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的思考_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时间:2019-02-12 03:17: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做出努力才能得到解决。笔者拟从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对策两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方面的原因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就业问题就成了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但尚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就业需要,同时又恰逢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三大就业群体的“三峰叠加”,所以就业形式日益严峻。
      1.就业机制与就业配置机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渠道的畅通
      (1)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规则是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而目前的市场规则已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市场需要健全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对参与市场的大学生、高校、用人单位等方面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初始阶段,市场运行机制很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从而增大了大学生的就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个人在就业过程中有不同的要求。从政府与社会角度看,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使这一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与国家的发展目标一致,最有效地与国家发展规划相协调,达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的目的;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是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大学生个人则往往追求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期望收入、自我实现的最大化,因此,个人与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几方面在求职和提供就业岗位时并不可能时时保持一致,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地调整各方面利益的机制来协调各方面的期望行为,使之尽可能趋于一致,实现大学生就业。
      (2)健全的机制是优良的规则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没有健全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再完美的劳动力市场规则也不可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就无法保证有限的良好规则的实施。
      2.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制约着大学生顺利就业
      (1)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族和权威,鼓励自律,要求服从,受这些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浓厚的家族意识。
      (2)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人生价值信条,“金榜题名”一直被视为人生至喜之事,只有通过考试谋取功名,才能成为“人上人”。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仍然放不下通过考学实现理想、改变命运的初衷,于是他们不甘现实,不肯屈就,“有业不就”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高校方面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人才市场尚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转型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带有转型期的特点,新的改革尝试和旧的体制束缚共同作用于高校毕业生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信息不畅、供需沟通渠道不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造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都对人才市场信心不足。不少用人单位缺乏一种人才需求的紧迫感,缺乏长远的目光,还不能以行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审视和挖掘人才。在就业市场化到来之际,大多数高校市场观念不强,思想准备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没有把就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往往在招生工作上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人员紧张,条件有限,有的甚至还没有专门的机构,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化的需求。
      2.大学专业设置、培养模式非市场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当前,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从学校的能力出发,而没有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教育脱离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知识面较窄、能力较差、适应性较弱等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由于高校对市场不适应,造成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失衡。
      3.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教育具有滞后效应,是先招生后就业,从招生到就业至少隔3―4年时间,在招生时理应进行必要的人才市场预测。但教育体制没有实现市场化,政府对学校控制和限制较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无法根据市场需要去培养人才,即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国有化的办学体制、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没有改变。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学生自身方面原因的分析
      首先,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其次,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观念落后,期望过高。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随着就业市场化的出现而转变。他们不是立足于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不是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择业,而是盲目追求高工资、大单位,拥挤在大城市、大企业。许多大学生期望值太高,虚荣心太强,没有从市场特点和自身特点进行择业。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中,“双向选择”本身就意味着竞争。如果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一味待价而沽,往往会丧失良机,最后“高不成低不就”,成为“就业难”。毕业生如果不了解就业市场的全面“行情”,眼睛只盯住市场的一角,而丢掉了广阔的市场,必然会到处碰壁。
      最后,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国家的努力方向――加强宏观调控。
      国家要运用财政、货币及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同时,加大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逐渐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就业机制。一方面,对高等教育的规模进行适当的控制,适度增加招生人数,对一些不具备招生条件的院校予以取缔,保证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对高校的专业的相应调整,加大优势专业的培养力度,撤销不具备培养条件的专业。
      (二)高校的努力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教育。
      在调整专业设置,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同时,还应做到:一方面,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设施建设,有必要引进专业化的评介工具,从本源上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自身就业;另一方面,扩大就业指导观念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学生工作者中的影响,并将之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最好能加强对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正确合理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程序。
      1.深化高校改革深度,确定高校的办学方向。
      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不能千篇一律,现阶段要求高校的办学模式是分不同层次的。立足市场调节,及时准确地传递就业信息和国家各项相关政策、法规,帮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实现各自的利益和愿望,要尽可能为双方提供供需见面、信息咨询、促进交流的机会,扩大服务层面,保证服务效果。不断开展市场调研与预测,为中介服务的对象、内容和方式提供依据。鼓励民间办学,增大国内外私人投资教育的力度。改变原有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性。
      高校应该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做好正确就业观念的宣传工作,采用讲座、辅导、座谈等方式加强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职业、认识自我的意识,做好就业准备,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就业技巧,转变角色,适应社会,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3.落实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通过系统的授课和讲座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增加主体意识,明确目标,避免盲目就业。特别应该注意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不能仅仅将工作重点放在毕业学生,而应该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就业理念,以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甚至整个人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正确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能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进而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尽早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个人的努力方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针对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对大学生的素质不满意的现象,高校学生应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一般素质和专业素质。一般素质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创新意识等等。专业素质就各个具体专业而定。同时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方向,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涯规划,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伟.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问题的思考.陇东学院学报,2005年5月.
      [2]候济民,马琨茂,李鸿雁.解读大学生就业难.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
      [3]刘玉侠.大学生就业难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3期.
      [4]黄碧蓉.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非理性信念.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第2期.
      [5]姚霞.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分析.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第29期.

    推荐访问:对策 思考 原因 大学毕业生就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