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中职德育课教学策略 高等师范学校环境德育现状的考察及策略思考

    时间:2019-01-11 03:19: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环境道德教育是从道德规范层面来解决现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根本举措和便捷路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从环境道德教育的内涵、意义着手,分析了江苏省高等师范开展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并基于宿迁高等师范学校环境德育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江苏省高等师范学校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高等师范学校 环境德育 现状 策略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关于道德的理解和诠释众说纷纭,但对道德问题的讨论始终限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范围之内。这种历史上的惯性,使得人们认为道德仅是调节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这种认识直接限制了道德教育的任务仅仅限于人与人或社会之间关系的调节与规定,致使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在道德教育中处于空白状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逐渐深入,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的发展必须依赖自然,不能无止境地开发它、肆意破坏它,人类与自然是一致的,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这时我们才将环境作为道德关怀对象,对环境产生道德上的良知,逐渐纳入道德思考的范畴。可以说,环境道德是对道德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一、学校环境德育的内涵
      环境道德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反映及社会的共同长远利益的反映,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调节人对环境的行为规范方面的特殊体现[1]。环境道德从表面上看,涉及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实际上,环境道德关涉的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是调节人与人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主要包括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意志和环境道德行为这四个方面。
      学校环境道德教育是指学校为了使学生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的一种活动[2]。这是将环境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环境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环境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赋予学校的新任务,是对现代学校教育提出的新内容。
      二、高等师范学校实施环境德育的意义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等师范学校是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是培养为人师表的教师基地,因此,加强高等师范学校的环境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明确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标志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规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十五条,把“保护环境”确定为公民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将自然环境道德纳入道德教育之中,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教育对象。这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等师范学校环境德育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上,环境道德教育边缘化。
      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高级专门人才,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方向。郁中秀、齐凤伟等人对我国高师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较为一致的描述,他们认为,目前我国高师课程主要包括三个板块:一是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一般是政治类课程、外语、体育、计算机等;二是学科专业课程:中文、数学、物理等;三是教育专业课程,一般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这三大板块已在教育界取得了共识并形成了传统。[4]
      以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为例,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上三大板块。宿迁高等师范学校主要有中文系、数学系、外语系、计算机系、学期教育系等几大科系,每个科系都开设了公共基础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是为高师毕业生未来作为基础教育师资所需的较广博的综合性文化知识的系列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理论与技能。每个系部的专业课程,是根据专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方向而确定的。例如,学前教育系除了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以外,还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和相应的技能训练课程。学校对于环境教育仅限于个别系部开设的地理课。我们要正确全面理解环境道德教育内涵,主要内容包括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意志和环境道德行为。在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环境知识的传授,忽略环境意识、环境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培养,这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可以得到证明。在校园里,可以经常见到学生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在食堂里,可以见到学生任意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等,这些都是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宿迁高师在课程设置中,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生文化课程和技能训练方面,致使环境道德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环境道德教育被漠视。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方面所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及其所创造形成的成果,它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价值观、思想情感和道德信仰。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分为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环境道德教育的现实遭遇,透过这几种文化的运行状态可见一斑。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来表达:一是学校环境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布局、校园的绿化和美化、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教学场所及校园环境卫生等。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等。学校环境道德教育主要渗透于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及教育教学设施文化之中,而在学校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于校园环境绿化和美化观念的树立、知识的传授,仅限于几句口号的宣传,或者几次形式化的班团活动。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学校的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规定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义务。制度文化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起着一个保障的作用,应当是为全校师生从内心自觉接受了的规定,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但实际上,学校制度文化环境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一定程度地呈现出科层化管理,对学生或教师在环境道德行为上做出硬性规定,比如要求学生爱护环境、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破坏公物等。可以看出,制度文化环境道德教育只是从环境道德教育的行为上作出要求,而忽视环境道德的意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这不符合环境道德的发展规律,违背规律的制度,不可能具有长远效应。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从本质上讲,不论是物质形态的学校文化,还是组织制度形态的学校文化,所承载或表达的都是精神或观念形态的文化。精神文化的环境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外壳来实现的,即环境道德教育在学校精神文化中的现状,可以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形式来表达。由前三种的校园文化,我们可以看出,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处于被漠视的状态。
      (三)学校常规活动中,环境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学校的常规活动是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学校的大型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深远。在学校常规活动中,主题班会是学校每周定期开展的教育活动。班会活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可以给予及时的引导。但是如果环境道德教育仅仅靠主题班会活动来实施,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种行为的活动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和保持。主题班会对环境道德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仅限于环境道德意识与情感的培养。
      然而,主题班会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对环境道德教育有限的价值未能充分发掘,仅流于形式。在选择班会主题时,既要考虑学生年龄阶段发展的一般需要,又要考虑他们当前出现哪些问题,并希冀通过班会能得到及时解决。相应的,环境道德教育作为主题被选作班会的几率与时间就减少了。在召开有关环境道德教育的班会时,更多的是宣传介绍环境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环境认识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主题班会中对环境道德教育不关心,学生对环境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在开完主题班会后,没有任何改善。
      四、高等师范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实施的策略
      环境道德教育是当今时代向人类提出来的,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行为选择的新要求,是社会赋予学校的一项新的教育内容,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素质的教育。结合环境道德教育的规律和高等师范学校的性质特征,有必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现有课程体系建设。
      环境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一方面体现出师范学校对环境教育在思想意识上的重视,另一方面能系统地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让学生获取系统的环境知识,学会保护环境的方法等,这是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环境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意志和环境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环境意识是人们主观上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和为此采取行动的意愿程度的一种表现形式,较高的环境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生态意识。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新的认识,人不再是环境的主宰,而是与环境共存,相互依赖,构成文明的生态系统。师范学校环境意识教育可以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或其他学科教学等途径将之渗透其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学生通过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认识与了解,激发对环境的热爱之情,并形成一定的环境道德意志,这是环境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环境道德行为的形成是环境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环境道德行为是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和环境道德意志形成的结果,这四者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二)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熏陶。要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在学生心理构成一种无形的生态教育氛围。学校的校园建筑、环境设施似乎是毫无生命和情感色彩的客观存在物。但是,如果在其间熔铸进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并按照美育规律加以精心设计和构造,这些物质环境就会成为影响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行为的重要外部力量,进而从一般的校园环境优化为育人功能的生态德育环境。
      将环境道德教育贯穿于校园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中。贯彻《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精神,创建“绿色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维护,引导大学生社团有计划地开展主题讨论、专题讲座、图片展览、板报宣传等多种形式的环境道德宣传活动,提倡大学生开展节约用电、用水,回收废电池,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倡导大学生适度消费、文明修身等活动,从而塑造校园的环境文明和环境文化,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常规教育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延伸,更是大学生环境道德意识转化为环境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多种形式的环境实践有利于大学生环境道德行为的养成和环境道德素质的提高。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途径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实施环境道德教育。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组织开展各种日常思想教育活动时,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环境道德教育内容,结合实际,适时引导,将环境道德观念和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大学生的行动,使大学生养成热爱、珍惜、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将环境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环境普法、环境宣传、环境调查、环境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主题宣传日深入大街小巷,开展环保宣传和创建绿色文明社区、绿色生态城市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理论联系实际地接受环境道德、环境保护和环境法律的教育,丰富对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性思考,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而提高环境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康化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课题――环境道德的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1997.1.
      [2]孙春月.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和内容[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2):16.
      [3]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李盛兵.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缺失[J].课程・教材・教法.1998,(5).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苏北地区高等师范学校环境德育的系统研究”研究成果之一。主持人:徐龙,课题批准号:HXDY-3148。

    推荐访问:师范学校 德育 考察 现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