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什么【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启与培养之我见】

    时间:2020-02-21 11:51: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强弱,不仅与知识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收到了较好成效。�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1、用实践操作唤起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2、在实践中获得新的教学知识�
      在实践中获得新的教学知识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教学了行程问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2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所以两车出发2小时,两车相距的路程应是多少并无一个标准,因此,我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
      1、两个学生同时相向而行;�
      2、两个同学同时相背而行;�
      3、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快的同学在前;�
      4、两个学生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同学在前。�
      因此我再启发学生,这道题应该如何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很快知道这道题应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
      二、运用对比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对比教学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1、运用比较辨别,启迪学生思维想象�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数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又如在教学完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归纳出一个能概括各个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我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们归纳出,在小学阶段学过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行概括,因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上底 +下底)×高÷2 。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相等,即可将这公式变成:底(长、边长)×高(宽、边长)×2÷2 = 底(长、边长)×高(宽、边长);又因为将圆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因此,梯形的面积公式对圆也同样适用;当梯形的上底是零时,即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梯形的面积公式成了:底×高÷2 。这即成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研究探索性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要尽量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开放性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张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察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有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
      张老师应该到哪个商场去购买电脑?请说明理由。�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去进行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A商场是全场九折, 那么张老师应该付:9980×90%=8982(元)。�
      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张老师如果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张老师如果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因此,张老师去C商场购电脑花钱最少。�
      2、打破传统的模式,开启创新思维大门�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一些问题提出具有独特的、富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和新境界,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门。�
      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0厘米,箱中水面高10厘米。如果在长方体水箱中放进一个长和高都为20厘米,宽为1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那么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这道题大部分同学都只想到将以20×2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一种情况,这时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候水面上升的高度即为:20×20×10÷(40×25)=4(厘米)。但还有另一种情况,是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的这一种情况,同学们却忽略了。这时我向学生进行了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并进行了讨论,认识到还要考虑到另一种情况,即以20×10作为底面放入水中,因此很快得出结论,如果以20×10作为底面放进水箱中,这时候铁块没有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的高度应该为:�
      40×25×10÷(40×25-20×10)-10=2.5(厘米)。�
      或者用方程进行求解。设水面上升X厘米,则可得方程:�
      20×10×(10+X)=40×25×X,�
      解得: X=2.5�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

    推荐访问:我见 开启 思维 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启与培养之我见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