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变化社会政治秩序 pdf [关于亨廷顿政治秩序论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1-23 03:20: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亨廷顿在其著作《变革中的社会秩序》中介绍了第三世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思想,提出了政治秩序论。他指出:发展中国家要加强执政党的权威、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实现政治稳定。这对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政治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政治稳定;执政党权威;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143-02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普遍发生了政治动荡,社会陷入矛盾和纷争,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面对出现的政治动荡,如何能保持政治稳定成为这些国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亨廷顿通过研究发现:出现动荡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些国家贫穷落后而是因为他们急于现代化,并且都普遍照搬了西方的模式接受了西方的民主价值。民众政治参与扩张过快而原有的政治体系经不住这样强大的冲击,而且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相对较低,根本不具备组织和疏导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力量的机制和能力,因此这些国家的政治动乱不可避免。亨廷顿指出:政治动乱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飞速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涌入政治领域而同时政治制度却发展缓慢的结果。”[1]
      一、亨廷顿政治秩序论的主要内容
      在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中,政治稳定是其理论的核心。他指出:政治稳定主要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秩序性和继承性。秩序性是指一个国家中没有发生过暴力、压抑或体系的解体。继承性是指一个国家中没有发生政治体系关键要素的改变、政治演进的中断、主要社会影响力的消失以及导致政治体系发生根本变动的政治运动。围绕着如何实现政治稳定,亨廷顿认为:首先,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政党,政党的地位不可动摇。为确保实现政治稳定,亨廷顿对政党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认为具有强大政党组织的国家比不具有政党组织或具有软弱政党组织的国家稳定。其次,必须加强政治制度化。现代化国家在政治参与和民主化进程过程中,要保持政治稳定必须注重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化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第三,必须组织好农民的政治参与。亨廷顿认为,应该满足农民的要求,组织好农民的政治参与是维持政治稳定最重要的问题。农民的政治态度如何,农村是否稳定,关系到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体是否稳定。不过现在看来,要实现一个国家的稳定不仅是要组织好农民的政治参与更要组织好整个社会的政治参与。总之,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揭示了政治稳定的极其重要性和在发展中国家的稀缺性,为现代化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
      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托克维尔也指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不是发生在经济停滞的地方而可能发生在经历了经济增长的地方。维护政治稳定也是我国面临的挑战。从1978年到今天,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并且已进入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的诸多风险,考验着中国领导层的智慧。邓小平同志对政治稳定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多次强调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保持对政治稳定的高度警惕,提高政治稳定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政治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对于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其政治稳定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放眼全球,全世界的许多问题,例如瓦济里斯坦的恐怖分子、在非洲流行的致命的艾滋病、影响索马里海域安全的索马里海盗,这些都是由于政府无法对其领土和人民实施真正的权威而引起或者变得更糟的。亨廷顿对此发表了深刻的见解,他的思想和理论对当前我国举全国之力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一)强化执政党权威,保证政治稳定
      执政党的权威是指:在现代政党政治的条件下,人们信从执政党的力量和威望,主要体现为人们对于执政党的自觉的服从和认同。在一个政党政治的社会,加强执政党的权威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核心要求。一个没有执政党权威的国家,现代政治权威也无从谈起。那么这个国家也就没有能力创造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来更好的为整个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亨廷顿特别强调,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首要步骤应当是建立起具有权威的政治结构,强化执政党的权威。这样能够保证建立和维持一个必要的社会公共秩序。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政治权威,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的组织和领导,以驾驭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如果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的领导,那么我们就会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我国就会陷入混乱甚至动乱这个社会将会退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将会丧失。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的政治稳定的,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其中的原因是:要处理好一个社会变革时期的阶级和阶层的关系需要执政党的权威,解决当前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和冲突需要权威。只有强大有力的执政党的存在才能组织和领导整个社会的力量,有计划、有步骤的领导现代化建设。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纵观中国的政治发展历程,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对政治资源、物质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等权威性的支配和配置,政治稳定是很难维持的。“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3]其次,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只有增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更好的强化党的权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就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积极推进党的民主建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廉政建设。最后,加强法制建设,保证党的意志的实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权威集中表现为法律的权威。法规、法令既是权威的体现又是实现权威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切实加强立法,保证法律的统一,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加强执法监督,从而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最高地位、最高效力和最高权威,保障党的意志的实现。中国共产党要想真正的获得民众的持久支持就必须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建立政治稳定的长效保障机制。
      (二)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实现政治稳定
      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体系在组织上和程度上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任何政治体系制度化的程度可用其组织和程序的适应性、复杂性、自立性、凝聚性来限定”[4]政治体系的适应性。一个政治体系它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的水平越高所以要加强制度化建设首先要提高一个政治体系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政治体系的复杂性。一个政治体系越复杂就证明其内在的制度化水平越高,因为复杂的政治体系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适时而变,充满活力;政治体系的自立性。可以说没有自立性就没有制度化,如果没有自立性,一个政治体系就容易沦为某一社会集团的政治工具根本就没有制度化的建设可言;政治体系的凝聚性。凝聚性代表了政治系统内部的统一性,社会转型时期的深刻性和多维性决定了人们对各种政治现象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并由此产生新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政治体系的凝聚性来加以整合。凝聚性越强一个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越高。我们要按照上述四点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提高制度化水平,实现我国政治制度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政治稳定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制度化实现良好的政治秩序。
      (三)鼓励并组织好公民政治参与,促进政治稳定
      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够促进社会的政治稳定,“所谓政治参与就是指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5]实现公民有效的政治参与对实现我国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参与是公民理性参与政治表达的一种有效途径,公民政治参与的过程同时也是公民的政治学习的过程,公民通过政治参与培养了自己独立进行理性判断的民主意识,学会正确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提高自己对政治的敏感度,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等,这都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与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促进了公民对政治权威的认同。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稳定。政治参与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而且政治参与为公民或利益集团宣泄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提供了合法的渠道,对政治稳定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在亨廷顿实现政治稳定的路径里提到了组织好农民的政治参与。的确,我国56%的人口在农村是个庞大的政治群体所以要完善村民自治体系。村民自治是扩大和组织好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便捷途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新的中间阶层和群体。不同阶层间的利益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日益明显,社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些阶层和群体对政体有认知感,政治参与意识强烈。如果缺乏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渠道,他们有可能展开反抗现政权的活动,如果不能满足其正当的政治诉求,各种挫折感和不满感就会强化从而导致政治不稳定。所以当前我国不仅要组织好农民的政治参与而且要鼓励和组织好全社会的政治参与其中包括完善各种参政制度,扩展更多的参与渠道,采取更多的参与形式,如听证会、公开征集意见、立法调查、座谈会、讨论会以及网络参与。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参与愿望,这样会更有利于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环境促进政治稳定。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潘妍利(1983― ),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师范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制度与政府管理;宋楠楠(1986― ),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师范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制度与政府管理。
      参考文献:
      [1][美]塞谬尔•亨廷顿著.李胜平,杨玉生译.《变革中的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4][美]塞谬尔•亨廷顿著.李胜平,杨玉生译.《变革中的社会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3页.
      [5]http://baike.省略/view/87029.htm.

    推荐访问:秩序 几点思考 政治 亨廷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