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从不平衡到平衡:重塑中国产业结构

    时间:2021-07-12 00:00: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建国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在波动中不断调整、改进、完善的演变历程,产业比例从农业主导转变为工业主导,再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内部结构也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追求总量平衡转向结构优化与升级。结合国际发展经验,未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产业结构应向“绿色产业结构”转变,一方面继续加强产业外部结构调整,力求第一产业稳定发展,第二产业适度增长、加快升级,第三产业加速增长,由“传统工业主导”转变为“现代服务业主导”;另一方面要注重产业内部结构升级转型,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现代化服务业为引导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调整;经济转型;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013-07
      关于中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有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受到产业结构不同程度的正向或负向冲击影响,宏观经济周期才呈现出有规律性的扩张与收缩,中国经济波动中大约有15-20%的部分应该归因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在优化产业结构时须考虑产业结构调整对宏观经济稳定所形成的冲击,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必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虽然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平衡所产生的响应具有长期性和缓慢性的特点,不会短时间内引发较大的经济波动,但是它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是相当大的,而且这种经济结构的失衡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调整过来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努力。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与经济波动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是否均衡,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总体来说,在过去的60年里,中国的产业结构是围绕着一个均衡区间上下波动的,产业机构偏离均衡点越远,经济发展就越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的概率就越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是在波动中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处于农业时代,1952年农业总产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50.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7%。另外,在工业总产值中,轻纺工业占了65%,而重工业仅占35%。从1953年开始,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巩固国防,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因此这一时期的建设重点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优先。以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为中心。从这156个重点工程项目分布来看,基本遵循了这一思想。能源工业是建设的第一重点,占33.3%,其次是国防工业,占28.2%,机器制造业居第三位,占15.4%,冶金工业居第四位,占12.8%。这四大工业合计约占90%,而轻工业比重最低。李富春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关于“一五”的方针和任务中指出,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心任务是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而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他同时也指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则下,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积极地发展轻工业,因为农业和轻工业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为重工业部门提供了生产原料。因此,在建国初期,要保持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一定比例关系,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可以说,“一五”计划是一个典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它成为一种发展模式,虽然之后对此进行过多次的调整,但是中国始终延续着这一发展模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开始摆脱和放弃这一模式,开始寻找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到1957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中国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经上升到29.7%,其中工业比例上升至25.4%。可以说,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中国初步改变了建国初期不合理的工业结构,虽然重点发展了重工业,但是同时也兼顾了轻工业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这五年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8%,重工业平均每年增长25.4%,轻工业每年增长12.9%,轻重工业比例从1952年的64.4:35.6调整为51.7:48.3,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因此,中国在“一五”时期所选择的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发展战略和发展速度是比较合适的,对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比例控制也是比较得当的。
      但是,从1958年开始,中国开始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由于提出“大跃进”的口号,中国突然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在1958年、1959年、1960年三年中,第二产业比重迅速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三年的比重分别为37%、42.8%、44.5%。在这段时期,国民经济建设集中在工业发展,而工业的发展又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尤其是钢铁业。为此,国家只能依靠压缩农业和轻工业的建设来保证以钢铁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发展。1957年,中国钢产量为535万吨,到1958年,上涨到800万吨,上涨幅度达50%。到1959年钢产量已经达到1387万吨,比上年增长73.3%。1960年,钢产量再次攀升至1866万吨,比1959年增长了34.5%。1958-1960年,中国重工业年均增长50.9%,1960年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高达66.6%,是历史最高,轻工业仅占33.4%。与此同时,农业产出开始下降,1959年中国第一产业产值首次出现负增长,比上年减少15.9%。1960年继续下降,下降幅度达16.4%。农业和轻工业的全面退却使得产业结构严重失调,结果导致了生产效率下降,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三年的“大跃进”使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打击,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波动。面对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中央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整,其中重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包括压缩工业生产建设,加强农业投入,整顿工业企业,对一些急于上马的项目采取关、停、转、并等措施,对于在建项目进行排队清理,区分停建、缓建、续建三种情况。经过大规模的调整和整顿,到1963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重新上升至40%左右,此外,到1965年,轻重工业比例为50.4:49.6,基本达到了1957年的结构比例,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此时,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恢复到一个稳定的正常区间。

    推荐访问:平衡 重塑 产业结构 中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