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四川传媒学院全国排名_传媒背景下作为国际传播者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18-12-30 03:24: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具有传媒背景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本文分析了其鲜明的特色,指出了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传媒背景 国际传播者 英语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一、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凸显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性
      
      过去的2008年,是我国国际传播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西藏事件”、“奥运火炬传递风波”等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考验了我国对外传媒应对国际传媒危机的能力。当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预防突发危机事件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效化解国际舆论对我国的误解和敌意上,是对外传媒最重要的任务。因为这时,主导国际舆论走向的往往不是中国的政府和媒体,而是对中国怀有偏见或敌意的西方媒体。2008年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暴露出我国涉外传媒的国际传播能力亟需加强,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国际传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并发表讲话,更是标志我国传媒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学者陈力丹(2008)认为“历史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已经逐渐纳入了世界交往的体系,中国的一举一动与世界相关,而不再独立于世界之外。第二,中国在技术上进入了信息社会,不可能再存在信息的封闭了。应对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提升国际传播有效性是摆在我国传播界一项最重要的任务。郭可(2002)认为,解决国际传播中被动局面,核心问题是高级英语新闻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只有高素质、高觉悟的英语新闻人才才能解决我国对外传播管理体制其他方面的问题,才能解决我国对外传播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传播学者邵培仁(2008)则从媒介生态系统角度对传播人才重要性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在媒介生态系统中,作为一级生产者的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决定着媒介生态的状况。从邵培仁的论述中不难得出,作为一级生产者的传播人才在传播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决定了传播活动的质量。作为一级生产者的人力资源是媒介竞争的核心资源之一。相应地,在国际传播活动中,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传媒背景的选修课制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1.国际传播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
      据笔者的调研,当前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传统培养模式。该模式包括综合院校的新闻院、系创办的国际新闻专业,是国际新闻传媒人才的最主要来源。二是外语院校国际新闻专业培养模式。该模式一般是外语院校依托自身的英语优势,增设部分新闻课程,按照近年流行的复合型人才模式进行专业培养。这两大块构成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主流。纵观国内综合院校的国际新闻专业,大多深受美国式的“大众教育”理念的影响,就业导向比较严重,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其实质是一种职业技能教育。外语院校培养的国际新闻专业,由于新闻专业背景薄弱,更多的是在做英语和新闻的叠加工作,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被看好,近年很多专家学者对此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不同意见,该专业的培养也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
      2.作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重要补充的传媒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一些专业院校创办了有自己特色的国际传播类专业,构成国际传播人才的有益补充。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开办的英语播音主持专业和具有浓厚国际传媒背景的英语专业。这些专业的创办,极大地丰富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途径,对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大的益处。笔者认为,传媒院校由于有着天然的传媒优势,再加上本校英语资源,创办国际传播人才相关专业,是符合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的。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实现多以双学位(学历)、第二学位、主辅修制等方式实现。浙江传媒学院则是采用选修课制,即学院相关院系依托全校资源,建立学科或专业选课模块,作为相关专业方向,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修满某一模块的规定学分,给予类似辅修证书的学习证明。浙江传媒学院在此方面就作了有益尝试。该学院为英语本科专业的学生设置了国际传播、翻译等专业课程模块,供大三英语专业学生选择。依托于传媒优势创设的国际传播课程模块,改变了以前单一英语技能加文学、语言学、翻译等专业课程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是该专业的特色和主打方向,选修课制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国际传播这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加深对该学科或专业的了解和认识,为打造新型国际传播人才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笔者认为,依托传媒优势创立的选修课制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灵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强的普及性。
      3.传媒学院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它为外语专业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浙江传媒学院的院系设置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英语专业设在国际文化传播学院,这为英语专业向国际传播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符合国际上英语人才的培养思路。其次,它的课程设置更为宽泛,是为打造英语采、编、播多种技能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而设计。具体而言,在这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既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又有传播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传播技能,同时,依托学校新闻、英语播音、新闻制作各方面资源,着力培养“英语+媒介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困境与建议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以来,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讨论。戴炜栋(2007)认为复合型培养模式是非英语国家在特定的发展时期特有的产物,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仍是未来改革的方向。也有很多学者对这种培养模式提出不同看法。秦秀白(2006)则认为,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主要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的驱动,缺乏必要的学术支撑,胡文仲(2006)等也认为,“……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传媒院校定位于国际传播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较好尝试,有较强的创新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面临很大的困境。
      传媒背景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最大问题,也是传媒院校人才培养的固有问题,即偏重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精神的积淀,缺乏人文底蕴,中国语言和文化知识缺失,落入技能培训的俗套。具体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在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下,往往对于包括国际新闻采、编、播在内的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力度过大,忽略了复合型人才最基本的特质,即人文功底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1.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缺失
      大学的本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现有三大课程模块的设置,实质是三大课程模块的简单叠加,各模块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这种散装式认知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深入系统的整体性思维,使得英语专业的学科逻辑性难以体现,发展缺乏动力。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应加强英语技能课程和国际传播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加强选材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科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2.中外文化知识的培养缺失
      国际传播不畅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原因。其中很大程度上是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障碍。每次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一些西方传媒对中国的误读是源于缺乏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基本知识。相应地,国际传播专业人士对中外文化知识的缺失,必然严重影响对外传播效果。因此,有效化解突发危机事件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国际传播专业人士必须具备跨文化传播知识,用中国文化底蕴帮助中国确立自己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推动中国文化模式的传播与输出推动。因此,作为国际传播力量后备军的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英语学习者应具有的较高人文素质和修养,体现出语言能力和语言修养的完美结合。但是,由于英美文学、英美文化、语言学等传统英语专业课程沦为专业选修课,学生出于专业考级考证等急功近利的思想,自然忽视英美文化等课程的学习,相应地也失去了提升文化修养的极好机会。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论胡锦涛关于传媒工作的新思维[J].当代传播,2008,(5).
      [2]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郭可.入世后我国英语媒体面临的困境和战略思考[J].新闻记者,2002,(8).
      [4]戴炜栋.第四届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J].外语界,2007,(6).
      [5]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
      [6]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7]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J].外语界,2006,(1).

    推荐访问:传播者 英语 传媒 人才培养模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