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论李怀光之叛逃河中]

    时间:2020-03-26 07:19: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李怀光反叛唐室,控有�宁、河中等地,而他最终叛逃河中,这是为何?归根结底,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方面因素,笔者在本文中试着从这些方面进行论证。   关键词:李怀光;叛逃;河中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43-02
      
      关于建中四年李怀光之叛,陈寅恪先生在《论李怀光之叛》一文中认为神策军与朔方军粮赐不均是导致李怀光叛乱的一个重要因素。黄永年先生在《“泾师之变”发微》中更为明确的指出朝廷对朔方军的猜疑是促使李怀光反叛的根本原因,李晟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李怀光为何逃往河中而不是�宁?王效锋学长曾在《唐德宗“奉天之难”研究》提及过,鄙人认为其分析较为简约,且无相关材料予以佐证。因此,笔者认为对“李怀光叛逃河中”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通鉴》卷二三○兴元元年二月条载韩游�献策于德宗:“怀光总诸道兵,故敢恃众为乱。今�宁有张昕,宁武有宁景璇,河中有吕鸣岳,振武有杜从政,潼关有唐朝臣,渭北有窦觎,皆守将也。陛下各以其地及其众受之,尊怀光之官,罢其权,则行营诸将各受其本府指麾矣。怀光独立,安能为乱。”。由此可知,在李怀光未逃往河中前,�宁、宁武、河中、振武皆属于怀光的势力范围。①李怀光叛逃时为何选择较远的河中而不往最近的�宁呢?笔者仔细查阅相关史料,发现李怀光逃往河东是由经济、政治、军事、地理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一、经济因素
      张国刚先生在《唐代藩镇研究》一书中谈到藩镇动乱具有奢利性这一特点,同是藩镇叛乱,我想这一点在李怀光的朔方军中也是存在的。因此,李怀光在叛逃时必须要考虑到去哪里才能使部下“有利可图”,以便使之为己所用。此外,李怀光反叛朝廷后,当务之急就是找一个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地方作为根据地与之对抗。由此可知,经济问题是决定怀光去处的重要因素。《通鉴》卷二三○兴元元年二月条记李怀光说其众:“今且屯泾阳,召妻孥于�,俟至,与之俱往河中。春装即办,还攻长安,未晚也。东方诸县皆富实,军发之日,听尔俘掠。”从怀光的说辞中可知,河中诸县不但符合以上条件,连在�州军士家属也要迁往河中。而�宁这一地区却不具备,否则,怀光就直接前往其地了。孤证不足为凭,现据《新唐书.地理志》将这两个地区邻近三州户口统计如下:
      
      在古代中国,赋税是人丁为标准收取的。因此,人口的多少是经济是否繁荣重要衡量标准。据上统计�、宁、庆三州总计85046户,口474323;蒲、�、同三州213932户,口1395249。蒲、�、同三州人口几乎为�、宁、庆三州的三倍,由此可见,河中地区附近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宁地区。因此,李怀光叛逃河中是他所辖范围的最佳选择。
      二、政治、军事因素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一李怀光传载李怀光从小参军,上元中即为朔方都虞侯,大历六年兼御史大夫,加军都虞侯,郭子仪恃之以镇军。十三年复本官,仍兼�、庆、宁三州都将。德宗即位后,以之兼河中尹、�州刺史、�宁庆晋�慈隰节度支营田观察押诸蕃部落使。由此观之,�宁地区实为怀光之老巢。怀光放弃老巢前往河中其军事上的原因在于:1.�宁丢失。兴元元年二月,韩游�杀怀光留后张昕,占据�宁地区,怀光回老巢难免与之一战,且无利可图,故弃之。2.吐蕃忌恨怀光,使之不敢以此为根据地。�、宁等州原本是防备吐蕃入侵的,而李怀光又长期扼守这一地带,与吐蕃的冲突是再所难免的。《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一李怀光传记:“怀光频岁率师城长武以处军士,城据原首,临泾水,俯瞰通道,吐蕃自是不敢南侵,为西边要防矣。”,正由于怀光的勇猛,吐蕃自是不敢南犯,其间之冲突便不言自明。此外,《旧唐书》李怀光传又载:“初,诏遣崔汉衡使于吐蕃,出兵佐收京师,蕃相尚结赞曰:‘蕃法,进兵以统兵大臣为信。今奉制书,无怀光名署,故不敢前。’上闻之,遣翰林学士陆贽诣怀光议用蕃军,怀光坚执言不可者三,不肯署制。”吐蕃本可借佐收京城之名大掠中国,却因怀光不肯署名、对己不利而不敢轻举妄动,这笔账也会如数记在怀光头上。再则,怀光所领之兵加上�宁地区之兵已有六万之多,②若前往�州,定会使吐蕃感到威胁,从而吐蕃便会与唐王朝联合剿之。3.朱�对怀光态度的转变,也是怀光前往河中的因素之一。《通鉴》卷二三○兴元元年二月条记:“始,怀光方强,朱�畏之,与怀光书,以兄事之,约分关中,永为邻国。及怀光决反,逼乘舆南幸,其下多叛之,其势益弱。�乃赐怀光诏书,以臣礼待之,且征其兵。怀光惭怒……”这表明怀光与朱�已经没有结成联盟的可能,若前往�宁地区,必受制于朱�。因为盘踞在凤翔的李楚琳、泾原的田希鉴是投机分子,时而恭顺朝廷,时而受朱�节度;但无论他们偏向谁,对怀光的老巢�宁地区都是不利的。4.怀光控制着河中及附近地区,退往河中可扼守潼关、蒲津关,北挡马燧,坐观成败。《旧唐书》卷一三四马燧传载:“初,李怀光据河中,燧遣使招谕之,怀光妹婿要廷珍守晋州,衙将毛朝衙将毛朝扬守隰州,郑抗守慈州,皆相次降燧。”晋州、隰州、慈州皆隶属于怀光,若三州死守其地,定能挡住北面的马燧。只是怀光众叛亲离,其下无不望风归降。
      三、地理因素
      在怀光之前,仆固怀恩的反叛,从未正式宣布反叛唐室,起兵时也没有响亮动听的口号,也没有另建政权自立为帝的目标。因此,其部下也就没有加官进爵的可能。③怀光也一样,他的反叛只是在朝廷的猜忌和李晟的逼迫之下促成的。④鉴于这种情况,怀光要自保,地理位置尤为重要。河中及附近地区,关隘众多;绛州有龙门关、蒲州有蒲津关、凤陵关、隰州永和关、慈州有乌仁关、马斗关。⑤太原至河中有二路可通,一是经汾州、沁州、晋州、绛州至河中,二是顺黄河而下,经岚州、石州、隰州、慈州越龙门山至河中;而蒲津关、龙门关为京进入河中的必经之路。永和关、乌仁关、马斗关皆在太原府西南,扼守此三关,可以拦截河东马燧的南下。蒲津关、位于蒲州之西,若重兵把守,可阻击李晟、珲�来犯之师。《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一李怀光传载:“上还京师,以侍中珲�为河中副元帅,将兵讨怀光。�复破同州,屯军不进,数为怀光所败”,珲�乃朔方名将,在兵、粮极其困乏的情况下仍能守住奉天。而攻破同州后反而屯军不进,且多次为人心、士气不振的李怀光所败,似乎有些不合理。笔者认为珲�不是屯军不进,而是怀光扼守龙门山、蒲津关,且有黄河之天堑,珲�根本无法进军,几次进攻均被怀光打退己在所难免。
      四、小结
      对于怀光为何反叛,前辈学者已作精辟论证;而怀光为何逃往河中,笔者在此文中也试着从经济、政治、军事、地理等方面进行论述,不足之处还望前辈和同仁不吝指点。
      
      注释:
      ①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22.
      ②[唐]赵元一.奉天录(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③王寿南.论仆固怀恩之叛[A].隋唐史论集[C].1993.
      ④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401―424.
      ⑤史念海.河山集(九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2.
      
      参考文献:
      [1][唐]赵元一.奉天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后晋]刘峋.日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王寿南.论仆固怀恩之叛[A].隋唐史论集[C].1993.
      [6]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8]史念海.河山集(九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叛逃 河中 李怀光 论李怀光之叛逃河中 宥李怀光宣谕河中将士诏 寓居河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