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非国有企业财产权变革的意识形态逻辑

    时间:2021-07-05 20:01: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社会主义过渡理论政治解构了非国有企业财产权的合法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则政治重构了非国有企业财产权的合法性,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使非国有企业财产权强度不断地政治扩升。一元主义的企业财产权制度完成了国家集权的初步建设,一主多辅的企业财产权制度使中国政治发展由国家集权向社会分权艰难转向,而二元渐立的企业财产权制度则加速了国家集权向社会分权的现代发展。从建国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路径看,政治现代性成长是政治动力、经济动力双重协同驱动的结果。
      关键词:意识形态;非国有企业;财产权;合法性;政治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3)04-0026-06
      意识形态是一种观念性的力量,蕴含着社会改革方案和行动计划。先进的意识形态能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提供合法性证明。回溯历史,建国以来,非国有企业财产权的重大变革与中共意识形态创新双向互动,意识形态创新驱动着非国有企业财产权的重大变革,而非国有企业财产权重大变革的制度绩效又支撑着意识形态的创新。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剖析当代中国非国有企业财产权重大变革的逻辑进路与现实图景,以期深化对中国政治现代性成长路径与动力理性的思考。
      一、社会主义过渡理论与非国有企业财产权的政治解构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1](p.651)公有制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是公有制逐渐取代私有制、计划交易体制逐渐取代自由交易体制的政治过程。如何实现这种过渡,并在中国彻底解构已存数千年的私有制均需要意识形态创新。“因为意识形态是由相互关联的、包罗万象的世界观构成,它必须解释现存的产权结构和交换条件是如何成为更大的体制的组成部分的。”[2](p.57)在参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渡理论。
      建国前后,毛泽东等人对社会主义社会过渡问题进行了理论构想。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关于过渡的方向,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只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这一过渡中不容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这是非国有企业财产权不断弱化、直至合法性彻底被政治解构的内在根源。关于过渡的时间,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能直接矗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上,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新民主主义社会起着桥梁作用。中共曾预估这一转变过程将会历时15年至20年。关于过渡的条件,中共认为强大的国有产权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条件,为此,必须优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壮大国营经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只有在国有经济的力量能够统御和支配私有经济时,对私有产权的改造才不会造成社会动荡。关于过渡的路径,中共提出先实现国家工业化,然后实现农业集体化和私营工业国有化,使国有产权的边界不断扩大,社会主义的因素不断增长。然而,建国三年后,因国际、国内政治与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毛泽东意识到要充分发挥国家的资源动员能力实现工业化,就须改造非公有制经济。故而,中国过早地结束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从解放战争时期开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束,非国有企业财产权的合法性不断耗散是受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内在逻辑支配的。在中共看来,肩负着反官僚资本主义、反帝使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原国民党政权的国营企业与官僚企业,以及公私合营企业中的公股股权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没收官僚资本,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具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列强在华的特权企业失去存在的合法性,对其产权改造是民族主义政治逻辑的要求。外资企业的特权不复存在,其投资变成单纯性的经济行为,不能危及中国主权的自主性。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在华企业的财产权不断地弱化和改造,以英美为代表的列强在华部分企业被管制、征用、代管和有偿转让[3](p.44),而大部分企业因经营不善而歇业,变成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中共对私营企业的财产权改造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就提出利用私人资本主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发展,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发展。建国以后,中共对私营企业的产权交易制度和产权保护制度设置了限制,从加工订货、经销代销,到统销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私营企业的财产权不断弱化,而社会主义的因素持续增加。从国家有选择地开展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井喷式地顺利完成,私营企业主以拿“定息”为条件交出企业所有权,资本主义的私营企业就变成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资本家逐渐淡出了中国政治。
      在非公企业财产权政治解构的同时,特别是到了计划经济时期,城镇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城镇集体企业本质是一种国营企业,其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因而人们称其为“二国营”。尽管城镇集体企业数量多,但它们的规模小,工人少,产值低,竞争力弱,且它们的发展方向是国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一元主义的国家所有权结构是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企业财产权制度的根本特点。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非国有企业财产权的政治重构
      一花独放的国营企业和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是中国经济体制的核心构成。计划交易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又与国有产权密切关联。尽管计划经济体制可克服社会化大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但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未必是经济理性的体现,甚至是“通往奴役之路”。信息是计划交易的前提条件。经济规模越大,计划者对信息的依赖性就越强。然而,获取大量信息的难度就会增加,从而导致计划交易的成本居高不下,降低计划的科学性。市场交易体制是利用价格信号调节供求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市场交易体制秉持进化理性主义的立场,认为每个人的知识是不完全的,所以个体不可能知晓交易的所有信息,但可以逐步获取更多的交易信息。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屡次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与计划者的信息和知识双重短缺息息相关,逐步放开市场就是当时计划者们的被迫的理性选择。

    推荐访问:财产权 意识形态 变革 非国有 逻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