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研究|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计划

    时间:2019-01-14 03:40: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介绍了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三个阶段,并依此进行了研究设计,依据研究设计开展了培训活动,并对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期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理论知识向教学技能迁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本培训;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77―04
      
      一 引言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要求进行学习,还必须掌握“扩展性专业特性”,包括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探讨;研究自己教学实践的技能,在教学研究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并进行反复质疑和检验;在研究过程中与同伴进行交流和探讨,形成自主学习的共同体,进一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一种模式,以其针对性强、经济易行、形式灵活多样、贴近教学实际、培训中提供了实践场所并能有效解决工学矛盾等优势日益受到教育培训机构、学校及教师的重视,成为教师全员参与培训的重要模式之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由于培训内容不够系统、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缺乏教师共同体的支持和有效的管理与指导而导致培训不够系统、流于形式、自我封闭、低层次重复,往往培训结束后出现新的问题,教师又不知所措,培训收效甚微。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要求教师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通道和途径。作为重要的资源呈现形式和人际交互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于校本培训,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人际的有效沟通,发挥网络学习和校本培训的优势,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 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研究设计
      
      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就是依托开放、动态的网络课程与交互平台开展培训活动,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理论学习、技术运用到理念提高、实践应用,再到创新发展,学习者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和研究过程。培训立足校本实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学习平台和交流环境,构建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实现校本培训的网络化,从而使封闭的校本培训趋于开放化。
      1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阶段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包括网络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和协同教研三个阶段(见图1)。
      
      (1) 网络课程学习阶段
      传统的校本培训是由学校规划施行的,以学校发展为目的,但由于教师能力水平有限,导致课程体系不完善,校本培训更多的是一种内部经验的交流。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的网络课程是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由培训机构和大学研究人员对其量身定制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式依据成人学习的特点,着眼于教师自主学习的目标,从内容到方法、案例到点评、技术到应用,采取模块化建构,使教师培训课程从“分离模式”向“整合模式”演进[1],形成系统化的培训课程体系,克服了传统校本培训“重实践,轻理论”,“重经验分享,轻理论探索”的不足,促进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2) 课题研究阶段
      德勃拉•布莱兹有句名言:“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是一种过程,一种形式和转化的阶段。在此期间,一个人做了什么,他就能够学到什么。”可见教师专业发展仅仅依靠专业知识的培训是无法完成的,还得依赖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课题研究就是为促进这种转化搭建桥梁。对知识管理而言,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更有使用价值、更能创造价值。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具有个性化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往往很难通过直接学习获得,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变的过程就是促进教学知识向教学技能的迁移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通过教师个人和共同体之间对实践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和主动的运用才能实现。课题研究就是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在实践研究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课题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新模式,将培训、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促进了知识向技能的迁移。
      (3) 协同教研阶段
      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求教师有知识、有学问、有能力,而且要求其进行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要始终保持一种专业化学习的理念和精神,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教师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给教师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学习和研究能力,授之以“渔”。协同教研就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学习型组织,进行团队学习,共同发展。团队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团队,而非个人,才是现代组织的基本学习单位[2]。这样的组织不再满足于“生存性学习”(survival learning)或者“适应性学习”(adaptive learning),而是将“适应性学习” (adaptive learning)与“生成性学习”(generative learning)相结合,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养成网络协作习惯,能够进行持续性学习,主动参与协作教学活动、分享经验、探讨教法,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研究创新者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专家、研究者也参与其中并进行必要的引导。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三个阶段并不是绝对的、终极的,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间断的、分离的,而是在整体递进的趋势下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利用合作机会进行自我提高,教学实践的经验也给教师教育课程注入了新的资源[3],从而进一步丰富了网络课程内容,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教师教学技能。
      2 研究设计
      (1)网络课程学习过程
      虽然有的教师已经参加过相关的网络学习活动,但由于网络化校本培训的某些特殊性,必要时还需培训人员在开始之前对教师进行专门的网络学习技能培训。使教师掌握网络课程学习方法,能够利用业余时间集中或分散地开展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活动。
      (2)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是通过对具体教学问题和教学情景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和分析,综合应用众多学科的知识、方法和技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过程如图2所示。
      
      (3)协同教研过程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已经具备了开展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校际协作交流和协作教学能力。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对教学实践提出新的质疑,发现新的研究问题,通过协作交流,不同学校同学科或同兴趣教师围绕新的共性问题开展协作教学研究。这种沟通途径和机制的建立,打破了以往的学科教研组的形式,形成了跨校际的教师群体之间的联动机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协作教学专题网站,共同设计网站内容、共建教学资源、协作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和进行协作教学评价等活动,探索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教师在群体任务、目标和成员的吸引带动下,进入合作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三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推进策略设计
      
      策略是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是针对具体问题和特定情境而制定的程序、步骤、方法和技巧。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的推进策略是对教师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行引导、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可执行的过程和方法。有效的推进策略能够激发教师的内在学习动机、强化教师的自我管理和调控意识,为教师学习提供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是有效进行教师培训的重要保证。
      1 递减干预策略[4]
      递减干预策略是指在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和进行相应的讨论活动,以及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在初期进行大量的跟踪指导帮助与协助,随着教师能力的提升,以及交流机制的完善,逐步减少干预的次数与强度,由指导变为辅助,直至过渡到由教师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采用这一策略,可以使项目学校教师在专家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研究团队,培养研究精神,使培训具有可持续性。
      
      2 在线导学策略和答疑策略
      在线导学是对教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展进行监控,并根据监控反馈,运用有效的方法,使教师能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遍历网络课程资源,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与技能。在线导学重在“引导”,其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培养教师的网络学习适应性;二是提高教师学习能力,使教师逐渐由导学教师的引导学习转向自我引导学习,实现自主学习[5];三是通过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互,给予人文关怀。辅导答疑是针对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出现的疑问和困难进行解答的支持服务,重在“解惑”,按照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论坛答疑、电子邮件答疑、聊天室答疑、常见问题查询系统及面对面集中指导。
      3 关键点培训策略
      关键点培训策略是指研究人员、专家在项目学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时的几个关键步骤进行干预培训,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关键点培训的内容,是根据项目学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时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区别于短期培训阶段。如在课题选题阶段,专家团队需要对如何进行课题选择、有哪些课题研究的方法、如何写课题计划书等问题进行培训;在课题实施初期,专家团队对如何选择研究方法及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对教师进行培训。
      4 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的联合教研策略
      在协作教学过程中,课题研究小组逐步进入“自组织”发展状态,协作逐渐成为一种教师自觉行为,在竞争、合作与带动的群体约束作用下,松散型的校际协作小组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凝合力的教师协作共同体。采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的联合教研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挖掘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探索适用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活动策略是要求不同学校、不同区域的教师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开展教材内容分析与研讨、同课异构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效果评价工具设计、教学方案实施及效果检验、教学案例网络研讨以及教研反思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生成系统共建教学网站,利用论坛、QQ群开展教学研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的联合教研策略能够促进教师在交互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5 反思性策略
      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并提出教师成长公式“发展=经验+反思”,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捕捉问题,改进行动,教师专业能力才会提升。因此,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倡导教师自主发展,专家逐渐由强干预过渡到弱干预,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聚焦到“专业自主”和提高“教师反思水平”上,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产生新的理解和新的行动。[6]
      
      四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实践及效果分析
      
      根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研究设计,采用网络培训方式,项目组利用Moodle课程管理系统、BBS、博客、专题网站动态生成系统和QQ群搭建了网络学习平台和交流环境(http://202.201.93.24)、开发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两门系统的网络课程、制定了相关的培训保障措施,在兰州市电化教育中心的支持下,已经在兰州市10所项目学校开展了校本培训活动。通过两年的校本培训,项目组对培训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
      1 培训内容掌握情况较好
      如果提供“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者会主动浏览或遍历所有资源,从而获得优于f2f教学的效果[7]。从对网络课程各学习单元资源的访问情况看,大部分教师能够认真的浏览学习资源(学习单元的访问率在80%以上,如图4所示)。
      
      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在线导学策略发挥了积极作用。学习单元后设计有学习评价活动,如测验、作业等,从网络课程上的电子学档的成绩看,90分以上的教师有11.5%, 80分的教师有65.3%,在60分以上的教师占19.8%。
      2 教师教学方法多样化,能力迁移效果明显
      对网络课程平台中的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培训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使教师已掌握的教学方法更加系统化。在对24位教师前后课堂录像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教师在培训后能够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3 形成了教研团队、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获得了提升
      培训形成了跨区域的校际协作教研团队和学校内部的教学团队,教师研究能力获得提升,项目学校教师共申报省级课题10项。如兰州交大附小田艳琴老师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建站系统建立“三月丁香”作文学习网站,从个人教学实验开始,逐步带动本校教师、兰化一小、银滩路小学教师参与协作教学,形成校际协作教学共同体。田艳琴老师和她的协作者也逐步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4 培训模式获得教师认可
      在对培训模式满意度调研中,针对“你认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是不是一种有效的培训模式”这一问题的态度是:58.2%的教师认为非常有效,28.4%的教师认为有效,11.5%基本有效,1.9%不清楚。教师认为通过参加培训,能够方便快捷的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电子学档可以看到教师在课程平台上认真学习、在论坛中积极讨论、在博客中深刻反思,通过课题研究实现了信息化教学知识向教学应用的迁移,提高了教学能力,协作教学专题网站也方便了教师间的协同教研。教师普遍认为这样的培训模式与以往培训方式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新的突破,贴合教学实践场所,能够学有所用。
      
      五 小结
      
      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告一段落,培训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培训效果,通过培训实现了专业知识向教学技能的有效迁移,当然培训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培训过程中的指导策略,运行模式,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使研究设计更具可操作性。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虽然取得了教师教学能力迁移的效果,但如何验证这种隐性能力效果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9-12.
      [2]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11.
      [3]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7-158.
      [4] 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6):58-60.
      [5] 洪庆根.在线导学教师角色与职责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5):47-50.
      [6]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3,13.
      [7] 黄荣怀,陈庚,张进宝,陈鹏,李松.关于技术促进学习的五定律[J].开放教育研究,2010,(1):11-18.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School-Based Training
      GUO Shao-qing SHI Da-we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three stages in the school-based training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 were the study design, based on the design of training activities, and analyzed the training effects to explore the way migration from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teaching skill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school-based train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收稿日期:2010年2月22日 编辑:小西

    推荐访问:技术支持 校本培训 研究 信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