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儿童读经之争的背后]王财贵儿童读经教材

    时间:2019-01-18 03:24: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关于幼儿读经,众人观点不一。本文试从文化学(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教育学(“有为”的教育与“无为”的教育)以及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角度,探讨当前幼儿读经争论背后存在的观念冲突,以期理清人们对幼儿读经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幼儿读经;观念混变;文化观冲突;教育观抗衡;价值观失衡
      “观念混变”原是社会学中的术语,指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的观念层出不穷,旧的观念严防固守,新旧观念同存暂容、互斥互抗的状态。[1]观念混变状态下,各种不同观念处于“平等竞争”的关系之中,其结果是“观念权威”的丧失,衡量观念的是非标准或优劣尺度变得模糊不清,进而使人们感受到程度不同的价值困惑或价值迷惘,最终导致人们的行为失范。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观念也处于某种混变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在幼儿教育中,便是幼儿教育的观念混变。儿童读经之争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幼儿教育的观念混变。
      
      一、文化观冲突: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近代民主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文化便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主导文化。直到近代大清国的国门被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打开,儒家文化的地位才开始受到冲击。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接着是康梁“维新”,后来是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传统儒家文化一再遭到批判,而西方近代的“民主”“科学”则日益受到进步之士的青睐。
      鸦片战争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了,“民主”“科学” 口号的提出也近百年,而中国的文化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方面是西方的“民主”“科学”未能扎根,而另一方面又呈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尴尬境遇。感叹于这一现实,便有学者开始重新审视儒家文化,主张通过加强传统儒家文化教育来挽救国民;而持另一种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应当继续坚持大步走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进化国民。这种在“经典”问题上的争论,表现在幼儿教育上,就是对待“幼儿读经”的不同态度。
      读经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当今社会上的问题青年、问题学生、校园暴力、青少年的犯罪等现象的根源,是我们丢弃了文化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基本精神,忘掉了国家民族的根本文化,抛弃了古圣先贤的伦理道德所致。因此,他们认为,要亡羊补牢,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我们的文化,去培植文化之根,以重塑世道人心。其基本方法就是恢复对文化经典的诵读教育,特别是让心性纯真的儿童自小接受读经教育。谓之“培固根本、正本清源、切实可行之路”。[2]
      而反对读经者则认为,在“经典”中很多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君重民轻思想,郭举埋儿、卧冰求鲤等忠孝例子,带有很重的封建思想色彩,是不符合近现代教育观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应当提倡“平等”“民主”的思想。中国要富强,必须有类似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一样的社会思潮和人文精神。“没有新文化对旧秩序的震荡,便断没有一个朝气蓬勃之中国,便断没有一个富强文明之中国。”[3]
      
      二、教育观抗衡:“有为”与“无为”
      
      读经争论背后的教育观冲突,主要是“有为”和“无为”这两种不同教育观之间的抗衡。“有为”的教育观认为儿童心灵纯净稚嫩,记忆力好,可塑性强,是施教的最好时机。因此,要充分利用幼儿期,让儿童去诵读中国文化及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典籍,去根植文化修养。[4]
      至于儿童是否能马上吸收“经典”的内涵,则认为“一个儿童基本的学习能力,是吸收能力,是海绵似的吸收,整体的吸收。你教他什么,都会放在肚子里。懂不懂?不懂。现在所学的,不是现在要他懂,他有几十年去慢慢弄懂,然后一辈子有用。有人说我是‘填鸭’,我说不是,是‘填牛’。牛的胃口很大,你不要它多吃,它的胃就空着。‘牛’是会反刍的。儿童学经典也一样,一时消化不了不要紧,他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消化”。[5]
      “无为”的教育观则认为,正是由于幼儿身心稚嫩,过多的外部干预会损害儿童的自然生长程序,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获得自然的发展。而读经是把成人社会中的“大道理”教给小孩子,孩子是不可能了解的,甚至完全不懂,却还要装懂,这恰恰违反了“真”,违反了“诚”,违反了科学精神。幼儿正处于各种生理器官以及各种心理官能快速成长的时期,而游戏、涂鸦、幻想、唱歌、跳舞,与大自然接触,与大自然交流,在大自然中感动和接受陶冶,正为幼儿提供了成长所需的机会和食粮。我们应当把“百草园”还给幼儿,“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世界,并‘放胆供给’儿童所急需的精神食粮。我们不应把成人需要的东西、成人看重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地强制地灌给儿童,美其名曰‘填牛’。无论是儿童读经还是超前识字,无论是‘填鸭’还是‘填牛’,都是南辕北辙”。[6]
      
      三、价值观失衡:社会本位观与个体本位观
      
      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主要是社会本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谓历代圣人君子精神追求的典型写照。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教育者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更是以其奉献精神、蜡烛风范而为整个社会所颂扬。改革开放后,受西方个体本位观的影响,人们开始反思、批判过去忽视个人利益、贬低个人价值的普遍取向,并逐渐开始重视个人利益,提升个人价值。解放思想,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兼顾集体与个人的利益,是社会走向民主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然而在这一进步中,人们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的重视似乎超过了该有的限度。
      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者自身的利益意识出极度膨胀。教育者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在幼儿园或是幼儿园之前,则主要以各种亲子园、兴趣班、特长班、才艺班的形式出现。作为社会教育或是才艺教育之一的幼儿读经运动,倡导者或是怀着一颗救国之心,但其众多的追随者,各地读经运动的推动者,他们对于“经典”或是教育的所知是很有限的。他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读经运动,大概是考虑自身经济利益者多,而真正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的者少。
      关于儿童读经的争论,不只是几个学者的学术分歧,它是当今人们思想观念矛盾、混沌的集中体现。面对这样的一种观念混变状态,我们应有的态度是:(1)在文化观的问题上,一方面,我们首先必须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然后大胆继承和扬弃;另一方面,也是当前我们急于要做的,是多借鉴西方的先进文化,所谓民族的亦是世界的,更何况,在不少地方,我们必须承认目前是落后于西方的。(2)在教育观的问题上,“有为”与“无为”应当兼收并蓄,过去我们“有为”的多,“无为”的少,现在我们可以让“无为”多一些,“有为”少一些。这也是现代哲学发展趋势,即对个体存在、个体生命价值尊重的体现。(3)在价值观的问题上,个体不断追求自身价值,这是个体存在的基本权利。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个体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对于任何一方的过度强调,终究不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88
      [2][4]智有.播种圣贤教诲,读经己立立人.五台山研究,2004,2:39~40
      [3]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9~74
      [5]宋晓梦.但使弦歌无绝响.光明日报,2003-02-17
      [6]刘晓东.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学前教育研究,2002,3:25~2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读经 之争 儿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