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课堂提问小技巧_课堂互动小技巧

    时间:2019-04-05 03:23: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语言交流大部分都是通过提问来实现。在师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那么,课堂提问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
      一、瞄靶心
      当然,许多名师极力呼吁:要打破程式,冲破樊篱,那么如何“破”呢?笔者以为可以从“靶心”入手。
      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鲁迅的《祝福》一文,其篇幅较长,可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等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笔者让学生划出有关语句后提问;在三次肖像描写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用“画眼睛”的技巧写出祥林嫂的眼神变化的?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领悟祥林嫂一次次备受摧残和令人心酸的悲惨命运,从而激起学生对被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无比憎恨,同时学习到鲁迅先生“画眼睛”的高超艺术技巧。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
      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住难点,体现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拿来主义》一文,第一至第六小节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呢?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既然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这里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写“送去”“送来”?第二节和第五节删去,文章也通顺,这两节是否可有可无?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研读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热情大胆地交流,从而顺利把握了作者的思维过程,也为把握后文打下基础,同时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二、牵牛鼻
      “牛鼻子”是牵引的关键。教师的设问如何才能牵动学生学习钻研的“牛鼻”呢?课堂设问要能牵动“牛鼻”,就必须有针对性。高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已从初中阶段的依赖性,开始转向“独立性”“开放性”,已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大多能举一反三,敢于假设,严于论证,他们对老师的讲授已不轻信盲从,课堂上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从而找出新路,挖出新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要常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牵动学生思考,这样既可增强其思维深度,又可发展其思辨能力。
      分析祥林嫂的人物性格时,笔者问道:祥林嫂的“一逃”(逃婆婆逼嫁),“一撞”(不愿改嫁),“二捐”(怕死后两夫争执),“一问”(有无灵魂、地狱),说明她是封建礼教的顺从者还是反抗者?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极为热烈。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带着钻研探讨之牛劲,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前进,积极大胆地探究质疑,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扔石子
      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是否真的“全懂”而没问题呢?扔石子是排除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满足感”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设置一种让学生可望而又可及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并没有全懂”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流向,从而使阅读向更深更广的程序推进。
      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矛盾,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疑窦丛生;创设问题情境,激起认知冲突。正如陈献章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当然,这石子不宜过大,虽然有句名言叫:“难啃的骨头才有嚼头”,但问题的设置,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否则教师还须“引猴上树”或“架桥搭梯”。那还得有另外一番工夫。
      四、点豹斑
      点豹斑,是指课堂问题设计,应通过“一斑”以引出“全豹”,“四两拨千斤”。
      教《鸿门宴》一文,让学生从范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和“吾属今为之虏矣!”二句的比较设疑中感悟其内涵的区别。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前句是范增召项庄舞剑,伺机击刘邦于座时说的。时间副词“且”意味着:成为阶下囚的,首先是你等部将。范围副词“皆”强调了到被俘那一天谁都跑不了。在此范增机智地用上了“激将法”,同时也表现出范增当场急切焦灼的心理。后句是范增得知刘邦逃走,项王却无动于衷时说的,换上时间副词“今”句意大变,败局已定,用不着将来了,主语改为“吾属”,意在正告项王:我们已是阶下囚了,包括你项羽在内,结合前句“竖子不足与谋”,可看出,范增是在指桑骂槐,“吾属”句表现出范增此时万般无奈的沮丧和按捺不住的愤怒。一篇长长的课文,仅从两个句子的比较提问讨论中,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人物刻画的特点,可谓是“窥一斑而知全豹”。
      五、抢占制高点
      教学设问需要高屋建瓴,居高临下,抢占理解课文的“制高点”。当前,教学界倡导站在文章整体的高度来把握内容,让学生学会从宏观上把握全文能力。面对新教材,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站在了整体的高度,又避免空洞无物的驾驭和简单的说教呢?笔者以为抢占制高点是一好招。从学生角度来看,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学生怎样才能在卷帙浩繁、瞬即倍增的时代疆场上纵横驰骋,快速高效的捕捉大量信息,以满足自身与事业的发展需求呢?学生也应学会相应阅读的能力。“抢占制高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在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索中是否可以找出一些能让学生迅速理解文章的支点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艺术里有道不尽的奥妙,写不完的体验,诸如“顺藤摸瓜”“铺路搭桥”等许多问题本文还未涉及。在此谈些粗浅的看法,只想借以抛砖引玉,以求就教于大方之家。笔者渴望通过问题的设计能找到一个让学生“撬动”文章的支点。
      (作者单位:河南省温县职教中心)

    推荐访问:小技巧 提问 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