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浅谈“重点中学"政策对我国教育质量的长期影响] 2018形势政策论文3000

    时间:2019-05-19 03:23: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中学教育是小学和大学教育之间的桥梁,它对于人才成长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有重大意义。我国“重点中学”政策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实施的一项教育政策,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然而,当今的“重点中学”政策已严重忽视了教育公平,与“应试教育”一起,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损害了我国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重点中学政策;教育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23-03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是对我国教育和社会的拷问,需要整个教育界及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在全球化快速发展和科技日益更新的今天,对“钱学森之问”的破解是刻不容缓的。众所周知,在整个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政策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特殊的“双重角色”,即要么促进或要么阻滞教育的发展。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第二层级的中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中学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大学生群体及公民的素质状况,因此,中学教育以其重要性受到广泛关注。也正因为如此,政府在不同时期都制定并实施了“重点中学”政策,想借此政策更快更好地培养优质人才。但是,这个政策的结果怎样?是符合政策制定者的初衷,还是事与愿违?依据对现实的观察和反思,笔者对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重点中学”政策溯源
      我国重点中学最早可追溯至1953年,毛泽东基于当时教育改革重视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的情况,在一次教育研讨会中提出了“要办重点中学”的想法。随之,很快在全国举办了大量重点中学。而在“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致使教育荒废,人才断层。“文革”结束以后,人才奇缺,教育质量低下,而国家教育资源又严重不足,必须集中有限的资源在中小学中搞一批重点学校,以便多出人才和快出人才,以满足社会各项事业恢复发展的需要。据此,邓小平明确提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注意普及,又要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应该说,基于当时的情况,这样的决策有其正确、合理和积极之处。1978年后,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强化了办重点中学的必要性和作用。1995年国家教委又颁布了《关于评价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虽然没有出现“重点”二字,但是本质是一样的,再次强化了办好重点中学的思想。
      与此同时,一批学者陆续发表文章支持“重点中学”政策。普遍的观点认为,重点中学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培养优质人才,以及发挥重点中学的榜样示范和帮、带的辐射作用。这样重点中学政策继续得以发展和延伸,并在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大学中又掀起了一股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比如国家选出重点职业学校、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11和985高校等。
      二、“重点中学”政策对教育环境的影响
      “重点中学”政策是否果真如决策者和某些教育学者所认为的那样,为高校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中学毕业生,快速培养了国家所需的优质人才以及带动其他学校发展的作用?这些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普遍持两种对立的观点:赞成与反对。根据笔者的观察,认为重点中学政策不利于我国教育质量的可持续提高,是一种既缺失公正性、又缺失人本性的教育,它完全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功利化和违反公平正义的教育主张,不利于教育系统的生态均衡和我国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原因如下:
      1 “重点中学”政策刺激了兄弟学校办学的功利行为,强化了应试教育
      重点中学具有良好的社会口碑和优越的办学资源,教学质量高,又受到政府、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对社会、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大。比如优质生源、较多的学校收入以及非物质性资源等等。高中教育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当大量优质资源流向重点中学时,非重点中学就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短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当这些学校无法获得较多的财政支持时,就意味着学校的诸项软硬件建设无法按需实现;无法获得优质生源,就意味着在高考升学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差,学费收入也不断减少;没有较强的升学竞争能力,在一些非物质性资源的竞争中也会处于劣势地位。对于资源的竞争,逼迫着非重点中学必须着力发展升学教育,以期在荆棘中杀出一条血路,为此,就是要重点加强应试教育,而这时,教育目的已经发生扭曲。
      2 “重点中学”政策忽视了非重点中学及学生的公平发展需求
      教育资源的倾斜政策,使非重点中学处于竞争的弱势地位,无法获得政府与社会公平的办学支持,导致其供给的“产品”质量无法与重点中学相媲美。根据罗尔斯“公平机会平等”原则,“在社会的所有部分,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来说,都应当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前景。那些具有同样能力和意志的人的期望,不应当受到他们的社会出身的影响”。美国虽然也存在“重点(精英)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是通过在综合高中内进行“能力分组”来实现的,是在尊重教育公平与民主的前提下实施的。德国的天才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文理中学”来进行的,因为德国的中学教育是“多轨制”,“每一轨”的教学条件都很好,也是符合机会公平原则的。但我国的“重点中学”政策从根本说是对罗尔斯机会公平原则的违背。众所周知,市场机制的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在规则约束下的自由竞争环境,使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自由公平地竞争,从而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使产品具有质优价廉和多样性。为此,还要进行“反垄断”,防止一家独大对市场的损害。而我们人为地设立“重点中学”就像是一个个“垄断企业”,它违背了基础教育公平的价值理念,使一部分学生、教师和学校受到优待,大部分学生、教师和学校被忽视。这样做无法生成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环境,对于教育资源的利用缺乏充分性,也造成了教育缺乏多样性与发展活力,甚至会造成社会的精神(阶级)分裂。   3 “重点中学”政策加剧了基础教育学校间的竞争
      李云中认为,“示范性高中办起来之后,应该去扶持薄弱高中”。但实际情况或许并没像我们所设想的,社会教育资源的稀缺决定了教育机构资源获取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周如俊认为,“示范性高中加剧了中小学教育的失衡和升学竞争,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当校长们努力建构自己的绝对控制权并尽量扩大自己学校预算的时候,学校之间、员工之间或校长之间就会产生政治博弈,而这往往是以牺牲学区中的其他学校的利益为代价的”。重点中学由于具备良好的品牌效应、优质的师资和生源、优良的教学设施、较高的社会关注与支出,使其在高考升学率、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其他比赛的竞争中往往名列前茅,这又使其能进一步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好的师资、教学设施和生源,进入良性循环。而非重点中学在这一资源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获得“示范性高中”的称号以及其他教育资源,他们极力向重点中学学习,并与同行展开激烈竞争。而重点中学即便占据着优势,为了保住升学率的排名位置,也不敢有丝毫松懈。因此,这使中学问的竞争加剧,使片面的应试教育进一步巩固,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受到严重忽视,使教师们的心理与生理健康水平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有些非重点中学在经过努力,而仍旧看不到希望后,则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效应,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
      三、“重点中学”政策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1 “重点中学”政策加剧了教育价值功利化的倾向,为教育改革增加了障碍
      因为重点中学往往凝聚了一个地方最好的办学资源,在高考升学竞争中一直拔得地区头彩,只要孩子有机会进入重点中学,就有更大机会进入重点大学,而上大学更不是什么问题。这就引导家长努力送孩子到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再到重点高中,这也就不难解释“择校费”、“赞助费”、“补课班”等问题为什么愈演愈烈了。为了“重点”二个字,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竞争甚至在“娘胎”中就已经展开。我国教育的“重点”办学政策,无疑在引导基础教育的“应试化”和教育的“重点”功利化,教育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和潜能得到发展,而是为考大学及增强社会竞争力,它阻碍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丧失了教育的应有之义。
      2 “重点中学”政策阻碍了受教育者成就动机水平的发展
      成就动机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克服困难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动力。它对于一个人、一个社会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对学校的“归类”,学生俨然被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能力得到承认,有发展前途者;一个是能力较为有限,发展前景较为暗淡者。这种“归类”的后果是它不仅降低了非重点中学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而且紧张的、以考大学为目的的高中学习生活也极不利于重点中学学生成就动机的持续发展。一个社会缺少了民众的高成就动机,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3 “重点中学”政策制约了学生对道德与完美个性的追求
      许多重点中学提供的往往是高强度、高压、枯燥的教育环境,表现为“朝六晚十一”的作息制度,题海战术的教学训练制度,考试不断、以考试成绩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制度,等等。同学之间竞争激烈,学习的目的是获得好成绩、好名次和考取好大学,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社会能力发展关注度不够,无暇顾及道德修养和个性完善,对道德、社会和人生等问题缺乏反思,对于学术、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丧失兴趣,反而重视头衔、功名和金钱等。他们一旦进入大学和社会,道德、个性和求知欲等缺陷马上就会显现出来,表现为迷失前进的方向,道德滑坡,生活邋遢,缺乏独立、宽容和认真等素质以及对未来缺乏规划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等等。
      4 “重点中学”政策降低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魏国辉等人通过对哈尔滨市普通高中与重点中学学生身体素质的比较发现,重点中学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总体不如普通高中学生。其原因是:课业负担沉重,学生缺少体育活动时间;学校领导和家长对孩子身体锻炼重视程度不够。“重视智育轻视体育”的观念是我国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对小学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2011年10月24日和25日在北京进行的中俄小学生足球对抗赛中,北京两支实力强劲的校队分别以0:15和3:7的大比分惨败给同一只俄罗斯队,而中方学生的个头体重均大大高于对方,这样大比分输给对方无疑让人大跌眼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振明认为,除了体育教学的问题外,还因为在升学压力之下,家长不希望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与升学无关的体育活动中。足球明星郝海东也认为,过于追求成绩造成了孩子的体质下降。据研究,较之2000年,我国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近50%,城市男学生1/4为胖墩儿,而青少年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在中国为8%,在日本为65.4%,在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53.3%。除去我国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缺乏外,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几乎掠走了学生的全部时间,致使他们无地方、无设施、元时间去锻炼。在长期的学业压力下,“部分学生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经常体验到焦虑与紧张”,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5 “重点中学”政策以损害教育的长期质量发展为代价来取得短期的质量绩效
      重点中学政策的确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重点攻坚,在短期内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取得显著的教育绩效。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种重点攻坚政策取得的绩效是否具有质的“飞跃”,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其质量是否可长期持续。笔者认为,这种“高强度集训”的做法无法从根本上树立起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竞争力。一项事业的成功在于提供给人公平、自由和充分的机会。重点中学政策虽然可以培养一批人才,但是这种机制却无法培养出杰出人才。经过九牛二虎之力走出来的“成功”人士或其他轻松过关的人士,他们看透了这种残酷竞争和泯灭人性的教育之后,“他们为了子女得到成功、快乐和幸福的教育”,毅然迈出国门,移民他国,或直接送子女接受国外留学教育。改革开放之后的日益剧增的移民潮和留学生回国持续低迷的状况,也许就是其副作用的一种表现吧。
      笔者曾经针对“你是否赞成重点中学政策?”这一问题征询过英语、数学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数百名大学生,绝大部分同学对“重点中学”政策均持反对态度,只有极少部分同学赞成此政策,其理由也与赞成此政策的学者们相似。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一些地方仍然在大张旗鼓地发展重点中学。为了我国教育长期健康的发展,我们应大声疾呼:“重点中学”政策可以休矣。

    推荐访问:浅谈 重点中学 教育质量 长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