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望闻问切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提高控制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是

    时间:2019-02-08 03:19: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面向学生全体,有没有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的高低和成败。本文借鉴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对教学有效性进行诊断,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创设民主课堂。
      关键词: 望 闻 问 切 教学有效性
      
      “望、闻、问、切”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1]将医学中的四法运用于教学中,亦是一良方。不少教师对如何将此四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我则将重点阐述如何运用此四法来检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教的一面,而且要关注学生学的一面,以教促学,同时以学有效与否来改进教,最终达到教学相长。“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这里的行为是指广义的行为,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2]那么如何判断教学有效呢?如何判断学生“行为”的改变呢?
      一、望
      望,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从生理角度来看,眼睛对物体的运动更加敏感。”[3]在一节课中,既有老师望学生,又有学生望老师,这里主要针对教师的望来展开的。我认为,在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要目视全体授课。
      (一)课堂教学前的望。
      上课铃响,教师走上讲台,切不要忙于开讲,而是要先望学生,观察学生是否已经进入上课的状态。这时候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好准备上课,但有的学生还没有把课本准备好,有的还在忙于做作业,那么这时的眼神交流既是一种情绪的调定,又是进入课堂状态的准备,同时对于状态还不在的学生进行适度的干预。
      (二)课堂教学中的望。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目光应不断扫视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不是有学生在开小差;是否学生已经理解了而教师不自知,还在画蛇添足中;是否不少学生面露迷惘,难以领会教师的讲解……根据望而所得的信息,教师应即时进行调整,对开小差者适当干预,对教学难点再予以补充,对学生已掌握的则可以轻松带过,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眼观六路”。在适当行走过程中,观察学生有否在课本上落实,如画出重点,记好笔记,以此来判断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自身的讲解情况。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那么说明是前者;如果是多数学生,那么很有可能是后者。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切忌只顾自己讲而不顾学生的表现与反应。课堂教学前的设计往往只是教师单向的意愿与设想,具体实施的有效与否还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检验与调整。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望,有时在此堂课中的缺陷一下子没法改过来,必须在课后进行反思,争取在下堂课中改进。
      (三)课堂教学后的望。
      课堂总结时,要把眼光面向全体学生,来回扫描一下,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下面讲的内容是总结性的,是较重要的。同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面向学生全体,观察此堂课的效果,然后进行练习或布置作业,检查学生的笔记情况与练习作业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如找一些没有做课堂笔记的学生进行谈话,找出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是因为消极学习,还是因为开小差,或者是不知方法,不成习惯,探明究竟再对症下药。这些学生要多次观察,多次干预,直到他们能养成习惯。课后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从言行中了解学生复杂的内心世界。一堂课后,观察学生的表情,是满意,是迷惑不解,还是漠然无动,等等,从而检验教学是否有效,令人满意。
      二、闻
      “言为心声”,“耳听八方”,这些习语说明了倾听的重要性。教师授课,学生认真听课,反过来教师也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反应。
      (一)在课堂问答中的闻。
      课堂教学过程,通过闻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在课堂预习中设计几个问题,通过听闻学生的回答,避轻就重,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同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在问答过程中除了要闻个别外,还要面向全体。当自己讲了一定的内容后,或讲了某一重难点后,这时要注意学生的反应。有些先领会的可能接口令般地将老师的问题接下去。此时切不能大意,以为一听到正确的答案就将教学推进到下一个阶段中去了。在此“如是我闻”中,还应分辨是少数的声音,还是多数的声音,由此推断是个别学生的理解还是多数学生的理解。我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误将少数的声音听作了全体,而没有观察到全体的动态,没有倾听那沉默的声音。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但在做作业时却发现很多学生产生错误。同时在聆听个别的回答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加以循循诱导,启发他获得较满意的答案。
      (二)在学生随意言论中的闻。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有时偶发的言论,在听的过程中悟出学生的活思想,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中揣摩出学生的内在“症状”。依据不同的“症状”,赋以不同的“药方”。如在学习高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时,我在课余时间偶然听到有学生发“牢骚”:主次矛盾关系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怎么区别?我们根本就不懂,更不用说运用了。就是课后偶发的一个“牢骚”给了我一个警示: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应尽可能地化难为易。于是,下节课我再次从试题提问的侧重点是“怎么办还是怎么看”、试题给出的关键信息点两个角度对这上述关系进行了区别,并适当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来,这学生的“牢骚”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
      (三)在相互听课中的闻。
      以闻检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对学生,而且可以在听课中,对同行与自身的闻而进行检测。如在听同行的课的过程反思比照自己的教学,这样是否会更有效?此堂课的教学亮点在哪里?自己是否可以借鉴?他的不足处在哪里?自己是否在平时也会犯这样的失误?在同行听自己的课的过程中亦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指出失效不当处,或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与实例。有一次听我施教“经济生活中计算题归类讲解”的内容后,一位听课同行向我提供了一个简洁的计算原则“上升用加,下降用减;正比用乘,反比用除”。我在下一堂将之运用,果然提高了教学效率,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四)闻“声”。
      在听课的评价中,教师常会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作为一个评课标准,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中学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是否热情参与了其中,特级老师林华民提出了这样的观念:“教师要让书声、笑声、掌声、歌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4]“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学生未来的引路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设计者,教师难道还不应该在设计完一节课后反思这课堂‘三声’(笑声、掌声、欢呼声)吗?如果预测到这节课将很少有产生课堂‘三声’的可能性,教师就要重新修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了。”[5]
      三、问
      学始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师通过问,犹如投石问路般,可以有效测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顺利地展开教学。
      (一)问有否掌握所学知识。
      许多教师都有在新课前回顾上堂课知识要点的习惯,进行及时复习。同时通过倾听学生的回答,检测出他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我在回顾“商品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时,问:商品价格上升,生产者会怎么调节生产规模?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扩大生产。我停顿后追问:一定吗?学生一时疑惑不已。其实,学生的回答是相对于大多数生产者而言的,也符合课本观点。但对个别生产者来说,当价格上升时随波逐流地去盲目扩大生产规模未必就是正确的选择。由此可见,同样的知识点,教师应多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在多种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巩固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问教学的展开状况。
      如对课堂中的预习进行设问,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同时检测出哪些内容对学生而言是容易的,哪些理解比较困难,还能发现学生有否在开小差,没有进行预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一问三不知,那么是个人的原因呢,还是教学环节有问题,或者知识点太难?教师应进行及时总结与弥补。在问中诊断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怎样的程度上,是否还应该进行提高呢?在问题回答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典型的错误,不断地进行收集总结,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更有效。
      (三)问出学生的内在动态。
      比如在问中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我在一次教学中提问学生的偶像是谁,全班居然有大半学生答的是周杰伦。而我提的几个名人却有许多学生不清楚,这说明教师有时会误把自己的兴趣点投射到学生身上,但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举的例子应注意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否则效果甚微,因为所举的例子没法触动到他们的内心。
      (四)自问与询问。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后,要不断地自我提问。如在教学设计中,应多问问自己:这个设计合理吗?学生会有兴趣吗?学生能接受吗?等等。在教学后,问自己的此堂课的亮点在哪里,哪里还存在不足有待改进,等等。在自我提问中检验教学的有效性。同样,也可以向同行提问,比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询问这样设计是否合理,可以借鉴同行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当然,最终有效与否,还有待实践的检测。
      四、切
      (一)找准教学中的切入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曰:“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于终,则撮辞以举要。”[5]刘勰认为谈创作的首要准则是“设情位体”(根据情理来决定体裁)。我们的教学亦如此。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情感发展过程,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安排好知识结构的逻辑顺序,找出化难为易的良方,如编公式、举实例、打比喻,等等,而我们的社会教学更要强调切入社会热点。比如在学习高一上册《多彩的消费》时,备课组老师在教学安排时,一致认为应将“消费心理”这一知识点置于“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之后上,以便从客观和主观两角度全面分析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在学习高一下册《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时,我特意引入了美、日,以及周边国家在南海冲突问题上的表态、各国军演的视频材料,这有利于极大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提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分析社会现实中去的能力。
      (二)切入教学中的“症结”。
      在作业本批改与试卷测试中找出教学的症结。如我在作业本的批改中发现了多数学生的沉默。一个问题提出,反应快的学生早就脱口而出了。我一开始以为解决了,却有不少学生依旧犯错,说明在课堂中要面向全体授课,切忌把少数当全体。在作业批改中,教师要总结哪些是常错题,学生的错误是否有典型性与规律性,这阶段的教学状况是否通畅还是失效,等等。而在试卷测试中也可反思这些情况,还要分析哪些学生进步了,哪些在掉队,并进行及时干预,了解情况,找出症结所在。
      (三)切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如果教师只从教的立场出发,光有教书育人的热情、愿望,但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则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教师疲劳,学生不买账。“为此,教师不仅要摸清学生在当前最关心的是哪些问题,最渴望了解的是哪些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而且要善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各种类型学生对社会课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才能巧妙地打开学生接受心理的闸门,诱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的共鸣与支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7]有的教师在考试后让学生写反思,一方面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另一方面了解把握教学中的不足与遗漏。我每两个星期让学生写一些学习中的疑难点,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教师的一些建议,既是了解学情的途径,又是师生良好交流的途径。有的学生在其中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困惑,认为这是一种表达自我的好方法。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像医生看病一样,善于把“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有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反思它的有效性,不断改进,避免劳而无功,或者自唱“独角戏”,创设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对话的一极。
      
      参考文献:
      [1][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2][美〕Ralph W.Tyler.课程与教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5.
      [3][4][5]林华民.做一流的教学能手.朝华出版社,2010,2:125、141、115.
      [6]刘勰.文心雕龙.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7]周祥其.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推荐访问:望闻问切 有效性 途径 检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