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表象思维 重表象 巧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19-01-19 03:34: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就小学三年级上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使用学具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利用学具,使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现象的事物,获得信息,形成知识表象,并激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数学“平均分”这个概念中,可先让学生把8个圆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圆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7个,另一人得1个;一人得6个,另一人得2个……以此类推。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有何不同?通过讨论得知,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学生亲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平均分”这一概念。
      
      二、动手操作寻找突破口,明白算理
      
      数学教学法上有句名言:“理解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利用学具理解题意,也是进行推理的前提条件。如在教授一位数除法时,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十位余下的数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可以得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学具,可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使用学具可改变旧有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师生互动则是这种认识活动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教育部《关于我国数学课程研制的初步设想》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改善,改变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让儿童获取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共同制订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通过这些思维方式的运用,不断解决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矛盾,老师讲解与自觉理解的矛盾和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水平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学习周长这部分。可让学生通过观察、估计、测量、比较等一系列活动,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四、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
      利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显得日益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如:教授“有多重”时,可分组让学生用秤称任意的东西,同学们有的放东西,有的看秤,有的记录,这样不仅进行了互相交流,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利用学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标准》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领域的基础上设立了情感与态度领域,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既不是与数学课程无关的教育目标,也不是数学教学的“副产品”,其本身就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适时合理的动手操作活动,可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操作过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的组成结构。然后,可让学生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学生们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一起,既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又集中其注意力,从而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六、使用学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学生们通过测量、沿中心线连续对折两次以及对比的方法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操作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宁强县代家坝镇朱家娅小学)

    推荐访问:巧思 表象 效率 提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