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纯真年代》的研究述评】 国内外对纯真年代的研究

    时间:2019-04-26 03:20: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纯真年代》在中国的研究极少,本文从以下几个方介绍了该小说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评论家们对小说的总体评价;主题研究;风格研究;写作技巧研究;女权主义和其他角度的研究;在中国的若干研究。
      关键词:纯真年代;伊迪丝·华顿
      伊迪斯·华顿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纯真年代》使她获得了1920年的普利策奖。菲尔普斯写道:“像《纯真年代》这样一本美国人写的小说的出现,是公众的幸运。这是二十世纪最好的小说之一,为文学殿堂增添了永久的光彩。”①
      学者们最早是对这部爱情悲剧尤其是主人公纽兰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或是把《纯真年代》作为一部个人追求在强大的社会传统下失败的小说进行解读。也有人指出华顿在小说中流露的怀旧情结:“《纯真年代》是对以直观的方式理解生活代替传统的潜在倾向的抱怨。”②至于形式和风格,《纯真年代》展示了华顿艺术风格的最高水平,人们常常把她和亨利·詹姆斯、简·奥斯丁等作家进行比较。“和她的偶像和导师亨利·詹姆斯一样,她永远把欧洲和美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倾向于后者。”③写作技巧的研究有三点:(1)学者们对地点、情景设置以及欧洲风格建筑对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一致同意华顿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礼仪小说家;(2)嘲讽和反讽研究。(3)意象研究。作品中运用的圣经原型,以及源于浮士德和弥尔顿的意象都被一一进行了解读。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评论界开始关注《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有趣的是,对纽兰妻子梅的观点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派。伊丽莎白·爱梦斯等人把梅看作 “一个父权权威的集合性象征”④,以同情的眼光看着梅在父权社会里付出纯真的代价——削弱自己的人性。而桑德斯则把梅看作是反抗父权社会成功的范例,因为梅“保持了天真的表层,同时却不动声色地把所有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安排。”⑤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这部小说,发现弗雷泽的《金枝》以及希腊神话对华顿创作《纯真年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有评论家从哲学层面解读《纯真年代》,或是从柏拉图的哲学出发,探讨艾伦·奥兰斯卡身上的苏格拉底色彩;或是从实验主义的角度分析阿切尔失败的人生。1998年,琳达·魏格纳马丁的《 〈纯真年代〉:一部充满着讽刺意味的怀旧小说》是第一本评价《纯真年代》的专著,她不仅探寻了华顿时代的社会历史影响,还分析了小说中每一个主要人物,从角色的角度去看待故事,把《纯真年代》作为一部“礼仪小说”、“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进行解读。
      在国内,中国学者更重视华顿的《伊坦·弗洛美》和《欢乐之家》,相对来说对《纯真年代》的研究还很少。仅有的几项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对梅·韦兰和艾伦·奥兰斯卡进行解读,探讨父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及话语权的缺失;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纽兰·阿切尔身上体现的人物性格决定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隐喻和对比等艺术特色以及作者的叙事策略。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纯真年代》的研究是比较全面和丰富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运用多种批评方法对华顿的哲学观道德观及主题方面的研究;(2)对作品形式和风格的研究;(3)对华顿和亨利?詹姆斯等作家的比较研究。
      
      注释:
      ①Phelps, William Lyon. “As Mrs. Wharton Sees Us.”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and Magazine (17 Oct. 1920): 11.
      ②Suzanne Schriber, Mary. “Convention in the Fiction of Edith Wharton.” 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 11 (1983): 197.
      ③Killoran, Helen. 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Edith Wharton. New York: Camden House, 2001. 93.
      ④Ammons, Elizabeth. “Cool Diana and the Blood-Red Muse.” American Novelists Revisited: Essays in Feminist Criticism. Ed. Fritz Fleischmann. Boston: Hall, 1982. 209.
      ⑤Saunders, Judith P. “Becoming the Mask: Edith Wharton’s Ingénues," in The Ageof Innocence: Complete Text with Introduction, Historical Contexts, Critical Essays. Ed. Carol J. Singley.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2000. 408.
      
      (作者简介:张海霞(1982.4-),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推荐访问:述评 纯真 年代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