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习近平修身观对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弘扬与超越

    时间:2021-07-02 20:00: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 习近平修身观;中国传统修身思想;弘扬与超越
      摘 要: 习近平修身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内容,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为基本模式,以君子和人民公仆为理想人格,以解决新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为使命,以世界各国修身思想为借鉴、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在修身内容上,将偏重于“爱有差等”的传统私德修养转化为大德、公德与私德修养相结合;在修身模式上,将道德自律的基本模式转化为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在理想人格上,将君子人格转化为君子和人民公仆相结合,由此实现了对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历史性跨越。
      中图分类号: B 8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9)01006310
      Abstract: Xi Jinping"s thought of self-cultivation is based on Marxist human science, with "clarifying overall morality, observing social ethics and maintaining private virtues" as its core content, with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as its basic model, gentleman and public servant as its ideal personality, with the mission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armony between people, society and nature in the new era,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thought of self-cultivation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aiming at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its content, Xi Jinping transforms the private morality of traditional self-cultivation into a combination of overall morality, private virtues and social ethics. Transform the basic mode of moral self-discipline into the combination of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in the self-cultivation mode, and transform a gentleman"s personality into a combination of a gentleman and a public servant in an ideal personality, thus realizing a historical leap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elf-cultivation.
      中国传统修身思想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修“私德”为核心内容,以自律为基本模式,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形成了系统和博大精深的修身思想体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己以安百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1]53可见,修身既能提高个人道德水平,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一系列讲话、重要文章和著作中,多次引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阐述其修身觀。它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内容,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为基本模式,以君子和人民公仆为理想人格,以解决新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为使命,以世界各国修身思想为借鉴、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习近平的修身观立足于国家建设方面,是对“怎样治理好国家”重大问题的回应。以德治的方式治理国家,可以将国家积聚的道德力量越来越多地激发出来,使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道德合理性得到进一步夯实,但同时德治应与法治相结合。立足于党的建设方面,是对“怎样治理好党”重大问题的回应。主张党员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立足于社会建设方面,是对“怎样治理社会”重大问题的回应。强调社会应以道义为基本诉求,优良的社会状态和社会风气能够使民心凝聚和社会稳定。立足于公民培养方面,是对“怎样培养合格的公民”重大问题的回应。主张道德修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修身应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保驾护航。
      习近平修身观在修身内容上将偏重于“爱有差等”的传统私德修养转化为大德、公德与私德修养相结合;在修身模式上将道德自律的基本模式转化为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在理想人格上将君子人格转化为君子和人民公仆相结合,并且在修身的理论基础、修身目标、内容与模式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对中国传统修身思想进行了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治国理政始终,厚植治国理政根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基础:由传统人性论转向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人性论解决了修身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问题,构成了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修身思想对人性问题的认识表明了对天命的怀疑与否定,标志了人的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觉醒。在《论语》中,孔子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认为每一个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后天的变化都是因为后天的“习”造成的,因此,要想成为君子、圣人就必须“修己”。孔子没有提出人性之善之恶,其人性说包含有多种人性论的萌芽。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发端。仁义道德是人的良知良能,一切道德皆出于人性。人性本善,是因为人具有道德的意识或萌芽。如果为人不善,那肯定不是人本性的问题,而是由于人没有保护好这些本性,没有思考罢了。孟子认为,人的“性”在于人得“心”,“心”能总治五官,包括人得“身”。因此,“修身”须“修心”。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人性与人为是有区别的。人性是先天自然生成的;人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人可以改造自然和社会,国家的法度、人们遵守的礼仪都是由圣人、贤人、君主制定出来的,都是人为的东西。人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嫉妒仇恨之心、爱好声色之心,因此需要师长和法制的教化、礼仪的引导。荀子强调,人的善、德是后天获得,因为人会学习、会谦让,有能力用礼仪对自己的本性进行加工,从而使人的本性变得完整美好。荀子坚持“化性起伪”,修身养性,从日常吃饭﹑行走﹑思考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礼修身。汉代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种,一种是不用教而自为成善的圣人之性;一种是教而不能为善的斗筲之性;还有一种是通过教化可以为善的中民之性。他强调人性皆有善质,尤其是中民之性,而其不善或为恶,皆由情欲所掩,财利所败,故教化有可能和必要。持此观点还有扬雄,他说,人的本性是善和恶混杂在一起的,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善恶相混说的目的还是在于强调后天修身的重要。北宋张载和南宋朱熹都认为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之分。天地之性主要说明主体人的善良本性来源于天命,气质之性主要解答了天地之性的现实存在,从气禀不同来论证人的善与恶,目的是强调后天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致良知”为哲学依归的阳明“心学”继续开掘善性,提出了“良知者,心之本体”,并且强调开掘善性的方法与途径。

    推荐访问:修身 中国传统 超越 思想 习近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