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心坎

    时间:2019-05-14 03:15: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让学生在课堂上举起手来,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追求,而且是教师教学成功的标志,更是学生信心与求知欲望的体现。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课堂场景是,学生原本举起的手,在教师的折腾与忽视下悄悄放下。语文课应是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是学生唇枪舌剑的舞台,但现在有些语文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悦耳声音。
      刚进小学时,绝大多数孩子不是沉默寡言的,可是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什么会出现不愿回答问题的情况?是什么让他们在原本应该放飞心灵的语文课堂上不愿意开口说话?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教师问题设计的不足。
      一、 教师问题设计的常见弊病
      (一) 通篇扫读满堂问
      现在的语文课堂,总有这样一种模式:教师从自己解读的角度出发,找到一篇文章的切入点,然后整节课就围绕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展开,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在某些段落中找,找得差不多了,再总结文章主题,最后来一个小结结束全文的教学。如《老王》的教学,教师通过“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受写这篇文章的?”这一问题让学生找到文章中“愧怍”一词,再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接下去就是分析人物,在文章中一处处地找描写老王的句子,边找边体会。教师以为学生找到了就是理解了,以为学生在说了就是主动在学了。王荣生教授对此类课堂作了深刻的分析:“阅读真的是我们发一个指令让学生去找到那个地方吗?学生找到了这个地方就真的理解了吗?不同的学生散乱地找不同的地方,就代表学生个体理解了吗?”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 围绕知识传授按部就班问
      当前的语文教学仍重知识传授,对课文的解读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的独特理解。不仅教师的教学环节一样,而且学生的回答也一样;不仅课堂导入一样,而且课堂小结也一样。如《变色龙》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外乎如下步骤:先是介绍变色龙或小说知识,介绍契诃夫,落实字词,概括情节尤其是主人公判案的经过(变了几次,判了几次);然后是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最后又无一例外地用“一个荒唐的警官,一条可怜的小狗,一个无辜的人,一群可笑的看客,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令人感到沉重压抑的故事”这段话进行总结。在学生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却表现得惊人地一致,不能不引人深思。
      现在的学生,手头也有许多参考资料,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安排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于是,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听讲,没有真正进入文本。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不感兴趣,那么课堂上出现比较安静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 不考虑学生实情自顾自问
      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首先是情感的,其次才是知识的。而情感是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对哪些内容是盲点,需要教师作深入分析。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积累到了什么程度心中无底,那么设计的问题再怎么环环相扣,学生也只是被动回答。即使偶尔学生有真实的声音,但最后还是要照着教师的理解来总结。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愿意开口说话了。
      二、 让问题问到学生的心坎上
      师生互动、生生互助是生动课堂的共同特征。最生动的课堂,是那种能让大部分学生不由自主地举手回答问题的课堂。语文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问到学生的心坎上,让课堂上响起学生的话语,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 主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思维跟进
      语文课缺乏生机,一个主要原因是语文课的思维含量不够。主问题的设计要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畅游在文字的海洋中,而不是无序地朗读或是无条理地乱答。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现象: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学生无从回答,于是教师就组织学生齐读,企图通过读来找到答案,但由于问题指向不甚明确,读只是一种形式,无法进入实质性的内容。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设计主问题。主问题能贯穿全文的教学,是教师熟透教材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来的。
      1. 主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主问题的设计可以结合文章的关键词展开,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笔者抓住文中的“平险”一词,设计了主问题:这是一座怎样的山?为什么要写山的高大、险峻?愚公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要“平险”?“平险”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周围人的态度如何?事情的结果如何?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平险”展开的,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2. 主问题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抓住词中的“狂”字提问:让学生围绕“狂”字解读,如狂在何处、狂的用意何在等等。通过一步步引导、品读,学生可以读到词人的“狂态其表,狂想其里”。他自称老夫,打猎场面壮观,装束威武,豪气冲天,即使两鬓已白,又有何妨?从这“狂”可以读到他的内心世界:渴望杀敌报国,渴望得到重用,却无法实现。尽管如此,他并不因此自暴自弃,而是先把密州的事做好……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词的内容,而且了解了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
      (二) 以情境化的提问让学生主动参与
      有了思维含量的主问题设计,还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情境化的提问,能触发学生情思,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阅读的基础上,引起相关的联想,感悟其中深刻的内涵。
      1. 以创意导入类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中,笔者用“赏美图”的方式导入:出示紫藤萝花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同时让学生说说它们像什么。初一学生很富想象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像葡萄,像垂柳,像玉米,像珠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比较它们与瀑布的区别:瀑布除了形似外,还有一种神似,即紫藤萝花像瀑布一样很有气势,很有活力。这样,后面的教学就围绕两个意象展开:把整体开花的紫藤萝比做“瀑布”,把单独盛开的花比作“帆”,“流着流着”贯穿全文,同时也启发学生,在阅读时从题目入手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2. 以情境创设类提问带领学生深入文本
      《变色龙》一文的教学,如果只纠缠于情节变了几次、主人公是什么性格,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不高。如果能创设一个情境并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梳理情节后,可以设计“穿越时空”环节,让学生化身为一名记者,去采访作品中的人物对此事件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就有话可说,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表达,他们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也就会有个性化的理解了。
      (三) 以针对性的追问让学生敞开心扉
      有了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后,并不代表学生真正读懂了。此时,还需要教师适时进行针对性提问。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一文的教学,如果仅从现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来看,童话不是初三年级的教学重点,通过童话找到爱情的真谛也不难。对于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似懂非懂。如何让学生在浅显的童话中读到深意?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追问。作者给女儿写信的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学生读到了,“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那就是“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样就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说出他们的疑惑:怎样才算有智慧,是不是有了智慧就一定能找到幸福呢?爱情真的是如此美好吗?这比我们平时叫学生“这个不能,那个不能”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学生能够在字里行间领悟到:爱情是美好的,但必须是等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选取怎样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设计怎样的活动来实施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死气沉沉的课堂当然不好,但表面繁荣的课堂不是我们的追求。只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学生才会真正动起来。让我们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同时,不忘解读学生,精心设问,问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信地举起手来。

    推荐访问:心坎 问到 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