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青少年生命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中德育的新理念

    时间:2021-06-16 08:01: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德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而青少年生命教育正是这个时代的德育新课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德育要获得成功,要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青少年的生命发展。生命教育正是为了青少年生命健康与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一项德育工作,也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青少年善待生命,帮助青少年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关键词:和谐社会; 德育; 青少年;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4-0053-0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目标。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的道义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德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会落空。因此,在当前,特别是要把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生命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深刻认识生命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在德育中认真落实和实施青少年生命教育,使青少年生命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一、生命教育在德育领域里的释义
      
      生命教育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观点,认为主要是针对吸毒、艾滋病、自杀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现象而进行的教育。自从生命教育在世界上推广之后,生命教育即出现了见仁见智的众多理解,但都离不开对生命关怀的基本要义。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关怀为中心,在个体生理、生命的基础上,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注重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其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过程。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上海市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目标,即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可见,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儿说:“教育的目的是应该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教育专家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2]因此,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一旦忽略或脱离生命的本体,教育本身必然危机重重。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是人的智力、观念、品格各种素养的物质载体,也是人的各种活动的载体。这意味着道德教育也需要从生命的源头上找寻德育的意义、根据和可能性。道德规范并不是客观精神的体现,道德无论就其起源还是发展的动力而言,都来自于生命,这就促使人们从生命的源头找寻道德的意义,实现道德向人的生命的回归。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从而也就可以说,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也就自然会落空,要改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可见,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由于生命、生死问题是与人类共存的,从认识生命的本质入手,围绕生命的产生、成长、消亡的过程,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的德育应回到人本身,就是走向生命、回归生活,使德育真正成为促进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教育。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就应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这是以人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只有关爱生命的德育才会使学生掌握生命的本质,才会激发学生去执著地追求幸福,创造幸福。而且只有关爱生命的德育才能使学生真正爱自己,爱别人,爱自然,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只有以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功能。一个生命来到世间,并不自然就具备生命意识。儿童就不必说了,他们还缺少自我意识的能力。一些少年和青年,他们往往也缺少生命意识。对鲜活的自身生命与别人生命,他们还未有意识地进行观照与深思,不大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宝贵、生命的脆弱、生命的责任。“生命教育”将珍爱他人和自己生命的教育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珍爱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是做大写的人和合格公民的根本。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和伟大实践触动并更新着人们的观念意识,反映在德育上,必然要求在德育内容、方法等方面做出新的改变。德育是个动态的教育过程。教育者结合学校德育过程,以学生为本,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重新审视和改进德育内容与德育方式,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寻找生命意义,增强生命意识,正是适应了和谐社会构建对德育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1.生命发展之应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首先,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不是抽象的。生命的本质不是给定的,而是后天生成的,处于不断生成中的人必定是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和气质等,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其次,就其个体而言,生命具有自发的不断向上的驱力。人之为人,不是单纯的生命存在,有意义的生命才是存在的根本,人的生命要不断提升,逐步提高活力,丰富内涵,逐步“由脆弱走向强健,由贫乏走向丰满,由愚昧走向文明,由自在走向自由”[3],不断超越和提升生命活力与质量才是人之生命的永恒追求。
      2.德育改革之实然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4]教育应具有生命意识和价值,其目的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但在现代工业技术时代,教育本身也被工具化、短期化,教育把受教育者投入教育的工业流程中,把人制造成工业所需的标准化教育产品。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并非人,而是与机器职能等价的工具,培养的学生只注重物质上的成功和享受,没有时间去体会生命的意义,找不到人生的终极目标,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就容易滋生失衡感和无助感,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走向自我毁灭。而生命教育的呼唤与提出,恰是对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本身的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存在无视生命甚至压抑生命、摧残和“放逐”生命的现象的不满和矫正。生命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旨在促进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德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推荐访问:和谐社会 德育 新理念 青少年 构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