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高中历史学习中联系方法的运用|

    时间:2019-01-07 03:23: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历史事件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进而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根本特点,达到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的目的。
      由于联系具有多样性,历史学习中的联系点也有多种,如因果联系、时间联系、空间联系、人物联系、事件联系和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等。我以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历进行例谈。
      一、以时间为经进行前后联系,促成完整知识体系的形成。
      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整合历史知识体系是以往通史教材中最常见的一种纵向序列体系,虽然现行教材以“模块―专题”式课程结构取代以往通史体裁的课程结构,但它并不是否认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因此,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梳理出历史发展前后脉络,或把中外历史大事串在一起形成一棵“知识树”仍是当前高中历史学习中所必需的。如我在《太平天国运动》教学时,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快速阅读课文,提炼要点,快速记住运动中的几件大事,完成对运动过程的了解和掌握。
      (1)爆发――1851年初,“金田起义”。
      (2)政权初建――1851年9月,“永安建制”。
      (3)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政权――1853年春,“定都天京”。
      (4)军事达到全盛――1853年至1856年,“三次战役”。
      (5)由盛转衰――1856年秋,“天京事变”。
      (6)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这样学生便可快速掌握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基础知识。
      再如,在学习必修2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时,为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专题知识,在学习完专题基础知识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序归纳出如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1)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开始把世界联系起来,各地经济开始通过正常或非正常途径的联系得到加强。
      (2)16世纪至19世纪初,世界市场得到不断的拓展――西方国家早期的殖民活动是其实现的主要途径。
      (3)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世界大部分地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连为一体,从而世界变成互动的、一体的世界。
      由此可见,以时间为线进行联系,可以使学生迅速抓住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历史规律清晰地显示出来。
      二、以空间为纬进行横向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对比认识。
      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往往并不同步,同样历史进程的发展也往往各有特色,这就要求学生还要从横向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联系对比,从而找出历史事件中相通或相异的地方,并从中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内在本质的东西加以认识和理解。如在必修2教学中我将“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近代前夕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进行联系对比,具体设置以下问题:
      (1)促使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请列列看。
      (2)作为新的经济因素二者在产生后的处境有何不同?
      (3)通过对比你能得出“主宰”资本主义萌芽命运的因素有哪些?
      (4)由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命运你能得出什么样的启示?
      经过这样横向联系对比,学生对于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知识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以上的方法在教学中可经常使用,如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将东西方政治制度演变进行对比、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进行对比等。因为,通过横向联系比较,除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外,还能够发现和归纳出那些隐在历史背后的内在的东西,寻找出不同地域国家历史发展“殊途同归”或“同途殊归”的根源,从而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
      三、以内在的本质为纽带进行相关联系,理解历史规律和根本特点。
      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基础知识,而且要理解具体的知识内涵,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根本特点。这就要求学生把本质内在的东西作为纽带将相关的知识串联。如在进行必修1专题一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让学生抓住“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核心,不仅理清这一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秦朝时期)―“完善”(从汉至元时期)―“强化”(明清时期)四个阶段,而且把本专题相关的“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科举制”,以及“内阁”、“军机处”等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因为它们的共同基础和本质是“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这样学生不仅形成了一棵完整的“知识树”,而且在认识上对于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及内在根源有了较好的认识,增强了认识问题的高度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以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为落脚点进行联系,关注学生体验,促成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不能仅仅使学生的智力得到片面的发展,还要求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得到可持续发展,并且学生的发展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因为,历史课不是为了历史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所以,教师还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发展的要求。
      历史中的知识并非就是“过去”的、“死去”的东西,它们往往在某些方面与当今现实生活和社会有着联系。如在进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教学时,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以下两个问题:
      (1)生长在农村的我们对于农业十分熟悉,那么,在工业化的今天,农业还重要吗?为什么?
      (2)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能否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见谈谈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因为学生对这些有话可说,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在学生发言后再引导学生关注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农业文明时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的概况,进行新课学习,这样学生就更容易学习和理解课本基础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再次与当今现实联系,让学生将古今农业相比较,找出并总结:
      (1)与今天相比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2)古代农业最突出的特征有哪些?
      (3)经过学习你觉得我们应当如何做?
      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农业发展的不易,培养了学生热爱农民、珍惜土地的盛情,而且对如何发展农业也有一定的认识。最后,我进一步与十七大中共中央强调在重视农业发展和今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谈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注意些什么,从而使学生学习历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此外,在学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我让学生注意观察和搜集身边衣、食、住、行等现象,与课本介绍的以往社会生活状况比较;在学习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西方国家殖民活动》的知识后,让学生从健康的人际关系交往要如何做谈起,进而扩展至让学生说说在全球化的当今国际交往中要怎么做,使学生形成要有开放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和尊重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意识。
      由此可见,注意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点滴联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而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联系点的普遍性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对待各知识点,要养成从多个角度去学习、思考和认识问题的习惯。运用联系的方法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历史知识的学习变得容易,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树”,而且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

    推荐访问:联系方法 高中历史 学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