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论“黑色幽默”的起源与特点】 经典的黑色幽默名言

    时间:2019-01-13 03:35: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黑色幽默”文学产生并盛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美国,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根源。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忘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他们心灵中造成的震动,对纳粹集中营、原子弹记忆犹新,许多人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战后由于冷战格局的形成,使人们始终处于战争的阴云之下。人们对政治和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望,感到世界的冷漠和社会存在的荒谬。于是人们开始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梦想及人类的“完美境界”产生了质疑,对现存的社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并对人类的处境和未来惶惶不安。加之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宣扬只有人的自我存在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这种抑郁、沮丧及绝望的社会心理是一代人从社会灾难中产生的绝望感,表现在文学领域里,便是“黑色幽默”作品的诞生。
      “黑色幽默”文学形成的理论基础是后现代主义反理性的种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等,特别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早在二战前就传入了美国,战后更加深了美国知识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和否定。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和“艺术即做梦”的说法,使“黑色幽默”作家获得了理论上和表现手法上的启发。而柏格森关于“心理时间”的理论,促使“黑色幽默”小说家大胆破除传统小说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的叙述方法,而采用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的叙事结构。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等观点在美国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特别拥有市场,成为“黑色幽默”的主要思想理论基础。小说中那些光怪陆离、晦涩难懂的寓意,基本上脱胎于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在他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中曾阐述:人与自然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意识,而意识的最大特征是“它是自由的”。萨特认为,客观世界是一种“自在”存在,它没有理性和秩序,纯粹是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而处在这个世界的人是“自为”的存在,即人有个人的意志和主观性。“自为”的人处在“自在”的世界中碰到的只能是障碍、限制和不幸,感到的只能是失意、反感和痛苦。因此,只有穷尽世界的荒诞才能表现人生的本质。所以萨特说“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虽然萨特的观点有些极端,但他毕竟给予人一定的地位,没有把人抬高夸张为先知先觉的圣人,也没有贬为不知冷暖的山石草木。从这个意义而言,存在主义中包含着极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而黑色幽默作家接受了存在主义思想中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的生存环境是令人恶心的、人的存在是荒诞的等内容。所以他们开始拿痛苦、不幸和死亡开玩笑,把个人及其精神分裂作为嘲弄的对象,极力表现世界的荒诞和混乱,显得似乎更加绝望。在他们看来,宇宙和人类的存在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人类的处境总是冷酷而荒谬的。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类本身,都在迫使人失去自己的本性,因此人由于始终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而产生孤独、焦虑、痛苦、迷惘和恐惧感。存在主义在美国的代表作家诺曼・梅勒在他著名的《白色黑人》中宣称:“社会是谋杀者”“对人的信仰已经消失了”,人类接受的唯一命运就是“死亡”,“不是由原子弹造成的立即死亡,就是由作为一个集中世界的国家造成的较快的死亡,要不就是对内压制人的一切创造和反抗本能的那种顺从性所造成的慢性死亡!”这正是“黑色幽默”文学的精髓。
      “黑色幽默”文学在60年代初兴起后,很快就跻身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重要文学流派的行列。约瑟夫・海勒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小说不光描写反映存在主义的观点,而且直接涉及其核心,把“存在主义”戏剧化。他在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情绪,把战争一概斥之为野蛮荒唐,加以无情的嘲讽。这部作品以令人拍案叫绝的手笔对战争时期的美国军事集团进行了无比辛辣的讽刺,并通过对美国军队制度的否定,批判否定了一切既存的社会制度。
      “黑色幽默“作品除了深刻的思想内蕴和审美价值以外,还在创作手法上有独到之处。综合起来,它们具有如下的艺术特色:
      第一,特殊的幽默风格。“黑色幽默”和传统文学中的幽默不同。在西方传统文学中,一般来说,悲剧和喜剧的区分是很分明的。喜剧讽刺反面人物的丑恶和畸形,悲剧表现正面英雄的痛苦和不幸。但“黑色幽默”文学打破了这种界限,将悲剧的内容采取了喜剧的艺术处理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了开玩笑的对象,即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这就给传统幽默的美学形式引进了一个新因素:认为痛苦是可笑的,对不幸采取嘲笑的态度。深沉、浓郁、强烈而又玩世不恭的幽默,是“黑色幽默”文学最基本的特征。
      “黑色幽默”派作家置身于荒谬与疯狂的当代社会中,他们认为只有采取极其强烈的嘲讽方法,才能使人看清社会的荒诞与疯狂。这些作品中的嘲笑讽刺表现得很含蓄,带有寓言性质。作家并不明确做出道德、政治的评价,而是让读者从这些冷隽的幽默和喜剧形式的笑声中领悟到某种含蓄的寓意。此外,作家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描写现实的手法,而总是用放大镜、哈哈镜来看待世界、反映世界,采取无限夸大的手法来表现客观事物,使其扩大、变形,促使那些阴暗、丑恶的东西更突出、更可憎、更可笑。尽管作家抱着冷眼旁观和不加评判的态度,读者却能在思考和回味时悟出其中深刻的寓意。
      第二,“反英雄”式的人物。这些作品中的反英雄形象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又有一定的追求。这些人物常常嘲笑自己所尊重的,破坏自己所建树的,否定自己所肯定的,抗议自己所接受的。例如冯尼格特《五号屠场》的主人公毕利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人物;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人公尤索林是一个胆战心惊的怕死鬼,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奥尔德曼认为,这些人是在“被迫扮演小丑的角色”。产生这类病态的畸形人物的土壤是病态的畸形的社会。作品中缺少传统文学中的那种理想人物、正面人物,尤其是不以这样的人物为主人公,这是“黑色幽默”文学的又一个特征。
      第三,“反小说”的叙事结构。传统小说采用“讲故事”叙述法,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叙事有头有尾,情节发展要符合内在的逻辑关系。而“黑色幽默”文学则彻底地抛弃了“讲故事”的老一套,改用暗示、烘托、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创造了一种打破戏剧性的新方法。它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夸大人物内心世界的广袤无垠,可以超越社会、道德、习俗、理念。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当然也就没有严密的结构。常常采用“时间旅行手法”,突破时空观念。冯尼格特的《五号屠场》就是采用“时间旅行手法”的样板,小说中人物的活动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奇特交错、瞬息万变。乍看扑朔迷离、眼花缭乱、令人摸不清头绪。其实这是一种叠式和多层次齐头并进的特殊结构,它对故事情节的迅速展开和深化主题都是很有帮助的。
      “黑色幽默”作品结构上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强化和重复代替变迁和发展。一般在传统小说里,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都要说得清清楚楚,而在“黑色幽默”小说里则不然。它不按照事理常规做交代,作品中的人物情节颠倒。例如作品描写一个人死了又活、活了又死。这正如冯尼格特所说:“让他人给混乱以秩序,我则给秩序以混乱。”传统的作家能驾驭广阔的社会画面,把复杂的情节理顺得有条不紊,形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有“秩序”的文章。“黑色幽默”作家则恰恰相反。所谓的“给秩序以混乱”,就是把滑稽幽默的东西和崇高严肃的东西、喜剧的因素和悲剧的因素、时间的顺序和时间上的错乱等等对立的或不相干的事情糅合在一起。这句话可以作为“黑色幽默”在构思方面的理论基础。
      第四,特殊的题材。为了与“黑色幽默”整体的主旨合拍,作家们在选材上也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科技领域里发掘题材。“黑色幽默”作家大都是大学里的教师,他们有着渊博的知识,喜欢把自然科学领域内的事物引进文学作品。如品钦笔下的《万有引力之虹》描写导弹发射的轨迹;冯尼格特在《猫的摇篮》里认为斗争来自“动力紧张关系”,在《冠军的早餐》中认为人类社会的斗争来自头脑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其次,“黑色幽默”作家喜欢描写意义不明、摇摆不定、似梦似醒、似大彻大悟又似雾里看花的特殊场面。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和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都以二战为背景,但作者意图并不在写一部“战争小说”,没有多少笔墨在描述战争场景,而是想以种种混乱情节给人以启迪,让人们从中看到当代社会弱肉强食的情景。
      此外,“黑色幽默”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流派。这些作家虽然具有共同的创作特征,在作品中反映着他们所关切的严肃而重大的社会问题,但并没有形成共同的创作纲领和组织,反而十分重视创作的个性。他们是在鲜明的个性中体现了“黑色幽默”的共性。
      
      参考文献:
      [1]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2]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
      [3]马小朝.黑色幽默文学的艺术世界[J].国外文学1998(3).

    推荐访问:黑色幽默 起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