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夜盲症患者眼的感光功能变化:先天性夜盲症能治好吗

    时间:2018-12-26 03:32: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人在傍晚或暗处看不清东西,叫夜盲症。夜盲症患者的感光功能在视敏度(视力)、颜色视觉、暗适应与明适应、视野等几方面与正常人相比有所不同,文章从这几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夜盲症 感光功能 变化
      
      在教学中学生们总提出夜盲症患者眼的感光功能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有以下认识。
      在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中含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内的感光色素叫视紫红质,对光敏感度强,可感弱光;视锥细胞有三种感光色素,可感受强光和色光。视杆细胞的功能就是产生边缘视觉,视锥细胞的功能就是产生中央视觉。由于先天性视网膜中缺乏视杆细胞或体内缺乏维生素A(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人在傍晚或暗处看不清东西,叫夜盲症[1]。由于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感光功能不同,夜盲症患者的感光功能与正常人相比也必然有所改变。具体变化如下:
      1.视敏度(视力)
      在亮光下,中央凹的视敏度最高,因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胞,而视锥细胞的功能是感受强光和色光,维持中央视觉。从中央凹起,越向视网膜边缘视锥细胞越少,视杆细胞越多,加之视细胞与双极细胞和节细胞联系上的特点,视网膜周围部分的视敏度便迅速下降,最边缘部分的视敏度仅为中央凹处的1/40。在暗处,中央凹处几乎看不见东西,周围部位视敏度也很低。可见中央视觉的特点是在亮光下分辨物体细节;而边缘视觉的特点则是在暗光中感受弱光。因此,夜盲症患者的中央视觉正常,而边缘视觉减弱,也就是在暗处的视力下降,在明亮处的视力正常。通常人们所说的视力是指中央凹的视力,若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夜盲症患者中央视力正常[2]。
      2.颜色视觉
      实验已证实,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线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含有相应的三种感光色素,视锥细胞感亮光和色光,所以夜盲症患者色视觉正常。
      3.暗适应与明适应
      人由光亮处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随着视觉敏感度逐渐增加,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这称为暗适应。当由暗处突然来到光亮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称为明适应。
      暗适应的特点,是由感光色素的光化学特性所决定的。当眼处于强光下时,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虽然都被漂白,但两者感光色素的剩余量却不一样。视杆细胞的色素剩余量较少,已达到不易产生兴奋的程度;而视锥细胞感光色素的分解和合成却可建立新水平的动态平衡,维持着昼光下的视觉。这时以视锥细胞的活动为主,而视杆细胞基本上处于无作用的状态。
      暗适应过程实际包括两部分,先是刚进入暗处后较快发生的光阈降低,光敏感度增加,但增加的程度不大,这是视锥细胞的暗适应。视锥细胞暗适应完成较快,由明处进入暗处最初七八分钟内完成。这段时间内,视锥细胞内的感光色素迅速合成,并在另一新的水平上开始活动,光敏度有所提高,对暗处稍亮些的光能感受到,但暂时还看不清光度很微弱的物体。随着时间的延长,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量逐渐恢复到足以使视杆细胞可以兴奋的水平。暗视觉的光敏度便达到最高值,达到充分的暗适应状态。这是视杆细胞的暗适应,约20―30分钟完成。研究证明,视网膜的光敏度同未被分解的感光色素的量成正比关系[3]。
      暗适应后进入亮处,对光非常敏感,有眩耀的感觉,几分钟后,视觉恢复正常,这是明适应。明适应其实就是暗适应的消失。
      夜盲症患者由于VA供应不足,视紫红质合成不足,导致暗适应功能降低,时间延长。
      4.视野
      单眼注视正前方一点不动,此眼所能感觉到的视觉范围叫该眼的视野,也叫周围视力,是黄斑中央凹以外的视力。
      视野分为中心视野和周边视野,在注视点以内30度范围为中心视野,主要是黄斑部与中央凹处视锥细胞的视野。30度以外范围叫周边视野,主要是视杆细胞的视野。夜盲症患者是视杆细胞缺如或视紫红质缺乏,使视杆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因此周边视野缺损,严重者只剩下一点点中心视野。
      以上只是笼统的介绍,夜盲症有多种,也不是一种单一疾病,而是许多先天及后天性疾病的统称,其表现也有差别。
      夜盲症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大类,先天性夜盲症又分为静止性、进行性两类。先天性静止性夜盲症,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眼病,该种夜盲症的视力、视野、眼底均无异常,但暗适应功能降低、时间延长。出生后即可出现夜盲症症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无需特殊治疗。先天性进行性夜盲症多与其它遗传性视网膜疾患并发,如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其暗适应功能随病情进展而不断下降,同时伴有视力、视野及眼底的改变。后天性夜盲症患者以VA缺乏为主,常由其它全身性疾病引起,或营养不良造成,伴有暗适应障碍、视力、视野改变等。这种情况,当全身性疾病得到控制,夜盲症状自然消失。
      
      参考文献:
      [1]左明雪.人体解剖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8-142.
      [2]湖南医学院.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403-405.
      [3]王玢,左明雪.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6-149.

    推荐访问:夜盲症 感光 患者 变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