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泥土香里酿真情: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时间:2019-04-24 03:22: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我全部的工作只有一个目标: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把所有的不知道变成知道,把真实客观的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告诉世界。  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是个地道的北京人。1994年山东大学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当月就被安排到当年的福建记者站现在的福建分社工作,一直到今天。从首都北京到八闽大地,18年了,其间也有过可以回北京到编辑部工作的机会。不是没有犹豫,但最终我仍然选择了留在福建。为什么呢?不是不想家,不是不念故,而是从心底里有种割舍不下——割舍不下战斗在一线基层的采访生活。在我看来,基层是记者的根,群众是记者的亲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走转改”活动让我这个新闻老兵,更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无限激情。
      最好的新闻在脚下
      从家门到校门,从北京到福州。作为一名党中央机关报驻地方的记者,从一踏上工作岗位开始,我便被过去不熟知、从未接触过的基层一线生活所吸引、所感动、所震撼。小到以前司空见惯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的每样东西,是如何经过一道道程序生产制造出来的,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地方是如何一点点逐渐规划、发展、建设出来的,哪怕是一座山村、一条街道,都有我从未听说过的层出不穷的传奇与故事。
      面对着这些陌生,我只能老老实实地告诉我的采访对象:“我不知道。”可作为一名记者,对交给我任务的报社领导和编辑、对每天阅读人民日报的读者、对那些将党报作为重要信息渠道的党员干部,我不能总是“不知道”。从那时起,我全部的工作就只有一个目标: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把所有的不知道变成知道,把真实客观的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告诉世界。
      走基层真苦,从春至冬,几乎每周都奔波在下基层的路上,顾不上家,顾不上孩子,对于远在北京的父母更只剩下牵挂;下一线真累,酷暑台风是一路伴随着我们的风景,天寒路遥是四季交替送给我们的礼物;解真相真难,既要炼出一副粗厚皮囊,还要有双火眼金睛。但火热的一线、生动的基层、朴实的群众,让我停不下这脚步。
      “走转改”,就是要求我们新闻记者要具备群众意识和平民情怀。在最基层的生活中,捕捉我们的素材和内容,用群众的视角、群众的感受表达对生活的期望与诉求。不是一脚泥泞、一身灰尘,群众是不会把我们当成一家人的,也不会把他们最想说的真实想法告诉我们。不是坐在一张条凳上和群众同喝一杯水,同吸一袋烟,群众不会认为我们是真心来了解问题的,人家懒得理你,不会给你捧场。
      采写《踏着泥泞抓通路》时,我被汽车一个个急转弯甩得七荤八素。因为呕吐,躺在床上,无法吃饭,突来的寒潮又逼得我不得不临时去买保暖内衣。由此,我才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几十年来渔村群众对修路的期盼。采写《十年治荒山河披绿》时,当我和治荒群众一起呼哧气喘,一步步爬上山顶,看到那曾经寸草不生之地如今绿漫山谷、杨梅飘香时,所有的辛苦,都化做浑身激情,奔涌笔端;所有的牵挂,都变成了一腔豪迈,字字含情。为什么一篇反映基层变化的报道,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呢?原因只有一个:党报记者离基层有多近,基层群众的诉求呼声就离中央的关注有多近;党报记者下一线有多深,一线群众的根本利益就离中央的政策有多近。
      以前,我总觉得作为一名驻地方的记者,很多时候,所接触到只能是一省一地发生的事件,很难像在北京编辑部的同事们那样频繁碰到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为此也曾苦恼不已。但当我真正深入其中时,才发现其实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的出台,往往正是源于地方的实践。从这个角度看,大事本就来源于小事,局部也关乎着全局。
      地方上对人民日报驻地记者,总是尊称为“大记者”,对写出的报道赞之为“大手笔”,这是溢美之词,我们不敢当,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可能是多一分对“脚底板儿下出新闻”的坚守,多一分“将文章铺写在苍茫大地间”的执着,也多一分“始终不忘我们名字前面总有‘人民’二字”的牢记。18年来的每一天,我和所有人民日报记者一样,只要有新闻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我们的身影。因为我们知道:脂粉何如泥土香,质朴自然胜矫情。
      思考没有终点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记者,“走转改”应当是我们的工作常态,群众意识和群众感情是我们思考的原点,这让我们永远保持倾情底层社会、关注一线现实的观察维度。以此为坐标,剪取报道素材,勾勒人生万象。社会责任、时代使命,要求一个党报记者,既要行走在路上去捕捉新闻,同时永远不能停止自己的思考。
      思考有多深,报道就会有多深;思想的张力有多强,报道的影响就会有多大。关于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这个题材,实际上在10年前,我便开始关注并曾多次报道。10年的积累,10年的沉淀,让我今天重新审视这个题目时,所看到的就不再只是表面上的变化,更多的则是我对这变化背后的不断探寻与追问。
      记得在采访龙岩市长汀县三洲镇三洲村的村民黄金养时,我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刨根问底,他忽然反问我:“赵记者,其实这些事,我们也都反映过很多次,你就算打听明白,又能管什么用呢?”还没等我回答,陪同我的水保局干部抢着回答说:“人家记者这次来‘走转改’,就是来帮我们反映情况的。你平常说的那些也许没人听,但人家记者一写就会有人听,也许就能帮你解决问题了。”看得出来,“走转改”在群众心中有多少分量,更看得出来,群众对“走转改”又是寄予了多少厚望。而这种分量与厚望,正是要靠记者的思考才能实现。
      这个水保干部说得没错,老黄他们的期盼也没有空等。黄金养等治荒群众向我反映的各种问题,后来被提炼汇总成文章中的专门一段:《向政府再提建议:增加补贴,建立补偿,因地制宜调政策》。文章最后写道:“10年努力,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专家誉之为‘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可马大姐、黄老汉、沈支书却拉着我的手说,你们‘走转改’来了,能不能顺便也帮我们提点建议:电费、化肥能否多些补贴?能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养猪能否少些限制?”也正是这样双方互动式地我问你答、你说我想、我思我写式的采访,最终促成了国家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又一深具历史意义的政策出台。
      眼下,人民日报社向全社采编人员提出:要当思考型的记者、要做有思想的新闻。我认为做有思想的新闻首先就是做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重大课题。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弄清“我是谁”,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   思考来自何方?它不是漫无边际的空谈,也不是不痛不痒的虚论,更不是纸上谈兵的胡侃。作为记者,我们一方面要准确、清晰地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准确、清晰地了解群众的心声。通过深入的思考,在这两个坐标上寻找契合的交叉点,才能最终把思考的增长和思想的增强,深深扎根于广大基层一线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说:现在有的人把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了“蛙水关系”,需要时跳进去,不需要时就跳出来。为什么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有的人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沟通却少了,说到底是对群众的感情淡漠了。新闻工作者面对的是广大群众,做的是交流思想、沟通心灵的工作,尤其需要增进群众感情、树立大众情怀,走近群众、融入群众,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只有深入群众,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生存状态,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才能对群众有真感情,才会自觉自愿地服务群众。
      文贵出新
      尽管已经过去了近半年,但去年底我采写的《十年治荒 山河披绿》一稿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至今仍在显现。今年5月16~17日,水利部长陈雷亲率水利部及全国各地水利部门负责人,赴福建省长汀县召开“总结推广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座谈会”。明确提出,中央已决定全面推进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目前,水利部已会同财政部编制完成《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其中,将从全国1389个革命老区县中筛选491个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欠发达的县作为规划实施范围。近期初步选定其中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279个县,从明年开始用5年时间进行重点治理,涉及陕甘宁、井冈山、东北抗联等12片革命老区,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另据了解,财政部和水利部还研究决定,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长汀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费1000万元,其中2012年的补助费1000万元已于3月份下达到位。水利部还与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商议决定:进一步加大对长汀县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长汀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支持力度,扩大长汀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模。二是加大对长汀县已列入国家相关水利专项规划其他项目的支持,加快解决长汀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尽快实施长汀县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项目,继续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建设。三是将长汀县作为水利部联系点,组织部属有关单位和流域机构,加强对长汀县水利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促进长汀县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一篇反映一个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稿子,最终引起中央高层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高度关注,并进而上升为国家决策,《十年治荒 山河披绿》有幸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其实,同去采访这个题材的,并非只有我一人、一家单位,央媒和福建省内其他媒体同行也有参与,或有写或没写,可是为什么只有我这篇获得如此殊荣,引起中央高层领导关注,并两次批示,再进而成为国家决策内容?这的确值得深思。
      作为一名人民日报驻地方记者,要对我们肩负的政治功能有充分的理解,体现在报道中就是要有一种“文贵出新、思贵求深”的不懈追求。这其实和报社所倡导的“当思考型的记者、做有思想的新闻”的要求一脉相承。
      文贵出新,指的是作为文字工作者,应该对文字技艺功能有一种始终求新求变的追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圣人说的这话,其实还是很有道理和生命力的。纸媒最大的特点,不管是新闻作品、理论作品还是文学作品,我们都是以文字形式呈现给读者,文字的表达能力和技巧手段,始终是打动读者的第一冲击力。
      具体到此文,文章的开头,选取了当下流行用语“穿越”概念,很新颖,同时也很巧妙地体现了10年治荒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次,文章中间所叙述的人与事,或用群众自己的家常话,或多使用动词短语,一般少用形容词。谋篇布局上,又以有强烈现场感的记述,取代空洞的主观描述。结合群众以往治荒的经验教训,带出当地政府10年来流失治理的政策取向。文章读起来,可以从多个立体侧面,了解到10年治荒过程中,群众与政府的一步步探索与成效,既有生动的故事感,也有可读性很强的治荒科学常识。
      一篇新闻作品,可读,生动富有情感,已属不错。如果再带有一定的知识性、思辨性,那么它的信息量就相当大了,可以算得上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试想一下,我们的通讯作品短则一千字长则三千字,在这样的篇幅中,生动、可读、历史、故事、常识、思想,均能涉及的话,这样的文章自然就不是“注水货”了。当然,每个人的风格各有不同,有的长于此,有的长于彼,不能一概而论,但打造文章的完美,应该成为文字工作者永不停歇的追求。
      思贵求深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论;同样,不同的政治态度和思想逻辑,也会让观察者得出不同的论述观点。所以,态度决定了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弘扬社会正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应该是我们党报人的社会责任。
      人民日报社张研农社长在谈及人民日报的主流地位时曾经说过,对于人民日报而言,政治“晴雨表”的作用或许淡化,但社会“风向标”的使命必须承载,主流舆论的旗帜依然要扛,主流舆论首席代表的责任仍然要担。对于我们的党报,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上,既要扛起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起主流舆论的引导职责,更要成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力军,让中国成为国际舆论场上的最强音符。有担当的记者,不仅要经得起考验,更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新闻作品,发挥党报人的特殊政治功能,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正向动力。
      就《十年治荒 山河披绿》而言,其思想深度的反映关键体现在最后一部分,“向国家提建议”部分。这部分内容的得来,基于我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素材的积累。当初很多同行之所以或者放弃不写或者写得平淡如水,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觉得这个素材太老、太旧。我倒恰恰觉得,正是因为其老、其旧,所以积累的东西比新题材要多,有助于采访时跳过以往的一般程序。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和受访者探讨一些更深入的话题,比如技术问题、困难原因等等很多在命题作文情况下受限的东西。我当时抱的态度就是,甭管采访的内容能不能用,假如由此可以多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和群众自己的真实状况和想法,也算不白走一趟。
      结果一聊,群众觉得我还挺懂行(平时积累所得),就说得更为放开了,特别是一些难题,也愿意和我聊一聊,包括他们认为的如何解决的方案。所以最后提出的那些建议,对我而言,的确有信手拈来之感,毫不费力,而且又直指关键。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实践出真知”吧,不是我有多厉害,是群众的10年实践经验,轻松地填补了一个空白。
      当然,看到问题后,叙述的角度和方式,是由我们定下的。换个思路,这篇文章还可以写成一篇问题曝光式的批评稿,我曾经一开始想过这一种方案,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了。揭露问题不难,难的是揭露后,解决起来只会是一事一地一案的就事论事,140多万亩治理区域所面临的问题,依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最多只能在一两个人身上有所缓解。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根本解决方案。
      那么,为什么不可以以正面建议的形式提出问题,把从一两人身上集中反映出来的关键问题,放置在通过改善机制的普遍办法下,加以宏观处理呢?抓坏人、揭问题,不是不能解决问题,但这种解决很多时候只能是个案处理。用正向推动的办法,让好事继续办好,应该可以有更好的效果——这也是我之所以坚持保留这部分的内容以公开形式发出,而不是做成内参的原因。
      旧文也可出新意,无声之处亦惊雷。肯于思,勤于行,党报记者可大有为于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时代。
      赵鹏,1971年3月出生,1994年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当年9月,被报社分配至人民日报驻福建记者站。2003年2月起,任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采访部主任至今。先后参加过1997年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报道、1998年东北地区吉林省抗洪抢险报道、2000年西部大开发西藏报道、2008年和2009年两度入川参加四川抗震救灾和抗震救灾一周年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凭借2010年的《福建紫金公司污染问题系列调研》获2011年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04年获福建省第四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福建省抗震救灾、2010年获福建省防抗特大暴雨洪水抢险救灾等两次省级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当选共青团福建省委青年联合会委员。

    推荐访问:泥土 真情 香里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