。最终,自身综合素质得以完美体现,offer顺利拿到,而那年全国总共只有包括郭晓春在内的五个人得到了这次机会。
      其实,当时类似的国际交流项目很多,郭晓春之所以选择“Up with People”,是因为这个项目注重文化实践,每到一个城市,项目组都会安排大家住到当地居民的家中,来开展活动,有时还会得到与当地政经要人谈话的机会。对于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方式,郭晓春神往已久。事实证明,她也从这半年的文化交流实践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对于她的专业学习和开阔视野都有着不小的帮助,在她心中,世界也越来越壮阔。
      从美国到欧洲,从欧洲到东南亚,郭晓春和国际志愿者们一路游历一路成长。飓风过后的新奥尔良满目疮痍,他们便为新奥尔良人民搭建灾后临时居所;在泰国的孤儿院目睹失去父母的孩童,他们便陪护孩子们玩游戏,他们还在瑞典的土地上种下两百多棵小树,也为土著居民进行文艺表演,甚至为地方政要出谋划策……无论是在暴雨中交通不便的柬埔寨,还是在风车转悠、郁金香芬芳的荷兰,抑或是繁荣奢华、视野辽阔的帝国大厦,郭晓春都和同伴以积极顽强的心态应对每一个挑战,感知旅途中每一处独特风景。这些以前生活不曾有的经历不仅带给她新鲜感和探索欲,而且使她重新审视自己,思考一些更深层的东西。
      在新墨西哥州的一个小镇上,志愿者们的工作是帮一个农场翻土,以及收拾田间的旧枝。可是农场里遍地都是牛粪,光是在其间站一小会儿,鞋子上就会沾满污秽。郭晓春看着半冻半融的牛粪,起初心里还有些犹豫,但是放眼望去,伙伴们都在挥洒自己的汗水,她很快就融入了工作中。事后,郭晓春笑着说:“原来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自己还见得太少。自己还要多学多看多听,原来理解的学习定义太狭隘了,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汲取生命课堂中的精华,只要行动了,我们就在不断成长,不断收获。”
      
      在国外的那段时间,郭晓春也在用实际行动维护着祖国的荣誉。“Up with People”团队里有4个日本青年,一次,他们问郭晓春,“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不喜欢日本人?”得知日本青年不了解二战那段历史后,郭晓春和几个中国志愿者在东德自发组织了“中日关系论坛”。论坛上,来自中国和日本的青年们痛苦地追溯那段充溢着血泪杀戮的灰暗历史。在场的中国青年哭了,因为心头太多纠结的情愫;日本青年哭了,他们震惊于中国同龄人讲述的自己从未正视过的历史;东德的青年也流泪了,他们想到了二战时自己先辈经历的不堪回首的岁月。
      
      “奥运冠军论坛”:在困难中优雅前行
      
      自2008年开始,“冠军论坛”被国际奥委会设立为奥运会的必有项目、奥运会开幕前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而2008年,北京奥组委授权北大主办这次文化盛宴,恰逢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郭晓春所创办的奥林匹克文化协会当仁不让地成为“冠军论坛”最理想,同时也最合适的工作团体。
      然而,“冠军论坛”在筹备之初便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北京奥组委没有划拨任何资金支持,在巨大的赛会筹备压力之下,也没有过多精力顾及北大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提出的要求。除了资金以外,工作人员也极其缺乏,只有创办论坛之初的十个人,除了三位是老师外,其他的都是学生。郭晓春深知此次任务的艰难,但她丝毫没有想过放弃。“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山,也没有�不过的河”,带着这样的决心,郭晓春和团队废寝忘食,马不停蹄地工作着。最终,在许智宏校长以及各界的帮助下,在国际合作部老师的带领下,郭晓春和她的同伴克服了困难,将“冠军论坛”成功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很快,“冠军论坛”便得到了所有嘉宾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央视综合频道、经济频道、奥运频道、新闻频道多个栏目对论坛进行了深入报道;水均益主持的《高端访谈》栏目专门采访了凯文・高斯帕和艾伦・斯奈德。搜狐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卓有影响的报刊以及大批海外媒体也对论坛进行了全方位报道,使“2008奥运・冠军论坛”成为奥运前夕社会争相评说的文化热点。
      “我自己也不好说这次‘冠军论坛’举办得有多成功,但是,我已经竭尽全力抓住了这次机会,并锻炼了自己。”从最初的三五个人,发展到了后来近80人的工作团队,其间的不易可想而知。郭晓春非常注重在尝试的过程中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在“冠军论坛”结束之后,她说:“我抱着学习的态度,不惧怕挫折,只要能够从中学到东西。小时候我父亲常对我说,要拿大笔,写大字,做大写的人。想做什么就要付出行动,只要认为自己是对的,再怎样艰难也要撑下去,不然就对不起自己这颗心。”

    推荐访问:写人 行万里路 郭晓春 郭晓春:行万里路,做大写人 车行万里路对联 行万里路上一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