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功利主义伦理观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 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

    时间:2019-01-10 03:22: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当前在我国教育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现象,如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公平,性别之间的教育不公平,学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等等。这些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了当今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中继续践行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对改善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功利主义伦理观 教育公平问题 基本原则
      
      2010年,教育部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放到了重要地位,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功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其重要观点和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多数人的幸福原则对于我们思考当前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功利主义伦理观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指以超阶级的功利作为人们行为标准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18世纪末由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瑞米・边沁创立,对西方经济学研究曾产生过很大影响。19世纪40年代,约翰・史都华・密尔成为功利主义学说的主要继承者,他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了边沁和父亲的功利主义学说,使其形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学说体系。密尔本人也因此成了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
      功利主义者遵循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即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多数人的幸福的原则,在功利主义者看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多数人的幸福就是公平的。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称之为功利主义的公平观。功利主义者认为求乐避苦是人性之所在,道德上的善恶、政治上的优劣、法律上的权利,都是以这种减轻痛苦、增加快乐为唯一的判断标准。对于个人而言,其行动的原则是要尽可能地推进他自己的福利,满足他自己的欲望体系;对于社会而言,其行动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推进群体的福利,最大限度地实现包括它的所有成员的欲望的总的欲望体系。功利主义反对社会组织的功能主要在于满足一小部分精英的利益,而为社会的大多数人争取权益,以便达成社会幸福总量的最大化。功利主义倡导的这种公平观在资源被少数特权阶级垄断的社会,具有进步性和革命的力量。这也是其在19世纪英国兴起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我们思考今天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功利主义伦理观对我国前期教育公平的影响
      功利主义伦理观反映到教育制度的设计中,主要有以下特征: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功利主义追求的是社会福利总量的最大化,反映在教育中,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教育资源分配的倾向性。由于功利主义追求的是社会福利总量的最大化,因此其必然的结果是将把效率作为资源分配的主要依据。所以,在一定限度内,扩大受教育人群或者集中优质资源办优质教育都是合理的,而不能接受的是将资源投放在那些很难获得高产出的某些特定的弱势群体上。
      3.个体之间通过竞争获取资源。由于平等与效率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功利主义在进行资源分配时只考虑福利的总量问题,而不考虑福利在个体之间平等分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需要通过竞争,取得某种形式上的资格以证明教育资源在其身上可能得到高效率的产出,从而以此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
      功利主义的教育伦理观制度设计在教育资源紧缺且过度集中、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情况下,有利于打破教育资源的垄断,扩展受教育人群的覆盖面,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同时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例如“文革”结束之初,我国通过恢复考试招生制度,改变了以政治身份为唯一标准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从而使得多数人拥有通过竞争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同时,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战略,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方针的指引下,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扶持教育基础比较好的一些地区和学校。应该讲,这样的教育制度设计能够高效率地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三、理想与现实:我国当前的教育公平与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理念,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是社会公平与公正、稳定与和谐的基础。当前,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公平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如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等。但是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教育中依然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政策逐步形成的是“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0%。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整体仍然落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学生辍学率、流失率仍然较高。
      2.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目前在我国各区域教育间存在着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区域间,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课程设置、高考录取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如东部地区的学生的教学条件比西部地区好很多。在高考录取方面,例如清华大学投放北京的招生名额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各地清华大学的录取比例和分数线有极大悬殊。
      3.性别之间的教育不公平。女性教育问题集中在农村的边远贫困地区,主要表现为女童教育不足。在初中生辍学和义务教育后流失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性别差别在城市和高层次的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的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
      4.学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比较突出的是“重点学校制度”带来的教育不公平。在很多地区,政府将多数教育经费投到极少数升学率高的学校,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重点学校在投资、贷款、师资、基建、生源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广大家长和学生也趋之若鹜。于是出现了“择校热”,高额的“择校费”应运而生,呈现出不公平现象。
      5.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目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由农民、下岗失业者及进城民工组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的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择校热”、高收费,学生的家庭背景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教育机会。一些农村的贫困家庭的儿童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一些城市中的下岗职工、特困家庭因为无力负担高额的教学费用,导致孩子丧失继续深造的机会。
      以上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找出其中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在教育中继续践行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
      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曾使我国“文化大革命”后的教育公平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由于其弊端曾一度被人遗忘。在当前,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而其中某些现象如重点建设“重点学校”的制度,看似是按照市场效率的原则优先发展一批好学校,以带动其他学校的发展,但是在这里面由于配套机制不完善,使得“择校”背后的钱权交易现象严重,这种不公平实质上牺牲多数人的利益去实现小部分人的幸福,是有悖于功利主义基本原则的,而且此种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重新重视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合理进行资源的配置,完善与教育相关的配套机制,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推进教育公平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参考文献:
      [1]陈云奔,李如密.教育公平制度设计的三种趋向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7,(8).
      [2]姜言言,刘志会.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2010,(2).

    推荐访问:功利主义 伦理 公平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