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同辈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视角下的高职同辈群体分析】

    时间:2019-04-14 03:18: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的关系入手,分析高职学生同辈群体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同辈群体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同辈群体的影响具有隐蔽性。进一步提出了优化同辈群体环境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职;同辈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60-02
      一、理论依据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教育和环境的关系都有颇多著述。战国思想家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荀子在《劝学》一文提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些都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就开始关注环境对好公民教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美德不是遗传的,而是被环境的需要所塑造的[1] 。19世纪以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创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综合来看,环境和教育两者辩证统一,环境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影响着教育的目标、方法、内容、效果等;教育对环境有能动作用,教育工作者及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挥能动性,不断改造环境,升级、优化环境,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即马克思所说的: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
      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不仅需要正面的理论灌输、疏导、对话和丰富的实践锻炼,而且还有赖于能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德育环境的熏陶[2]。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德育环境进行了分类,其中微观环境是指存在于学生身边的社会生活实践环境,如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环境等[3]。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增强,家庭对个体的支配逐渐失去垄断地位,影响开始减弱。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同辈群体则是学生日常生活接触和交往最多的人群,成员平等自由交往,性格兴趣相似,对青少年成长有着自发而有力的影响;同辈群体环境还是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的中介和桥梁,各种环境中反馈的信息都要经过同辈群体环境进行汇总、吸收并发挥作用。“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根基与源泉,教育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4]。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同辈群体环境作为突破口,从中找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本文主要就同辈群体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以及教育工作者如何优化同辈群体环境进行分析。
      二、同辈群体环境的影响
      1.同辈群体是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项对某高职院校学生同辈群体的调查显示,70.7%的学生认为周围存在由若干同龄人组成的群体,其中以“形影不离”为特点的生活型群体所占比例高达67.2%,79.6%的学生有3位及以上交往频繁的朋友。当遇到烦恼时,有68.2%的学生选择求助于同龄伙伴,只有0.7%的学生选择求助老师。这反映了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在心理上还未完全成熟并适应独立生活,物质上还要依赖家庭,这种内心渴求独立却又无法真正独立形成了一对矛盾。同辈群体则能缓解这一矛盾,在同伴那里没有家长说教,也没有学校管制,群体成员自由交往、生活中互相扶持,个体能够从群体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摆脱孤独感。
      2.同辈群体是高职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同辈群体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群体成员通常兴趣爱好相似、性格相投,或有相同的经历,或者具备地缘关系,群体成员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同伴之间无话不谈,调查显示群体讨论话题涉及学业、社会现象、娱乐、服装发型、偶像等方面,个体从群体中可以习得较多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是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同辈群体的日常互动、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可以提高交往能力和辨别能力。调查显示,84.1%的群体很少出现矛盾,一旦出现纠纷,53.6%的群体会自行协商解决。在同辈群体中,青年人逐步学会了与别人沟通与合作,学会了遵守群体规范,学会了争论与妥协,学会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在不断地模仿和“试验”中成长为成熟的社会成员[5] 。
      3.同辈群体的影响具有隐蔽性
      首先,同辈群体虽属于非正式组织,但由于群体大多存在于班级和宿舍内部,教育工作者往往重视正式组织活动的开展,重视个体的思想教育,忽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其次,学生通常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却不自知。在学生眼里,同辈群体带给个体的影响以正面、积极影响居多,数据表明,调查对象认为同辈群体对个体具有消极影响的比例很低,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同辈群体在学习、人际交往和人生观等方面会给个体带来积极影响,80%的学生认为同辈群体在“消费”和“恋爱”方面对个体没有影响。通过参与观察不难发现,其实同辈群体对个体学习、人际交往、外在形象等方面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
      三、同辈群体环境的优化
      1.正确看待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中性概念,教育工作者不应视同辈群体为洪水猛兽,将其归入“小群体”、“小团体”的范畴,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健康的同辈交往,以此培养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形成正确的交友观念。同时可以将同辈群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有效平台,通过同辈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点面结合”的工作模式,充分注意从众效应、社会促进效应、社会惰化效应在同辈群体中的影响[6]。对班级内形成的同辈群体予以尊重,适时了解群体成员、群体目标、活动规律等,经常沟通、诚恳交流,适当参加群体的非正式活动。对于和校园主流文化一致的群体,应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发挥其优势;对于中间型群体,要扬清去浊,促使其不断向积极型群体转化;对于那些和校园主流文化不一致的破坏型群体,要加强教育、管理和引导。
      2.通过改善大环境影响同辈群体
      教育工作者直接介入同辈群体,不但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招致群体反感,优化同辈群体环境应该采用间接方式。比如改进班级和宿舍的构成方式,注重班级和宿舍的文化建设,以蓬勃向上的班级宿舍文化带动、影响同辈群体文化。可以根据性别、成绩、籍贯、个人志愿、能力特长等多种因素进行平衡互补,构成性别比例、成绩分布、志愿与志趣都比较合理的班级,这样就可以为班级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制定班歌、班训、班级奋斗目标等,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舆论。在宿舍成员安排上,可以尝试改变现有的以班级、专业为基础的划分模式,新生入校时建立包括学生兴趣爱好、学习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内容的综合信息库,以此为基础,重视专业互补、兴趣性格相投、学习生活习惯相合等因素,尽量避免宿舍成员在安排之时留下冲突的隐患。
      3.加强师生交流
      师生交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课堂内的知识交流,二是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交流。课堂内师生交流受到教学规范、教学任务、课堂规模等因素制约而不能充分开展。离开课堂,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缺乏与学生交流时间,这些都会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学生更看重同辈群体关系。为了弥补交流不足,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社团活动以及手机、网络论坛、学生日记等形式,创设更多的师生交流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促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思想交流,可以习得正确的社会规范,少走弯路,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规避同伴之间的不良影响。
      4.注重对群体核心成员的教育和培养
      同辈群体中通常有一位核心成员,在群体中有一定威信,其言行举止对其他成员有一定的影响力。群体核心成员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或者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对这类学生可以加强教育和培养,使其在班级正式活动中发挥作用,增强群体的集体荣誉感。也可以将群体核心成员培养成班级干部,提高群体对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有消极倾向的群体,可以重点对核心成员开展思想转化工作,所谓“牵牛要牵牛鼻子”,避免平均用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业华.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教育环境理论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09,(1).
      [2] 曹必文.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刍议[J].教育探索,2011,(10).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王鉴.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N].光明日报,2006-07 -10
      [5] 陈毅松.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辈群体的作用分析与对策研究[J].求实,2006,(9).
      [6] 黄泽龙,卢静.同辈群体对大学生学习心理影响的调查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12).
      [责任编辑 魏 杰]

    推荐访问:同辈 高职 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