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三重奏

    时间:2021-04-08 04:02: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拜读了孙绍振先生发表于《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上的大作《〈最后一片叶子〉解读: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作者从语义的角度来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让人耳目一新。孙先生通过解读“抱不抱活下去的决心”、“心事”、“最后一片叶子”、“杰作1”、“杰作2”、“一盏灯笼,还亮着”等关键词句,解读出《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重要主题:“精神超越死亡”、“信念决定生命”、“歌颂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等。这些解读,让我颇受启发。
      最近,因为上公开课的缘故,我重新拿起《最后的常春藤叶》,反复研读,并参阅了很多的研究资料,我发现,《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值得重新解读。本文试图在孙绍振先生解读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对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进行再探究。
      我认为,欧·亨利借《最后的常春藤叶》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精神”、“生命”、“自我牺牲”之类的东西,从更深层次而言,他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应该是“艺术”,围绕艺术这一核心的是三个关键词,即“批判”、“捍卫”和“救赎”。换句话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揭示的是艺术的三重主题: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和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一、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
      我们都知道,欧·亨利的小说用笔简省到有时候惜墨如金的地步。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即便是本该重重渲染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藤叶的情节,也只是点到为止。然而在小说开篇,作者却浓墨重彩、郑重其事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1.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
      2.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3.在这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
      4.“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头、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
      作者用繁笔极力渲染的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呢?是画家为躲避债务而成天尴尬地东躲西藏,是艺术家因为贫穷而不得不住进“贫民窟”般的“艺术区”,是画家因为生存重压而导致营养不良没有血色。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组鲜明的对比:画家与商人、艺术区与贫民窟、肺炎先生与弱小女人。作者一开篇就以这样的方式揭示了这样一个社会背景,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作为良知和正义化身的、为人类创造丰富精神食粮的艺术家,原本应该过着无衣食之虞、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然而现在却连维持正常的工作、生计都很艰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艺术家无安身立命之所、无立锥之地,艺术被弃置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一个将艺术边缘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病态社会。
      其实,揭示这样一个背景的不仅仅在小说开篇,在小说其它地方也有这样的揭示:
      “她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
      “(贝尔曼)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这里提到青年画家和青年作家为了铺平通往艺术的道路而不得不为谋生去做一些迎合大众趣味的事,贝尔曼则可能恰是因为谋生而去画商业画、广告画或充当模特儿导致一生无所作为。贝尔曼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那些青年艺术家的明天,所有艺术家都可能一辈子要为谋生而耗尽心力,真正的艺术追求最终无法得以实现。艺术沦落到如此境地,堕落的不是艺术,而是社会,悲哀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社会。
      欧·亨利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对于现实的认识有着清醒的头脑,他以审视的方式远距离地观察,用批判的态度透析着社会现象背后的东西,他的作品能够为正陷于病态的社会贴上一帖清醒剂。他用幽默、讽刺等看似轻松诙谐的方式达到对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含泪的微笑”式的。
      二、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
      很多读者从老贝尔曼身上读出了“无私的关怀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辉”等等主题。尽管没有错,但我认为这样的读解未免失之于肤浅。
      孙绍振先生则通过研究英文原文进而认为贝尔曼是一个“说话粗鲁”、“有发音错误”的“下层百姓”。而正是这样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底层小人物,却“画出一片叶子,给了女主人公以生命的信念”。可见,这篇小说所歌颂的,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贝尔曼无疑是个英雄,但却平凡异常。他一点没有英雄的自我意识,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这正是他的平凡之处,和女主人公一样平凡。”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比较牵强,说老画家贝尔曼“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就等于说一个老作家没有文化一样,很可能有违背常识之嫌。在我看来,说老贝尔曼发音的错误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喝酒喝醉了而致使说话含糊。说老贝尔曼的话有些粗鲁,我以为主要是因为他听到琼珊病重的消息后内心激愤而致。小说中贝尔曼的身份其实不应定位于一个底层小人物,而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活得穷困潦倒的老艺术家。所以小说并非在暗示“平凡的人物是不平凡的”。
      在我看来,欧·亨利在老贝尔曼身上寄托的主要不是“爱心”、“奉献”、“牺牲精神”之类的东西,也不是歌颂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举,而是更深层次的意蕴。为了将这意蕴挖掘出来,让我们再仔细品读小说中介绍老贝尔曼的那个段落: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推荐访问:常春藤 重奏 主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