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课改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 留学哈佛大学的条件

    时间:2019-05-19 03:22: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新核心课程方案不仅调整了原核心课程体系的知识覆盖领域,而且模糊了系科间的界限,加大了人文类课程的比重,这些新理念的实践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哈佛通识教育;核心方案;课程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153—02
      哈佛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程三大部分组成,被看作是世界上最为精致的通识课程体系。其中的核心课程(core Curiculum)更是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一大特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极具典型意义。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满足21世纪哈佛大学人才培养需求,2002年10月哈佛大学启动了新一轮以核心课程改革为中心任务的本科生课程改革,新《核心方案》(CoreProgram)于2007年5月顺利通过教师团立法。哈佛大学新核心方案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教学要求上都体现了其最新教学理念,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必能对我国高等学校通识课程设置提供借鉴。
      一、新“核心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鉴于原“核心课程”覆盖领域过于宽泛,核心课程之间难易程度差别扩大,各核心课程领域缺乏明确的筛选标准、学生不能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高效筛选等一系列问题,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在延续哈佛传统的通识教育修习规则的基础上,设计了更加灵活的学分计算标准,调整了知识领域的范围,而且针对每一个领域都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为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选课提供了更加明确而有意义的参考。与原核心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了解多方面知识不同,新的核心方案试图“将学生的自由教育与大学以外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时新课程体系试图通过模糊传统系别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机会,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尝试。新的核心方案将原核心课程体系的7个知识领域调整为8个。
      1 审美与诠释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懂得自己及他人既是文化和信仰的产物也是其参与者。本领域课程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反应力及解读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能力,即对美的诠释能力。本领域开设34门学期课程,符合原核心课程体系文学与艺术A(文学)类课程要求的15门、文学与艺术B(美术和音乐)类10门、文学与艺术C(文化背景)类6门、外国文学类3门,其中“俄罗斯及东欧艺术和政治”课程同时符合外国文学及文学与艺术c类课程要求,本文将其计入外国文学类。
      2 文化与信仰
      本领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在作品形成及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宗教、经济、历史、文化大背景下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能力,同时探讨文化和信仰是如何影响个人及社会的身份认同的。本领域开设学期课程38门,符合原核心课程历史研究A类课程要求的4门、历史研究B类2门、文学与艺术A类7门、文学与艺术B类3门、文学与艺术C类11门、外国文学类10门、道德推理类1门,其中“印度教世界的文化与艺术”等6门课程同时符合两个知识领域的课程要求。
      3 实证与数学推理
      本领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给学生用于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工具,例如统计学、概率论、数学、逻辑、决策理论;培养学生利用抽象理论和原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相关数据和证据得出推论并做出决策的能力;修习本领域课程的学生还将了解到人们推理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并学会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本领域开设学期课程8门,符合原核心课程定量推理类课程要求的7门,社会分析类1门。
      4 伦理推理
      本领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理性地思考伦理方面、政治方面的观点及行为,并通过接触不同的道德体系,唤起学生对个人道德假设的关注。本领域开设学期课程20门,全部符合原核心课程道德推理类课程要求,其中“公平世界”和“哲学家与暴君”两门课程同时符合伦理推理领域课程要求。
      5 生命系统科学
      本领域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生命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概念、理论和客观事实,教会学生通过实验室、野外或其他实际经历理解生命系统实验的本质。本领域开设学期课程12门,均符合原核心课程科学B(定性说明)类课程要求。
      6 物理宇宙科学
      本领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学生介绍物理世界的重要概念、客观事实及相关理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和宇宙;将研究物理学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等与世界各国息息相关的问题。本领域开设18门学期课程,符合原核心课程科学A(定量研究)类课程要求16门,科学B(定性研究)类2门,其中“生命是什么:从夸克到意识”、“原始导航”及“科学的统一性:从大爆炸到雷龙之后”三门课程均同时满足两个领域的学科要求,本文将此三门课程一同归人科学A类。
      7 人类多元社会
      本领域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教会学生以国际化视野看待不同的价值观、制度体系及风俗习惯,理解不同的信仰、行为及社会组织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同时培养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存在多样性的意识。本领域开设35门学期课程,符合原核心课程历史A类课程要求的12门、历史研究8类5门、外国文学类10门、社会分析类8门,其中5门课程均满足两个知识领域的课程要求。本文将“中国:传统与变革”、“现代印度与南非”、“日本在亚洲与在世界”、“非洲及非洲人民”4门归为外国文学类,“全球健康挑战:基于证据的政策复杂性”计入社会分析类。
      8 世界中的美国
      本领域课程以当代的、历史的和分析的视角,研究美国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经济制度、风俗习惯及行为方式,以期帮助学生了解美国这样一个异质性、多元化的国家。课程还将通过在国际框架内讨论美国价值观的多样性、美国国内群体间的关系及美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等提升学生的国际公民意识。本领域开设21门学期课程,满足原核心课程体系社会分析类课程要求的8门、文学与艺术B类2门、文学与艺术C类2门、历史研究A类6门、历史研究B类2门、道德推理类1门,其中“美国遭遇:艺术、交往与冲突1560—1860”课程同时满足文学与艺术B类及历史研究B类课程要求,本文将其计入文学与艺术B类。   二、哈佛新“核心课程”方案课程设置的特点
      1 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界限模糊
      鉴于原核心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心课程的数量并对学生自由选课造成了不良影响,哈佛新核心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打破原有系科界限,整合知识,在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自主的选择机会。新核心方案的课程设置中体现该特点的两方面:一是很大一部分课程的修习既可以作为通识课程的学分,也可以作为专业课程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决定学分所向;二是有一定数量的课程可以同时满足两个领域的课程要求,现有类似的课程共18门,且在不断更新中。
      2 人文学科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哈佛大学向来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虽然其核心课程覆盖领域不断调整,但始终坚持一个核心——即深入研读西方人文经典。哈佛坚持人文学科是提高学生精神修养、道德品格,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价值观念,养成健全人格的高效手段。
      由表1可见,虽然文化艺术类同科学推理类课程在核心方案中各覆盖4个领域,但各领域课程开设数量差别较大。审美与诠释、文化与信仰、人类多元社会、世界中的美国四个领域的开课数量在总课程量中所占比例均超过10%,均值为17.2%;而实证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及物理宇宙科学四个领域,只有伦理推理领域开课数量所占比例超过10%,均值为7.8%;表2中,文学、艺术及历史类课程加和在总课程量中所占比例为59.1%,明显高于科学推理类的40.9%,由此可见哈佛大学对人文学科的重视。
      三、哈佛大学新课改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
      1 整合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
      通识教育的实施离不开理念上的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合理的通识课程来实现。通识课程的设置并非以广而全为目标,而是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与整体性,通过杂糅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思维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创造一种全景式框架,使学生接触到不同性质的知识、多种多样的研究范式,从而养成从不同知识层面和维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国,由于应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高校讲求毕业生培养方向与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对接,因此对专业课程重视有加,对通识课程持轻视、甚至排挤的态度,造成当前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势不两立的局面。这种对立不仅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因缺乏共性知识而显零碎,而且使受教育者最终成为“残缺的人”或是“没有情感的机器”,这都与通识教育“培养健全的人”的初衷相悖。哈佛大学新核心课程方案率先打破系科界限,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借鉴。
      2 增加人文类课程的比重
      通识教育历来重视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培养,主张开设相当大比例的人文类课程,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培育健全的心智及完美的人格。由于受到原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历来重理轻文,长久以来人文类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通识课程体系中同样体现出应用性学科比例远高于人文类学科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而真正以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及人文修养的文学类、艺术类、历史类、伦理类课程则鲜有涉及。通识课程体系中人文类课程的缺失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的心智训练与知识积累不能协调发展。中国高校应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艺术引入人文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及健全人格,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

    推荐访问:哈佛大学 课程设置 启示 新课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