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语法隐喻_语法隐喻与语用预设

    时间:2020-03-25 07:35: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产生、分类以及语法隐喻理论与语用学中语用预设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语法隐喻也是实现语用预设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无论是从词汇语法层次还是从意义层次而言,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都具有实现语用预设的合理性。
      [关键词]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语篇隐喻;语用预设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3-0017-05
      
      一、引言
      
      在日常语言中,说话人在发话时,往往通过预先设定一个说话人认为听话人已经知道或者能够推理出来的命题,将说话内容进行压缩。这个预先设定但又不直接说出的命题便是预设。例如(>>表示预设的内容,下同): (1)John seduced Mary. >>There is a mail called John.There is a womancalled Mary.
      例(1)是一句很普通的陈述句,但它的成立必须以一个预设为基础,即在客�世界中存在着一个叫做John的男人和一个叫做Mary的女人,否则该句对听话人来说就毫无意义。
      预设一般有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之分。语义预设考察的是句子或命题之间的关系,然而,随着对预设可取消性和语境依赖性等特点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预设同时也是一种语用现象。近年来,预设已经成为语言学特别是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从语用的角度对预设进行了探讨。比如何自然㈣探讨了语用预设的概念及特点,朱永生、苗兴伟㈣将预设作为一种语用现象,对预设的语篇功能进行了研究。其他相关的研究包括LevinsonN、姜望琪,程晓堂等等。
      预设概念本身看起来并不难,但是由于预设与语境、“说话人(有时还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等各种难以估测的变量有关,这使得预设的实现手段变得非常复杂。Levinson列出了13种预设语,包括限定性描述,实情动词,蕴涵动词,改变状态的动词,反复词语,判断性动词,时间状语从句,分裂句,隐性分裂句,比较和对照句,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句以及疑问旬。然而,预设语并不仅此几种类型,程晓堂指出“名词化也是一种很常见的预设实现手段”。本文认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内,不仅仅是名词化,其他语法隐喻现象也可以实现预设。
      
      二、语法隐喻及其语用预设
      
      “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这一概念由M.A.K.Halliday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此后在20世纪90年代,他又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对语法隐喻的理论体系进行了修正和完吾。
      
      (一)语法隐喻的产生及发展
      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面上的语言现象,其所涉及的意义是通过词汇在语法结构中的使用而表达出来的。
      Saussure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点,按照抽象程度的不同,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包括了音系层、词汇语法层和话语意义层三个层次。各层次之间是一个体现和被体现的关系,“语义,即意义系统,由词汇语法体现,词汇语法由语音,即声音系统体现”,而体现方式分为一致式和隐喻式两种。“对于任何一个语义配置结构,在词汇―语法层次上至少有一个一致的体现形式。对应这个一致形式,语言中或许有多种转换形式,即语法隐喻形式"。换而言之,语法隐喻是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变异,将常见的语法形式“一致式”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隐喻式”。同时,由于语法形式的转变,隐喻式所表达的意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隐喻式除了可以表达一致式所表达的特定意义外,还可表达其他语义特征,所以隐喻式与一致式为不同的能指,相似的所指。正是这种形式和意义的双重变异导致了语法隐喻的产生。例如:
      (2a)Technology is getting better,which will further promote productivity.
      (2b)Technological advances will further promote productivity
      从词汇语法层次而言,(2a)小句中的关系过程technology is getting better通过名词化转换成(2b)中的名词词组technological advances,从而实现了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转换,因此作为形式变体的(2b)是(2a)的隐喻式表达;从意义层次而言,由于名词词组表达事物时所突出的是静态意义,并“表达了言语行为者对世界认识的概括性及其对事物之间关系认识的明确性”,因此(2b)在体现(2a)小句中“科技进步”这一特定意义的同时,还将这一动态过程转换为静态的事实,导致了意义的变异。
      自语法隐喻理论被提出后,国内外的功能学家不断致力于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对语法隐喻种类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从最初只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的韩礼德1985/1994模式,进化为包含了层次思想的韩礼德1996模式,最后细分为“性质一实体”、“过程一实体”、“环境→实体”、“关系→实体”、“过程→性质”、“环境→性质”、“关系→性质”、“环境→过程”、“关系→过程”、“关系→环境”、“[零]→实体”、“[零]→过程”和“实体→[扩展]这13种类型。然而根据系统功能语法中韩礼德对语言功能的三分,语法隐喻应相应地分为概念隐喻、人际隐喻以及语篇隐喻这13种类型不仅模糊了功能三分的界限,还忽视了语篇隐喻的地位。首先,第二类和第五类不但涵盖了概念隐喻中的动词转换为名词和动词转换为形容词,也涉及了人际隐喻中时态、情态等成分向实体及性状的转换,如could向名词possibility的转换;其次,第四类,第七类和第九类都与语篇隐喻中连接成分的转换相关,虽暗示了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但却未能突显出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同样可以产生隐喻现象;因此,本文支持Martin语篇隐喻的提法,认为语法隐喻的分类应该对应语言的三大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语言各个功能的体现成分进行细化即可:
      
      本文将据此进一步探讨各类语法隐喻实现语用预设的过程及其理论支撑。
      
      (二)语法隐喻的语用预设
      语法隐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隐喻式表达是所有成年人话语所具备的特征,它在日常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语用功能,本文将着重讨论语法隐喻在实现语用预设方面的功能。
      1.概念隐喻及其语用预设
      Halliday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形式Ⅲ。“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性隐喻上”。系统功能学派认为语言的第一元功能――概念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性系统得到体现的。及物性 系统是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经验分成若干种过程,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并指出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所谓概念隐喻即是通过对六种不同过程之间的转换来实现的,在过程转换的同时,功能成分和词汇语法也会发生相应的转换,这通常会导致小句被降级为短语,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名词化,此外还有动词化。
      名词化的语用预设功能如例句(2a)和(2b)中所不,(2a)中的小句表示的是“科技正在进步”,在现实中,科技是否在进步还有待商榷,当其转换为名词化程式technological advances时,就将科技进步预设成为一个已经存在的事实。而所谓动词化是把不是过程的成分当作过程来处理。由于动词化的产生与小句中的过程密切相关,过程转换与动词化经常发生重叠,因此我们以董宏乐所举的例句说明过程转换及动词化实现语用预设的功能:
      (3a)Two months after his mother died in 1921,he and Clementine lost their daughter.She was three years old.They loved her.
      (3b)In 1921,the death of his mother was followedtwo months later by the loss 0f his and Clementine’s beloved three-year-old daughter.
      >>Both his mother and daughter died.
      例句(3a)中共涉及四个过程,其中died,lost属于物质过程,was属于关系过程,loved属于心理过程。对于(3a)而言,其语言表达形式与客�世界呈现最为直接的对应关系,因而被称为一致式。但在(3b)隐喻式中,其语言表达形式则发生了转换,取消了(3a)中的直接对应关系:(3a)中的物质过程died和lost转换为过程的参与者death和loss;心理过程loved转换为属性beloved;而逻辑关系则通过动词follow被动词化为关系过程。在过程转换的同时,被动词化的逻辑关系(即关系过程)的成立必然要以一个事实为前提,即“他的母亲和女儿都走了”,因此语用预设便产生了。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可以有效的实现语用预设,这类语法隐喻的两个特点为预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第一,过程的转换使原本动态的过程变成了静态的事物,对人们的经验进行了重新建构,即人们会认为动态的过程转换为名词词组后就成为了一种既定的事实,从而导致了预设的产生。第二,概念隐喻的一个小句中含有较多的语义长而复杂的词组和短语,并通过动词表达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同样的语义在一致式中却要分解为较多简明的小句。因此,隐喻式浓缩了一致式中的信息,将某些信息转换成了语用预设,即说话人认为与听者拥有共同的语境背景,或者认为听者可以推理出隐蔽在浓缩信息背后的意思。
      2.人际隐喻及其语用预设
      语言除了能够表达说话者在现实世界中的经验外,还具有表达其“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即语言的人际功能。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得以体现;因此,人际隐喻可相应地分成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
      语气系统主要体现的是言语功能范畴。根据Halliday的�点,言语最主要的功能可分为四种: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一般情况下,不同的功能由相应的语气体现,但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一种言语功能可由多种不同的语气体现,反之,一种语气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体现多种言语功能。“这实质上涉及到了一种语法域向另一种语法域的转移,即从一个语气域向另一个语气域的转移"[10lOO),这种语气域转移的现象称为语气隐喻。下面我们以范文芳)所举的例句来说明语气隐喻的语用预设功能:
      (4)When will you ever learn?
      >>You haven’t learnt anything well.
      例(4)中,发话者显然不是真正询问听者什么时候才能好好学习,而是在用疑问语气隐喻体现陈述,体现其对听者的失望情绪;同时,句中的情态成分并不是由情态动词may或might来体现,而是用表示概率的ever来体现整句话的情态语义;因此例(4)是一个典型的人际隐喻。疑问语气加上情态意义ever无形中就传达出预设信息You haven’t learnt anything well,从而达到发话者对听者进行责备的交际目的。
      情态系统主要用于体现说话人的视角、对自己所述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以及对建议对错的态度,其功能是“识解是否之间的不确定区域"。通常情况下,情态意义主要是由情态动词来体现的,但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可以有多种,如形容词、名词、副词、介词短语以及相应的不同结构的小句等。这种“原来由情态动词体现的情态语义可以由词汇语法层次的其他形式体现,的现象叫做情态隐喻。那么,情态隐喻是否可以实现语用预设呢?例如:
      (5)I dreamed that 1 was rich.
      >>1was not rich.
      当发话人说出例(5)时,句子中所表达的情态为发话人的意愿,属于明确的主�取向,但例句中并未使用could,may等情态动词来表达其情态意义,而是借用了心理过程dream来传达发话人希望自己富有的愿望,所以例(5)属于情态隐喻的范畴。同时,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情态隐喻预设出了发话人在说这句话时并不富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情态隐喻同样可以有效地实现语用预设。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人际隐喻即是语气和情态系统在实现各自的职能时,由于采用非典型表达式而产生的语法现象。那么人际隐喻为什么可以实现语用预设呢?首先,在语气隐喻现象中,语气隐喻通过对言语功能的隐喻编码,在语义层面上扩展了言语功能,即一种语气同时体现两种(或多种)言语功能。当一种语气在隐喻式中表达另一种(或几种)言语功能时,该言语功能所传达的语义信息便被隐藏到了隐喻式中,从而为语用预设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其次,在情态隐喻中,隐喻式可以将原本的情态取向变得更加明确。当情态意义被名词化或被转换为命题以小句形式出现时,个人�点中便隐含了一个固有的特征或无法质疑的事实,即伪装为预设信息,使听者更容易接受说话人的看法,进而达到交际目的。
      3.语篇隐喻及其语用预设
      虽然Halliday承认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但从未明确地提出语篇隐喻这一概念。是提出语篇语法隐喻的第一人,他提出“语法隐喻通过开展一 个语篇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成为组篇的工具”,并专门采用了隐喻性主位和隐喻性信息两个术语以区别于一致式。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点,语言的语篇功能主要通过主位系统,信息系统以及衔接三种方式得以体现。因此,语篇隐喻可被定义为:从语篇的谋篇和逻辑联系出发,借助各种级转移手段,使语篇前后的主位结构、信息分布以及衔接手段发生转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整体的隐喻形式。根据语篇功能的三种体现形式,语篇隐喻可分为隐喻性主位、隐喻性新信息以及隐喻性衔接。下面我们举例说明语篇隐喻是如何实现语用预设的: (6a)The technology isn’t wrong. (6b)I“s not the technology which is wrong.
      >>Something is wrong,though it is not thetechnology.
      (6a)句中的主位是the technology,而在(6b)句中,这一信息载体被隐喻化为关系小句it is not thetechnology,从而使载体转换成为谓词成分,这种语篇隐喻属于谓化主位结构。原来的主位结构及信息分布经过隐喻化,被转换成了(6b)这一分裂句,从而预设出信息something is wrong,这一预设信息在(6a)中并不能体现出来。
      隐喻性新信息是通过改变一致式的信息结构而实现的,这一类语篇隐喻通常“体现为被动语态句和名词复合词组两种形式”。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比较常见,而通常情况下被动语态是通过改变信息结构来形成语篇的。例如: (7a)Chomsky invented linguistics. (7b)Linguistics was invented by CHOMSKY. >>Someone invented linguistics.
      日常交际中通常会采用一致式主动语态(7a)来传达“乔姆斯基创造了语言学”这一信息,但在某些语境中,为了强调突出Chomsky,发话人则会选择隐喻式(7b)来表达。一致式中物质过程的动作者被转换成隐喻式中的新信息,因而实现了隐喻性新信息结构。而(7b)若要使Chomsky成为隐喻式句子的强调重心,它的成立就必须要以预设信息“Someone invented linguistics"为前提才有意义。由此可见,隐喻性新信息在改变一致式信息结构的同时,也为预设信息提供给了有效空间。
      英语中衔接方式大体可以分为照应、省略和替代、连接以及词汇衔接四种,然而衔接方式的体现并非千篇一律,因此隐喻性衔接在英语语篇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例如:
      (8a)Mter we walk the ring with our dogs,we just wait.
      (8b)Subsequent to walking the ring with our dogs.wejustwait.
      >>We walked the ring with the dog.
      一致式(8a)是用连词after体现两个小句之间的先后关系,但是在隐喻式(8b)中,却用本该表示参与者特征的形容词词组subsequent to代替,表示原句中的时间关系,因此完成了连接成分向性状表征的转换,属于隐喻性衔接。同时,(8a)中的时间状语从句可预设出We walked the ring with the dog。当(8a)经过形容词化语法隐喻转换成(8b)之后,该预设依然存在,由此可见,隐喻性衔接也是预设的一种实现手段。
      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相比,语篇隐喻须着眼于全篇的特征使得学者对语篇隐喻这一概念的质疑颇多,因而语篇隐喻实现语用预设的潜能也面临同样的挑战。从例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6b)由于对(6a)的主位结构进行了隐喻化,因而被称为语篇隐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6b)中的两个关系过程也是对(6a)中单一的关系过程的隐喻化,因此也可划入概念隐喻的范围内。那为何还要将语篇隐喻作为语法隐喻的实现手段而单独列出呢?事实上,语篇隐喻、概念隐喻与人际隐喻作为语法隐喻的三大组成部分,虽然彼此独立,但三者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它们之间会互相重合,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由于语篇隐喻的侧重点在于“语篇的谋篇和逻辑联系”,所以语篇隐喻关注的是语篇作为一个语义整体所产生的隐喻,正如上述例句(6b)所示,预设信息Something is wrong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整个句子的主位述位结构产生了变化,及物性隐喻只是辅助部分,所以笔者认为语篇隐喻同样是语用预设的一个重要实现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从文中例句可以看出,例(5)中dream一词属于Levinson 13种预设语中的第三类蕴涵动词,例(6)属于第八类分裂句,而例(7)的被动语态属于第九类隐性分裂句,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隐喻中的各个类别等同于Levinson对预设语的分类。比如,语气隐喻中所列举的疑问句例(4)与Levinson的第13种预设语疑问句有着本质的区别,Levinson所指的疑问句在实现语用预设时是以疑问句本身的已知信息为前提,而例(4)是通过对语气的隐喻,在疑问语气体现陈述时将预设信息隐藏在句子之中,这类预设实现形式并不在Levinson的分类之中。因此,本文认为,语法隐喻在语用预设的实现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语法隐喻在实现语用预设方面的功能。首先,本文探讨了语法隐喻的产生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论证了无论是概念隐喻、人际隐喻还是语篇隐喻,都具有实现语用预设的合理性;其次,本文以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重新阐释了语用预设的实现过程,指出语法隐喻不仅改变了话语的表达方式,还改变了人们的经验建构方式,从而实现了语用预设。
      
      [参考文献]
      [1]Halh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n.)[M].London:Amold,1994.
      [2]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Construing
      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New York:Cassell,1999.
      [3]Halliday,M.A.K.,&Matthiessen,C.M.I.M.A 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n.)[M].London:Amold,
      2004.
      [4]Lo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 Martin,J.R.English Text and Structure[M].Amster-
      dam/Philadelphia:BeIljamins,1992.
      [6]Martin.J.R.Life as a noun:Arresting fhe universe in scienceand humanities [A].In Halliday,M.A.K.,&Martin,J..(eds.).W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C].London:Falmer,1993:221―267.
      [7]Yule,G.Pragmatic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8]程晓堂.名词化与语用预设.外语研究,2003,(3):19-23.
      [9]董宏乐.概念语法隐喻与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J].国外外语教学,2002,(3):30-34.
      [10]范文芳.英语语气隐喻[J].外国语,2000,(4):29-34.
      [11]何伟.语法隐喻:形式变体和意义变体[J].解放军外国
      语学院学报,2008,(3):1-6.
      [1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7.
      [1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孙承荣,宋德生.概念语法隐喻与学生英语语篇建构水
      平关系的实证研究.外语学刊,2008,(5):127-129.
      [16] 王娟娟.语篇语法隐喻具体体现形式的整合[J].西安外
      国语大学学报,2009,(4):19-23.
      [17]魏在江.基于功能的英汉语情态隐喻对比研究[J].现代
      汉语,2008,(3):263-272.
      [18]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6,(2):83-90.
      [19]朱永生,苗兴伟.语用预设的语篇功能[J].外国语,2000,
      (31):25-30.
      
      责任编辑 高生文

    推荐访问:隐喻 预设 语法 语法隐喻与语用预设 概念隐喻理论 语法隐喻理论成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