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小学作文教学《改写小小说》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荆轲刺秦王改写成小小说

    时间:2020-02-24 07:27: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导入新课,训练朗读   师:年纪大了,电视节目基本不看。可是,上星期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我从开始看到结束。什么节目让我这么喜爱?原来是一档《人物专访》,著名节目主持人柴静,采访一位中年女子杨红樱……哎,杨红樱是谁?
      生:杨红樱是著名作家。
      生:杨红樱是一位作家,她曾写过关于马小跳的系列故事。
      生:她还写过《淘气宝马小跳》。后来改编成电视剧和动画片,我们都爱看。
      师:说得真好。
      评析:教师的评价有针对性,暗示学生:作为五年级的学生,说话不仅要完整,而且要清楚具体。
      师:杨红樱当过小学教师,跟我一样教小学语文。她发现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她就读小说给他们听,读到精彩处,小朋友都陶醉了。后来,她就自己写小说,写故事,写着写着,连出版社都知道了……
      所以,小说就是故事。
      评析:导入课文从小学生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入手,从儿童较熟悉的小说、作家引出新课,学生感觉亲切有趣。
      师:“小说”这两个字会读吗?(生一齐读“小――说”。)
      师:不对,要这样读。(师范读、带读;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小说”。)
      师:对了,对了。
      评析:一进入新课,便从细微处进行“读”的训练与指导,帮助学生纠正读词语时,或拉腔拉调或将词语“字化”的不良习惯。
      师:小说就是故事。你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小说吗?
      评析:没有听到老师们常用的“真聪明”“你真棒”“你一定能说出来”的“低段化”的语言,而是直截了当用了高年级学生一听就明白的语言,让很多习惯了赏识教育模式的听课老师们耳目一新。
      生:《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
      评析:既帮助理解小说的含义,又是文学知识的复习与积累。
      师:四部古典小说。小说分“长篇”、“中篇”和“短篇”。现在流行快餐文化。连小说也“快餐”了,有仅一二百字的小说。有人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板书:“微型”)
      评析:区分小说的类型,运用学生熟悉的快餐来比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微型小说的特点,获得小说的相关知识。
      师:“微型小说”这4个字,会读吗?(生依次读“微型小说”)
      师:这样读就对了。说它微型,但小说的特点依然:(1)故事生动;(2)形象鲜活;(3)写法独特。
      今天向你们介绍三篇微型小说(板书“三篇”),请6个同学来读。
      师:哪三篇?谁读课题?
      (6个同学分别读课题,老师用“真好”、“好的”分别评价)
      师指导:《两本小学课本》中两个“本”的不同读音,是前鼻音,强调第二个“本”字要读儿化,范读,带读,齐读。
      评析: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难点。
      师:三篇小说加起来才千把字,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第一篇《恶魔约翰》。
      评析:以读为本,以生为本,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范读、带读、指导读,用意是教学生读书,掌握读书方法,形成阅读能力。
      二、学习《恶魔约翰》
      1 恶魔约翰
      杰克到刚刚开垦的美国西部谋生。他在一个小酒吧里当酒保,这个酒吧的顾客主要是附近的牛仔和农民。上班第一天,老板特别提醒杰克:“如果听到别人说‘恶魔约翰来了’,你就赶紧逃跑,因为这个约翰是方圆几百英里内最危险的通缉犯,连警察都拿他没办法!”
      这天中午,酒吧外面一阵大乱:“约翰来了,恶魔约翰来了!”杰克正在洗手间,等他提着裤子出来,酒吧里的客人早就跑得没了人影。
      只听见有人“砰”地踢开店门,一条凶神恶煞般的大汉气势汹汹地大步闯进酒吧,将手枪往吧台上一拍:“给我一杯墨西哥烈酒!”
      这时候杰克已经来不及逃跑了,只好战战兢兢地递上一杯烈酒。那大汉举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将酒杯重重地砸在吧台上,碎了。
      “您……您再要一杯吗?”杰克哆嗦着问。
      “见鬼,我哪来时间!”大汉冲着他吼道,“你不知道恶魔约翰就要来了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教师带领学生读题目《恶魔约翰》。
      师:每一篇我们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说约翰是恶魔,文章里写了五个理由,哪五个?
      生1:约翰是方圆几百英里内最危险的通缉犯。
      师:还有四个。
      生2:连警察都拿他没有办法。
      师:还有三个。
      生3:上班第一天,老板特别提醒杰克,如果听到有人说恶魔约翰来了,你就赶紧逃跑。
      师:正确!还有两个。
      生4:酒吧里客人早就跑得没了人影。
      师:我没听明白。
      生5:一天,杰克在洗手间。只听见有人喊,恶魔约翰来了,外面一阵大乱。等杰克提着裤子出去,外面早就没了人影。
      师:说得好!最后一个?把最后四个小节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我给一个关联词“连……也……”
      生8:连那个凶神恶煞般的大汉也害怕恶魔约翰。
      师,对啊,真行!
      师:说约翰是恶魔,文章里写了五个理由。请你独自把这五个理由连着说一说。(一个学生照着课文说得很好)
      师:能不看课文说吗?
      (一个学生不看课文,把“说约翰是恶魔的“五个理由”叙述得清楚、明白)
      评析:由浅入深,训练有梯度。
      师:第二个问题,你会读书吗?刚才我听大家朗读,普遍读得不是很好。一字一顿,拖腔拖调。我们来练练。只读文章的最后两句话。
      评析:敢于对学生说不,敢于否定学生。在小学语文界大刮片面赏识教育之风,大行无原则虚伪表扬之时,体现了一种真正以生为本的高效教学。
      师范读:
      “您……您再要一杯吗?”
      “见鬼,我哪来时间!你不知道恶魔约翰就要来了吗?”
      师:请了八个学生朗读。
      (八个学生分别读,师对每个同学都进行评价鼓励。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师与一位学生合作朗读并表演。(笑声、掌声)
      评析:让学生反复训练朗读,训练的面宽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学语文的理念,同时,以学生为主体,不放弃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评述、评价、指导、示范、鼓励、纠错,使学生懂得该怎样读,不该怎样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正确的朗读方法,较快提高了朗读水平。
      师:第三个问题,文中根本没有出现约翰,而约翰这个恶魔形象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用的什么写作方法?
      生:侧面描写,起着衬托的作用。
      (师解释什么叫侧面描写)
      评析:此环节设计精彩、有效。
      三、学习《两本小学课本》
      2 两本小学课本
      一天,我收拾屋子,找出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女友说,还不扔了?我抚摸着书半晌没说话。
      母亲是个一字不识的苗家妇女。家乡有种风俗,女人在去世时,口里只有含金含银才能入土为安。所以,贫困人家想积攒一块小小的金银饰品便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一年,母亲起早摸黑喂了两口猪,终于置了一对银手镯。
      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里,母亲时常进城给我送些吃的。她知道我复习忙,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去。有一天,母亲去了又回来,拉我到僻静处:“伢儿,我替你买了两本考大学的书。”“什么?”我心里咯噔一下。常听人说学校外面时常有人用假书、假资料蒙骗那些一字不识的家长。
      “人家说,只要用这书,考大学包中。”
      “哪来的钱?”
      “镯子换的。”
      我抢过书,撕去包装,天哪!两本小学课本竟然骗走了妈妈的镯子!
      “伢儿,行吧?”
      望着满怀期望的母亲,我强压住泪水和屈辱:“行,妈,行的!”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母亲极高兴,说两个镯子花得值。她甚至想去找卖给她书的人道谢!
      “你妈后来知道真相了吗?”女友问。
      “没有。我永远也不会告诉她。”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篇文章)也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母亲的一对银手镯是哪来的?这对银手镯对一个苗家妇女来说有多重要?
      生1:母亲起早摸黑喂了两口猪,卖了后换了一对银手镯。
      生2:他们家乡有一种风俗,女人去世的时候,嘴巴里只有含金含银才能入土为安。
      师:(板书:入土为安)“安”指什么?指“安全”、“安稳”、“安心”、“安静”……还是别的?
      生1:安全。
      师:怕人盗墓不安全,是吗?
      生2:安静。
      师:不妥。
      生3:安息。
      师:准确。人死了以后,躯体埋入土中,灵魂得以安息,所以这一对银手镯对一字不识的苗家妇女――母亲来说,有天大的重要。
      师:第二个问题:这两本小学课本对他考上大学有用吗?
      (课堂里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要求发言)
      生:没用。因为这是小学课本,知识很浅,考大学派不了用场……
      生:有用的,因为这两本小学课本寄托着母亲对他的希望,他看到这两本课本,就有了力量和动力……
      师:这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谁能说一番话,将两种意见都包含进去?
      评析:时时刻刻不忘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生:这两本小学课本,对他考上大学,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用处,因为,里面的知识很浅,派不了用场,其实,是有着很大的用处,这是因为这两本课本包含着母亲对他的希望。他产生了动力和希望。
      师:概括得不错。
      师:第三个问题,请你用“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里――”开头,把这篇500字的小说概括成50个字的几句话。
      评析:还是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生1: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里,我母亲时常进城给我送些吃的。这一天,她用起早贪黑喂的两口猪置换的银手镯给我换了两本书,说考大学包中。其实,这是两本小学课本。
      生2: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里,我母亲时常进城给我送些吃的。她用银手镯给我换了两本课本,说考大学包中。这对银手镯是用两口猪置换的,这两本书是小学课本。
      师:你说得比他好。谁再来说说?
      生3:在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里,母亲用起早贪黑喂的两口猪置换了一对银手镯,又用这对银手镯换了两本小学课本送给我,还说用它能考上大学。后来我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但我没有把真相告诉她。
      师:概括得真好,正应了一句俗语“可怜――”,生说“天下父母心”。
      师:如果说第一篇小小说有趣的话,那么第二篇就有些感人了。我们继续读第三篇小小说《烛心》。
      四、学习《烛心》
      3 烛心
      我们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笃、笃、笃”,我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仰着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我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我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视……
      (教师请两位学生朗读小小说《烛心》)
      师:还是研究三个问题。这三个字怎么读?(板书:笃、笃、笃)
      生读,师纠正。
      师:“笃、笃、笃”,是象声词。
      师:学着老师的样子,你接着说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笃、笃、笃”象的是敲门声音;“哗、哗、哗”象的是流水声音;“轰隆隆、轰隆隆”象的是打雷声音……
      生1:“当、当、当”象的是敲钟的声音。
      生2:“喔、喔、喔”象的是公鸡啼鸣的声音。
      生3:“嘟、嘟、嘟”象的是汽车的喇叭声。
      生4:“刷、刷、刷”象的是下小雨的声音。
      生5:“哐当”象的是打碎碗的声音。
      师:文章里用上象声词,会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但不能多用,适可而止。
      评析:不用提问的方式问学生,恰用“照样子”的方式让学生练习,省去许多时间,教学显得紧凑,不拖沓。
      师:第二个问题:(板书:支使、指使)怎么读?意思怎么区分?
      (生读后,区分意思,都说不到点子上。老师遮住两个“使”字,让学生们给“支、指”找近义词。)
      生1:支配。
      生2:支派。
      生3:指挥。
      (老师予以充分肯定)
      师:第三个问题:改写故事、另拟题目。
      文章里的“我”是乔迁新居的阿姨,请你变换人称,用小男孩的口吻来叙述这件发生在邻里之间的事。
      文章的题目《烛心》,它的意思可能是“送去蜡烛代表自己一番心意”。建议你换一个题目。
      生改写。时间一到,师生讨论题目。
      生:
      
      师:这12个题目起得很好,有的表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停电以后;有的告诉别人这是一件难忘的事情;有的提炼出故事的含义――爱的传递、爱的颂歌;有的写出故事的特征――黑暗里的尴尬、烛光里的微笑;有的用俗语――远亲不如近邻作题目,恰到好处。我更喜欢――帮助,就这么简单,一目了然,又富有诗意。好吧,文章写得怎么样?请同学们交流。
      评析:通过自拟作文题目的训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多种帮助,一是训练学生掌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方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写好题目,先要正确掌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二是学会用最简略的词句来表达一个复杂的意思;三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文:
      远亲不如近邻
      一天晚上,月亮出来了。(“月亮出来了”可以删去。)妈妈说:“对门搬来了一家新邻居,女主人是一位年轻漂亮的阿姨,听说还是当老师的呢!”我高兴地说:“我们有新邻居啦!”(看似无关紧要“有了新邻居”,恰是独具匠心,发生了邻里之间的事,前后照应。)
      吃过晚饭,我拿出最喜欢的小说《淘气包马小跳》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我们讲到小说,她就说在看小说,我们讲到杨红樱,她就说《淘气包马小跳》,多聪明的孩子。)突然,停电了,屋子里面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既然“一片漆黑”,当然“什么也看不见了”。建议把它删掉。)我大叫起来:“妈妈,灯灭了,停电了!我看不到《马小跳》了!(‘我看不到《马小跳》了’,还不如改成‘停电了,马小跳不见了。’”意思一样,语言却生动多了。)“快点蜡烛!”(“快点蜡烛”后面加个“吧”)妈妈说:“你呀,只想着自己,也不想想别人。对门的阿姨刚来,(改为“刚搬来”更准确。)可能没有蜡烛,黑灯瞎火的,叫人家怎么整理东西呀?”(还是妈妈觉悟高,时时刻刻想到别人。)
      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说:“快给阿姨把蜡烛送去,阿姨一定会夸你的!”(“快给阿姨把蜡烛送去”改成“快给阿姨送蜡烛去。”)我高兴地接过蜡烛,向对面跑去。(“出了家门”不是更好吗?)
      到了门口。(到了谁家的门口呢?指代不清,该说“到了阿姨家的门口。”)我忽然想:我要给阿姨一个惊喜。(这句话写得好,为下文作了铺垫。)于是,我把蜡烛藏到背后,敲起了门。
      “笃、笃、笃”,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阿姨,她问:“你有什么事?”我笑着说:“阿姨,你家有蜡烛吗?”(都是引用原文里的句子。)阿姨迟疑了好一会儿(为什么这么写呢?生答:因为原文中有这样一番话“怎么?刚搬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我脑筋急速地转着。”是写阿姨心理活动的句子,而我不知道阿姨心里想的,所以用“迟疑”。)才说:“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我想:她一定误会我了,以为我是来借蜡烛的。(“以为”前面加个“还”,语气就连贯了。)于是,我像变戏法似的拿出蜡烛,对阿姨说:“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
      阿姨看着我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我对视,喃喃地说:“远亲不如近邻啊!谢谢!”(俗语运用恰当,揭示文章的中心,又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评析:贾老师采取当面评改学生作文的方法,在听学生朗读自己作文的过程中,边听边评改,好的地方肯定表扬赞赏,不妥的地方直接指出当面评判,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最后还给一个具体分数。这样的评改方式,针对性强,时效性高,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明显作用。
      师:我们的孩子真能干,作家能写小小说,我们也能写小小说。当然写好以后,要多读、多改,记住,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希望大家多读读自己写的作文,多改改自己写的作文。
      评析:听完贾老师的这两个课时的课,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贾老师再一次用行动实践着他提倡的语文教学主张:“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已。教师是借课文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正确做法是用教材教语文,具体则要落实在字、词、句、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实践上。最大的收获就是贾老师在一个个细节处体现出的真正以学生为本的高效教学。
      贾老师的课不做作、不修饰,清新自然、扎实本真,给人豁然开朗之感,并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正如小小说的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缘于贾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广博的语文知识,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幽默机智的教学语言,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
      贾老师的课堂
      1.提高写作兴趣,精心选材。
      这三篇小小说读来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2.不同侧重点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约翰恶魔》是为了领略“衬托”的奇妙,主人公居然可以不在课文中出现;《两本小学课本》是为了培育孩子的人文情怀,可怜天下父母心;《烛心》是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改写训练。
      巧妙地将作文与阅读融合在一起,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
      3.表达训练
      两堂课,讲三篇微型小说,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但走进了贾老师的课堂,会让你深信,是可以的。先来看选材。贾老师为什么选这三篇微型小说?从贾老师的课上可以找到答案:选教材是要有眼光和功底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为了选三篇微型小说,贾老师一定读了很多的杂志、书报,看了很多的微型小说,然后才如获至宝,觅得了这三篇小小说。
      贾老师的课,课如其人。一个真实的人,才可能有真实的课堂。不做作,不掩饰,更无须表演,扎实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贾老师是在上语文课,读得有问题,马上纠正;坐得不端正,马上提醒;写得不好看,马上指出。一堂课,有表扬,也不乏批评。五年级的孩子,该批评的地方恐怕还得批评。“君子温而厉”,该严肃指出的地方就该指出。与其说贾老师的课是朴实的课,不如说贾老师的课是本色的课――本色的语文课,那么自然、从容、淡定,很难看出“精心的预设”、“精彩的生成”,问很少,就是让学生读、说、写,可是,理解就在里边、感悟就在其间、启发在里边、引导在其间,无痕的感悟、无痕的引导。而这种本色的语文,最能显示出老师是否有扎实的功夫。你看,即时修改、点评改写和题目,马上指出朗读的问题并纠正。这两节课上,学生学到了很多,训练了很多。你看,读得那么多,写得那么多,讲得那么多。
      本色的语文,功夫在课外。没有积累和一定的底蕴是不敢上这样的课的。我有一个感觉,贾老师是孤独的。在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贾老师的知音不多,或许对贾老师还有些误读。在多媒体非用不可的年代,有多少老师愿真心接受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又有多少老师敢于回到“朴实、真实”?贾老师的孤独是忧虑造成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更让人忧虑的是,“老贾忧虑的现象”恐怕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

    推荐访问:小小说 课时 改写 小学作文教学《改写小小说》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小学作文优质课堂实录 作文教学课堂实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