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改革和完善自学考试制度促进考生人格不断完善] 河南省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

    时间:2019-01-16 03:34: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自考有助于考生养成自主、诚信的人格,自考的过程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然而,长期以来,自考本身也存在着诸多对个体人格养成教育之缺陷。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克服自考的应试教育倾向,加强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改革考试内容,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实行选考课制度,加强自学媒体建设,以发展考生个性,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
      关键词:自学考试;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7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70-03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明确提出教育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考生全面发展。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育最终目的除了帮助自考生开启智慧,获得从业的知识与能力,谋取生存适应外,还要努力使他们养成健全完善的个体人格,达到个体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自学考试有助于考生个人人格的养成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现代开放型教育制度,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自学考试要求严格,因此文凭含金量高。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三十多个国家承认我国的自学考试文凭。由于自考的上述特点,对自考生养成健全、完善的个体人格是很有帮助的。
      (一)自考有助于考生自主性人格的养成。自学考试具有最大的开放性,它面向全国公民乃至整个社会,无入学条件要求,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报考专业、学习方式、地点不受限制;考试时间、考试次数不受限制,考试不及格可考多次、重复考,直到合格为止等等。可以说,自学考试敞开高等教育的大门,开放给希望与需要的人们。与传统的大学课堂教育基于知识的传授,教师以同样的方法教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的知识,教师决定、掌握和设计教育实践过程,学生只是听从教师的指令来从事学习活动,其结果往往就是学生培养的批量化、整体化以及培养出大量听话型、服从型、依附型,甚至出现一些抗争型人格的学生不同,自学考试制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育的束缚和制约,教育过程完全开放,知识学习不再拘泥在校园里、课堂内与书本中,学生从学与不学、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在什么时间学一直到是否参加考试,都是完全自主安排,使得自考生懂得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负责,使“我要学”成为考生的内在驱动力。这就必然促使自考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如何学”,以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主动性、建构式的学习,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助学机构的“助学指导”、教师的指导也仅起一种辅助作用而已,自考学习仍以学生自学为主,本质还是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自考制度的开放性及以自学为主的学习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考生求知、求学的自主性及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思考的积极性,对于自主性人格的养成是十分有益的。
      (二)自考有助于考生诚信人格的养成。与普通高考一样,自学考试作为一种国家考试制度,由国家建立,由政府考试机构代表国家行使考试权,按照国家规定的目标和标准,面向全体自学考生实施严格的国家考试。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如函授、业余、夜大、网络、电大,甚至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考试相比,其管理规范化,考风考纪制度化,监督检查社会化,而且实行教、考、评卷职责分离,考试过程最为严格,考生妄想以作弊来通过所有课程的考试几乎不可能,必须以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实力,这对培养、塑造考生的诚信人格是极有益的。
      (三)自考是对考生人格的一种考验。自学考试是国家举办的、权威性的学历考试,其质量标准与普通高校同等学历层次水平的要求相当;考生考一门通过一门,即可取得该门课程的单科合格证书,只有获得全部规定课程的单科合格证书,才可申请获得同层次的毕业证书。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绝大多数人不会所有课程一次通过,一些课程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学习、再学习,考试、再考试,才能最终获得毕业。因此,自考的路很艰辛,都是考生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能获得一纸文凭,实属不易。每一个获得毕业的学生,特别是社会大自考学生,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持有一股坚持下去的信念,耐受长时间的考验。自考的过程,磨炼了考生的意志和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毅力,增强考生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培养他们直面人生、吃苦精神和良好的适应能力。自考是对考生人格的塑造,也是对考生个人人格、品质的一种考验。
      二、自学考试存在的问题
      虽然自考对考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养成很有帮助,但与普通高等教育形式相比,也存在诸多缺陷。
      (一)存在着较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参加自考的考生,虽不乏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调整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完整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为目的,但也有众多的考生是以单纯追求获得一纸毕业证书,以作为就业、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提升行政级别、加薪、另寻经济功利性较好的职业等的敲门砖为目的的。由于自考是以能否通过统一的课程考试为唯一的学习评价方式,功利性过强的学习目的往往使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考试,很容易使自考这种新型的考试制度沦为应试教育的危险,教育的功能被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为了提高课程合格率和文凭获得率,以方便招生与赢利,许多助学单位以机械的考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目标,以考试范围为教育内容,以死填硬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猜题押宝”为主要教育方法。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和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自考生的上述考试态度与目的,极易形成计算化的人格特征――为了通过考试,学生习惯地将各种考试方法、技巧及其他考试实践方式纳入计算范围,将考试放置于纯技术目标之下。在这种考试的规训下,人习惯于算度,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成败、得失以至于人格都要进行理性计算。
      (二)缺乏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与普通高校的高等教育相比,自考缺少传统精英型大学教育那种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不足。高品位的校园环境与每所高校的特有大学精神,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涵养、深广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张扬的人文意趣,会以物质形态或精神形态作用于置身其中的每个人,最终以一种“意识”化的东西与学生构成深层而持久的“意义对话”,从而唤醒和滋养学生的个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格的建构与完善。只有人格才能培养人格,教师的不同文化特征和活动方式给学员的人格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在师生的教学互动与日常交往中,教师自身的现代科学 精神气质及人格中的自我、责任心、态度、爱心、道德等的力量,往往会以一种榜样在学生人格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学生问人际关系既是人格水平的反映,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传统的校园式、人际式的教育氛围对于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塑造,是包括自考在内的任何其他教育形式或途径难以达到的。
      (三)培养目标的“器”化。现各地自考正在逐步调整原有的参照一般普通高校开设的专业和以学科型为主的课程体系,提出要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主。这种调整使所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满足个人发展的学习要求,更加体现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然而,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过分强调培养具有特殊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乃至方便就业、谋生的“器”,又使自考有逐渐等同于职业教育的倾向。只有谋生的技能还不足以成为“人”,孔子说“君子不器”,“器”只是一种工具。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大学之教,是成“人”之教,而非成“器”之教。高等教育除了给人专门知识,还要使人具有文化,使人具有独立、完善的人格。过分强调自考的应用性、职业性,势必在自考的各个环节上忽视个体完善人格的培养。
      (四)专业课程计划设置灵活性不足。目前,自考各专业的课程计划由国家考办和各省考办统一制订,面向全国或全省的考生,课程设置在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及标准化、划一性方面有余,而真正开设选学的课程极少,远不如普通高校、电大丰富,而且各专业之间的课程不相通,考生一旦进入某个专业学习,课程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不大。这种专业管理模式,对考生的个性化成长学习考虑不足,也体现不出人才培养的区域特色和各主考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制约考生创造性和自我个性化的发展,很容易使自考沦为批量化、集中化、模式化的教育工厂。
      (五)自学媒体建设滞后。自学媒体在自学考试教育形式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教材、自学指导资料和实践性教学设施等媒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内容上,当前的自学媒体仍过分强调以学科体系和知识传授为中心,内容脱离社会需求和考生实际,实践性及应用性不够,理论偏多、偏难、偏深,无法充分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在形式上,当前的自学媒体形式单一,教材、考试大纲、自学指导材料等仍以纸质编印为主。当前的自学媒体,不利于成人自学,不利于考生自主性人格的养成。
      三、完善自学考试的策略
      (一)克服自考的应试教育倾向,端正学习动机。自考既是成人教育,又是高等教育。各级自考教育管理机构、主考学校、助学单位、助学辅导教师要防止过多地渗入教育功利主义,防止把自考等同于职业教育的倾向,克服“以片面提高课程合格率和文凭获得率”为主要内容的“应试教育”倾向,切实保证自考教育要实现“把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同时,各级自考教育管理机构、主考学校、助学单位、助学辅导教师乃至整个社会要引导考生树立为追求现代高品质生活而渴求终身化教育的价值观,让考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弱化学习单纯为获取一纸毕业文凭的外在性目的,让他们真正地理解:获取知识、提高实用专业技能和发展智慧、达到个体的自我引导、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实现,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健全完善的人格,才是教育的唯一最高目的。
      (二)加强自考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自考社会环境。自考校园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自考校园文化,是把自学考试作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有关自学考试物质形态、法规制度及其精神观念等方面的总和,其总体表现为自学考试的社会环境。狭义的自考校园文化,主要是指自学考试思维观念、社会舆论和精神成果等方面的总和,其表现主体为自学考试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舆论。自考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开放的高等教育文化。要加强对自考工作的研究,不断改进自考工作,使自学考试的专业课程计划、教学考试大纲、教材、考试方法、社会助学管理等回归现代高等教育本质。各级自考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自学考试社会环境,通过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支持、社会舆论宣传在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与考试观,以达到对自考生人格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改革考试内容,实行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式。要克服“以考统教”且统得过死的弊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测试,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以鼓励和引导考生注重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与运用。为此,要明确命题指导思想,加强命题队伍及评卷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考试内容、题型、命题分值比例、评卷标准等方面要以是否有利于测试和发展考生的素质和能力为根本标准;打破原有评价模式中一元化的桎梏,建立新型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适应新的教育价值取向特点的多元教育评价模式。如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上,应注意试题设计的开放性、灵活性与内容的实用性,以考核考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及分析、比较、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标准化的试题比例,特别是文科。答题不一定要有统一标准答案,而是发散多样的,只要有理有据即可。要多给考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员敢于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对于一些通识性课程、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考评;加大专业考试计划中实践性环节考核的比例,一些专业性课程和专业技能性课程均可采取实践考核,实践考核要重点考查理论联系实际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调查研究、实践能力的考评。实践性环节考核可以采取论文、设计、报告、实验、实习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学分互认和“双证书”教育。承认同层次其他高等学历教育形式同类专业相同课程的成绩及相应学历,加强与部门、行业的合作,为行业系统或岗位群体开设非学历教育证书考试,并以证书考试项目为基础,设置衔接相应的学历教育专业。同时,认可权威性高、影响面大的证书考试课程成绩,实现自考教育、岗位培训、资格证书考试三者相互沟通;引入过程性学习评价。现代发达的远程教育技术,为自考远程助学辅导和学习提供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教育平台,对考生课程学习、网上阶段测评、网上综合测评及平时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把学习指导、日常学习过程考查与最终的成绩检验(考试)结合起来。过程性学习考核不但克服了自考形式的单一性、狭窄性,也通过网上管理、网上咨询、网上辅导、网上交流为师生、考生们、考生与自考组织者之间搭建一根情感的无形纽带。多样化的考评方式以及切合教育目标的考试内容能有效地引导教、学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有利于培养自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维与创造性,从而促进个体人格完善。
      (四)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计划,实行选考课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和“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逐步建立起更为开放的课程学习体系。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 时制宜”,努力避免课程设置的僵化、单一化和形式化,而力求使自考课程达到活性化、弹性化和有效化。首先,课程设置应当多样化,为尽可能地满足自考生不同的需求,应该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注意文科与理工科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其次,全国考办及各地考办在专业设置上要实行灵活的课程学习模块组合制,定期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整合,以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提高自考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再次,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自由选择课程及模块,自主地决定所学课程数量。在具体实践中,要改变过去以学科型为主的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起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并使课程设置具有弹性化的新课程体系,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和选考课制度。专业考试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由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调整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考课三部分。其中,专业核心课为必考(修)课程;公共基础课为限定选修――公共基础课按一级学科门类根据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不同模块设置,例如,设置三个不同知识领域的模块,由考生在三个模块中任选一门;选考课为自由选修。确保公共基础课可供选择,选考课的科目足够多,使开考科目的总学分大大高于学生必须获得的学分,让考生在考试科目中有较多的选择余地,扬长避短,避难就易,有利于成才。同时,提高各专业计划中选考课比例,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考课的比例可为2:5:3。选考课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注意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人文与科学的融会与整合,以弥补自考人文教育及人格教育的不足。蔡元培先生说:“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人格和个性在相对自由的教育环境中可以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学生不是听话的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喜好,选考课制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有效地克服了学员整齐划一、按部就班的学习和培养流弊,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自考生的选择权与自由权,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和人格的一个重要手段。
      (五)做好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的自学媒体建设。按照专业调整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对自学媒体建设的研究,建设有自学考试特点的自学媒体。在内容上,除了遵循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还要注重吸收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反映最新社会实际,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加强教材的文理渗透,使科学与人文的力量并重;充分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除了完整、简明地阐述基本概念、原理,还应大量采取案例、实例,将理论应用于实例中;加强课后练习的分量,或者配备练习资料(习题集)和光盘,让助学教师好教且教得会,让考生好学且学得会,同时,还可让有余力的学生可通过光盘资料获取更宽广的相关背景知识等。这对以自学为主的考生而言,学习、掌握、运用理论知识将变得更为容易。另外,利用多种形式和技术手段开发文字、音像、多媒体学习资料,以及适合农村和基层考生使用的“学习包”、“实验车”等学习实验设备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规律、适应成人学习特点的自学媒体,有助于自考生的自学,对自主性人格的养成及获取良好的人文修养是极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
      [2]张书毅.自考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N].光明日报,2004-04-26
      [3]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74

    推荐访问:自学考试 不断完善 考生 人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