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庄子》生死观【庄子的生死观与尼采的悲剧思想比较】

    时间:2019-05-02 03:16: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庄子认为人应以自然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从而泯灭生死界限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尼采认为,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尼采以酒神的再生预示人类必然从毁灭向母体重新复归,肯定人类生命的永恒性,以此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二者都通过对生死的超越,来对抗死亡对人生意义的毁灭。
      关键词:死亡;超越;悲剧
      作者简介:孙琳琳(1982-),女,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辽宁移动沈阳分公司,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3-0176-01
      庄子和尼采都是文学性的哲学家,庄子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战争最为频繁的战国中期,为了保全自身,“在庄子的世界中,英雄形象和偶像人物则全然被消解掉了,因之激情也被恬静所取代。对于苦难的体认以及从苦难世界中所作的精神提升,这是庄子式的悲剧意识。”【1】尼采认为,悲剧在本质上是酒神艺术。古希腊艺术产生于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悲剧产生于二者的结合。在古希腊的悲剧作品中,悲剧就表现为以人的激情对命运的抗争。二者对悲剧看法的共同点是都从人生的苦难中发现其中蕴含的生命之美,从而让人更好的面对无意义的人生。
      一、庄子和尼采如何看待死亡
      庄子主张将生死融于道,视生死为大道的自然造化,将自身与道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心灵的宁静。所以,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至乐》)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认为,人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也没有形体和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进而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运行不止。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死亡在庄子的内心世界已经升华为一种回归自然的快感。所以对待自己妻子的死,他生出一丝快感,认为她来于自然,回归自然,现在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没有必要哭哭啼啼。
      尼采同样认为通过悲剧或死亡,人类可以从中升华出一种珍惜生命的快感。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阐述了他的悲剧观,“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2】尼采认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对立产生了悲剧艺术,在现实的苦难世界中建立起的这个悲剧艺术世界将人类痛苦升华。尼采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同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密切相关的”,【3】希腊悲剧精是在日神和酒神的平衡与交融中发展起来的,日神阿波罗能唤起人们美好的梦幻世界,酒神狄奥尼索斯则使人沉醉于狂欢的醉的境地。尼采认为酒神的悲剧代表着人类共同的命运,酒神狄奥尼索斯刚生下来时就经历了被撕成碎片的痛苦,在野蛮撕碎中,新生命诞生了。酒神的兴奋使人看到“自己被一群精灵所环绕,并且知道自己同它们内在地是一体。”“在这种魔变状态中,酒神的醉心者把自己看成萨提儿,而作为萨提儿他又看见了神,也就是说,他在他的变化中看到一个身外的新幻象,它是他的状况的日神式的完成。”【4】这样,酒神的原始冲动在日神的帮助下,通过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把人类从绝望和悲剧的境地中解脱出来。人在欣赏悲剧的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痛感,在这种痛感中,人会产生一种得到超脱和自由的快感。因此,悲剧通过个体的毁灭使人产生快感,通过个体的毁灭来肯定人类生命的整体价值。在此,庄子跟尼采对死亡的看法有极类似之处,即二者都从生命的毁灭中产生一种快感。更进一步地说,这种毁灭可以使人泯灭生死的界限,从而以一种更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命,他们的精神境界都超越了生死。
      二、庄子和尼采对生死的超越
      庄子以泯灭生与死的界限来超越死亡,人与自然应该是天人合一的状态。所以对于死亡,他认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人的生死,就好像昼夜的变化一样,是自然不可避免的事。自然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暮年让我清闲,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着看做是乐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做是乐事了。人作为自然的、物质的“气”的存在形式,毫无例外地摆脱不了“形化”。庄子认为生与死不过都是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生是死的继续,死是生的开始,生与死在本质上并无差别。对待人生也要像对待自然一样,超越是非得失,顺应生死规律。尼采跟庄子一样,强调人在面临死亡时,只有精神上解脱了,才能达到超越生死的界限。尼采从希腊文明中领悟到希腊人的悲剧精神,这种精神力图把人类从痛苦的世界中解救出来,从而使人类获得最大可能的快乐与幸福。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给大家讲了这么个故事:弥达斯国王问酒神的伴护西勒诺斯:“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事情?”西勒诺斯说:“对人类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永远不要降生,而其次好的就是立刻死去。”这句话就是对人生苦难的肯定,尼采在对人生苦难肯定的同时也在超脱这种苦难。酒神儿时曾被泰坦神肢解而死,这个被肢解的经历使酒神饱受个性化及其毁灭的痛苦,而后酒神再生。酒神再生后,酒神精神就意味着个体毁灭和生命的再生二者的统一。因此酒神精神实际象征着个体生命在毁灭的同时,又向着母体的回归。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个体的毁灭,肯定整体生命的永恒。酒神精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力量,生命具有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不断毁灭,不断再生。尼采通过酒神的再生,而达到对生死的超越。
      注释:
      【1】陈鼓应 《老庄新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1月 418页
      【2】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年版 6页
      【3】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年版 2页
      【4】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年版 32页
      【5】郭玉生《悲剧美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2页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3年版
      [2]、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 三联出版社 1986年版

    推荐访问:尼采 生死观 庄子 悲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