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无名的裘德》对圣经原型的戏仿] 无名的裘德 mp4,视频

    时间:2020-03-14 07:22: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无名的裘德》发表于1895年,是哈代最为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本文从人物、主题和意象三个角度深入研究《无名的裘德》对圣经原型的戏仿,具体分析哈代如何通过对圣经原型的反讽式运用大胆揭露宗教和社会的弊病。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圣经、原型;戏仿
      
      弗莱认为《圣经》具有丰富的原型内容,是“文学象征的渊源之一。”(朱立元170)《圣经》对哈代的影响是巨大的。据James Townsend统计,《无名的裘德》中对圣经典故的间接引用有456处,直接引用有112处,可见圣经原型在这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
      原型把文本置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作品的浅薄化,赋予作品厚重而丰富的内涵。但同时简单化地“复制”原型,又有可能导致作品陷入千篇一律的模式,从而削弱作品的审美力量。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并没有单纯复制圣经原型,而是对圣经原型进行了“置换变形”,)(叶舒宪21)从而展开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我们可以把原型的“置换变形”理解为戏仿。戏仿是一种破坏性的模仿,具有干预性批判的功能,作家常以戏仿为媒介借古讽今,从而更充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在人物塑造、主题思想和意象方面都对圣经原型进行戏仿,通过对圣经原型的反讽式运用大胆揭露宗教和社会的弊病。
      一、人物的戏仿
      1.裘德:作为“受害者”的犹大
      根据《新约•马太福音》记载了犹大的故事,他的一生经历了“追随――背叛――受罚――自杀”的过程。他起初是追随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为了金钱而背叛了耶稣,由于当了叛徒而受到了惩罚,并最终以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恰恰也是裘德人生轨迹的真实写照。裘德起初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数十载艰苦劳作之余,摸索自学,来到他视为知识圣地的基督寺,期盼着能进入所谓的“高等学府”。裘德最终也背弃了曾经的理想,裘德被艾拉白拉诱惑放弃了对学问的追求,淑对他的影响使他放弃了对圣职的追求,他大胆地对淑说出了“我对于我的主义、我的宗教,再也不管了!让他们去好了……”(Hardy 294)这种“离经叛道”的话,从而宣布了对信仰、对曾经的婚姻的背叛。裘德因为与淑的“非法结合”失去了工作,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最后孩子们惨死。淑将这种种不幸归结为上帝对他们的惩罚,她伤感的对裘德说道:“宰制咱们的上帝,把天地开辟以来所有的神威天怒都对咱们这一对上帝的可怜虫发泄出来了……”(Hardy 468)裘德因为淑的离开彻底失去了心灵的依靠,有了轻生的念头,从他和艾拉白拉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死其实是一种万念俱灰式的自杀:
      “你这一下子可把自己交代了,小伙子,”她说,“我真不知道你自己明白不明白。”
      “当然明白。我本来就打算把自己交代了完事。”
      “什么――要自杀呀?”
      “不错。”(Hardy 539)
      从那以后裘德遍“诚心作践自己的身子”(Hardy 550),最终在哀怨中凄惨的死去。
      犹大在《圣经》中是一个反派,是一个作恶者,他的背叛害死了耶稣。但是裘德却是善良的,他是一个受害者。他的悲剧是他的超前意识和时代格格不入而造成的,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播神学,但由于经济地位被拒之门外,梦想破灭,想要追求爱情,但没有婚姻的爱情为世人所不容。哈代在此成功对犹大原型进行戏仿使得裘德的悲剧更加慑人心魄,令人悲悯。
      2.淑:“跨性别”的以实玛利特
      《圣经》中的“以实玛利特”是“以实玛利”的后代,亚伯拉罕和黑格的儿子,由于遭到亚伯拉罕妻子的忌妒,被逐出家门,成为沙漠中的“野人”。他具有桀骜不驯的反叛精神。
      淑告诉裘德她就是以实玛利特,具有“以实玛利的精神。”(Hardy 188)首先,她和以实玛利特一样,在经历了家庭变故之后,跟着单亲漂泊在外。其次,她具有以实玛利特的反叛精神。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她们逆来顺受,甘做“屋子里的天使”,宁可牺牲幸福,也要遵守婚姻这张“神圣契约”。和其他女性不同,淑不仅学识渊博,也毅勇于打破社会陈规,争取独立自由的生活。淑的反叛体现在其反宗教的思想上和对婚姻的态度上。她大胆的抱着两件异教神像,进了基督寺这个“全国基督教气氛最重的城市。”(Hardy 127),在她眼里,基督寺这个宗教城市没有让她看得起的地方,“中世纪精神在基督寺一定得一去不回。”(Hardy 204)淑追求自由的爱情,反对“婚姻契约”。她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果这种婚姻仪式只是一种卑鄙龌龊的契约……那我认为,既然他或者是她饱受这种婚姻的伤害和痛苦,就当然可以把一切都说出来,甚至可以站在房顶上大声喊出来。”(Hardy 287)这段义正辞严的表白表现了她的维多利亚时期婚姻制度的批判。
      哈代把以实玛利特这个男性人物同淑联系起来,对圣经原型进行了戏仿。淑的形象不同于男权中心文化所规定的被动消极柔弱的女性形象,而是具有了男性的主体性和反叛性。虽然哈代受到时代的局限,无法彻底改变性别的不平等状况,但对以实玛利特这一原型人物的性别置换,寄托了他对两性平等关系的自觉关照与理解,从这个意义上,哈代超越了他的时代。
      二、主题的戏仿
      1.对《圣经》救赎主题的戏仿
      “救赎”这一主题可在耶稣基督的救赎这一母题中找到原型。耶稣来到这世界的使命就是为了救赎,为了拯救全人类,他像替罪羊一般背负了人类的罪孽,作为赎罪祭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小说中“小时光老人”和父母一起颠沛流离,他认为痛苦的根源在于孩子们的拖累。为了拯救父母脱离苦海,他杀死自己兄弟并自杀,他把自己钉在钉子上的情景和耶稣殉难时的情景一样。“小时光老人”这种病态的救赎观是对基督教救赎主题的绝妙戏仿。淑把孩子的死归咎于上帝对自己的惩罚,最终皈依基督教,回到不爱的丈夫身边履行妻子职责,以这种方式救赎自己的“罪恶”。
      这两个人物或通过死亡,或通过遵守上帝的“婚姻契约”寻找“救赎”之路。他们并没有得到心灵的救赎,反而使人生的悲剧更加登峰造极。通过对救赎主题的戏仿,哈代传达了他对宗教“救赎观”的怀疑。事实上《裘德》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哈代作为一个宗教怀疑论者所改写的一部《天路历程》。
      2.对流浪主题的戏仿
      纵览《圣经》,从亚当夏娃被逐出乐园,到希伯来族长亚伯拉罕、雅各、约瑟、摩西等人都都有各自不同的流浪旅程,《新约》的中心人物耶稣毕生都处在奔波流离之中。裘德短暂的一生都在流浪中度过,出生于玛利格伦,为求学和谋求圣职去了基督寺,又因种种原因,流落在梅勒寨、沙氏屯、奥尔布里坎等地,最后因为对梦想的不舍而重回基督寺。
      然而,《圣经》中的流浪者有强大的信仰为指导,他们的流浪只是形体上的流浪,而《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流浪实则是一种“精神流亡”。裘德的精神流亡之路经历了信仰基督教、背弃基督教、将淑视为精神皈依的过程。当淑这个裘德“立身处世的救星”( Hardy 485)离开他之后,裘德也失去了生的意志。通过对流浪主题的戏仿,哈代揭露了人们精神的无所归依。流浪者始终处在灵魂无所归依,无限寻找之中。
      三、意象的戏仿
      《圣经》从创世到启示的叙事,是由一系列反复出现的意象组成的统一体。弗莱认为《圣经》中的意象主要有“乐园意象、牧放意象、农业意象、城市意象和人类生活本身的意象”。(弗莱,1997:188)下文将对《无名的裘德》对圣经中城市意象的戏仿进行分析。
      1.基督寺:“堕落”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圣殿。位于山的顶端。象征性的成为世界最高点。(弗莱,1997:205)天上的耶路撒冷说的是新耶路撒冷,指《新约•启示录》里第21章第11节说的:“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里从天而降……城中有上帝的荣耀城中的光辉如同极贵的宝石……墙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城墙的根基是用各种宝石修饰的。”
      裘德认为基督寺“好像天上的耶路撒冷”( Hardy 21)儿时的裘德曾经站在梯子上透过薄薄的雾看到了基督寺里“……星星点点的亮光,像黄宝石一样,闪烁明灭。”在裘德眼里“那是一座光明的城市……知识之树就长在那里……那是一座可以叫做用学问和宗教来守卫着的城堡……”(Hardy 26)
      基督寺看起来如耶路撒冷般光鲜亮丽,实则是一个“堕落和愚昧”之城。裘德向一位车夫询问那里的情况,车夫的回答耐人寻味:“噢,这是个思想很正统的地方哦。可别见怪,到了夜里,街上一样有坏娘儿们转悠呢!”(Hardy 26),哈代也借淑之口说出了她对基督寺的看法,“那个城市里的人一概愚昧无知”,满腹学识和充满宗教热情的裘德被“那些百万富翁的儿子挤到(神学院)大门以外。”(Hardy 205)哈代移用了耶路撒冷这一圣经原型,以基督寺为广角,将社会的堕落和不公都展现在读者面前。
      2.铁路:通往“毁灭”之路
      另一个与城市密切相关的主要意象是公路和道路相联系的意象。公路与道路是帝国的骨架。这类意象所预示的是赎罪的道路和途径。(弗莱,1998:208)在《马太福音》(7:13-14)中有一条非凡的公路,这条路穿过红海,是一切救度之路的原型。
      《无名的裘德》中的火车/铁路意象数不胜数,火车载着“小时光老人”这个流浪者去寻找父亲,寻找依靠,火车载着病重的裘德去寻找淑这个灵魂的支点。火车在两位主人公心中似乎就是“救度之路”。然而踏上火车那一刻拉开了他们悲惨命运的序幕。“小时光老人”乘火车首次露面的那一段中,“阴暗的三等车厢”“一个孩子的苍白小脸”“眼神里带着惊慌”“洪荒以来人类所有的愁苦”等都预示着不吉祥的结果。事实上正是火车载着小时光这样地被遗弃者走向了毁灭之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裘德坐着火车,来阿尔夫锐屯,他“脸上白得跟石膏像一样……围着毯子”(Hardy 534),想努力挽回最爱,却换来了和淑的绝决。对铁路意象的戏仿,展现了哈代的物质观,在哈代看来,物质进步并非社会纯粹的福音,失去了精神追求,人最终将走向毁灭。
      
      参考文献:
      [1]诺斯洛普•弗莱/ 著、郝振益等/译:《伟大的代码―圣
       经与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圣经》•中英对照(UV•NRSV) 南京: TSPM&CCC,
       2000.
      [3]托马斯•哈代/ 著、张谷若译 .《无名的裘德》[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4]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7.
      [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臧玉洁,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对圣经原型的戏仿》(项目编号SHUCX112067 )” 资助。
      

    推荐访问:原型 圣经 《无名的裘德》对圣经原型的戏仿 无名的裘德 德伯家的苔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