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寂静死去的不仅仅是爱情】 爱情保卫战2018完整版

    时间:2019-02-08 03:16: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真善美事物的毁灭会让人们产生悲剧感,欣赏悲剧艺术,会让人精神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鲁迅先生通过短篇小说《伤逝》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悲剧美。   关键词: 鲁迅小说《伤逝》 爱情悲剧 悲剧美
      
      悲剧,在美学史上被称为崇高的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苦难或死亡,这苦难或死亡即使不显出任何‘无限强大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也已经足够使我们充满恐怖和同情。”但在生活中并不是任何苦难与死亡,都是悲剧,一些悲惨的死亡,并不是“悲剧”,悲惨只会引起人们感性上的怜悯,而“悲剧”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和崇高感。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悲剧的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而这种“冲突”是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的。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然而这种“有价值的东西”最终会获得胜利,那就是在人们心中得到永生。
      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识,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在这两个集子中,鲁迅描绘了一幅幅病态社会图景,刻画了众多悲剧人物,并深刻揭示了悲剧的根源。《伤逝》是鲁迅唯一一篇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它以“涓生手记”的叙事方式,详细展现了涓生、子君间感情变化的必然过程,表达了涓生对子君的忏悔和自责。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把恋爱、自由和妇女解放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提出来,叫人们去做这样深沉的思考:为什么建立在个性解放思想基础上的爱情会酿成悲剧?广大青年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里包含着鲁迅借爱情悲剧来进行探索的美学思想。
      鲁迅根据美学原则,在小说创作中采用了悲剧的形式,以浓重的抒情笔调,让涓生在爱的忏悔中诉说他跟子君的初恋与结合、矛盾与破裂的过程,以及由子君的死而引起的悔恨与悲哀的心理过程,使热衷于“个性解放”的青年,在对死去的爱的追忆和乞求原谅中,悟到在生计问题还无法解决时,爱情不能当做面包,美丽的迷梦终会成为泡影。《伤逝》中呈现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人类的进步要求――追求自由和幸福;而其“毁灭”则是指由于主客观条件,男女主人公的理想遭受挫折与失败,导致了爱情的悲剧。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但于毁灭的形式中肯定了有价值的东西,而且通过它的毁灭,引导人们把爱情自由、人生理想和探索社会解放的途径联系起来,向着“新的生活”跨进第一步,从而造成了崇高的艺术境界――这就是《伤逝》的悲剧美。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悲剧结局,能够转化为人们对美的呼唤。这个悲剧产生的必然性,首先是强大的封建势力,以经济制裁来对青年叛逆者进行打击。涓生的离职失业,意味着断绝了一切经济来源,彻底毁掉了两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这就决定了热衷于个性解放、单纯追求爱情、婚姻自由导致失败的不可避免。其次是来自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因素――就子君来说,她追求自由、解放的脚步只滞留于与涓生的结合,她把建立自己的家庭、努力维持二人间的平常生活作为个性解放的目的地,把自己的功业完全建立在一日三餐中,在侍奉丈夫、饲养油鸡中寻求精神支柱。就涓生来说,他毕竟不是“真的猛士”,他欲在前进中走出一条生路,却又让“唯我”的私心支配着自己的行动。这样的思想、性格决定了在社会压力面前,他不可能迎锋而上,而只能失败,将悲剧变成为现实。
      “悲剧美”,就是悲剧给人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情,即在审美愉悦中产生一种痛苦的情感,并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也就是悲剧的崇高感。欣赏悲剧艺术,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心灵精神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会失声痛哭,会泪流满面,有着强烈的痛感。奇怪的是,人们仍然喜爱悲剧艺术,愿意忍受痛苦。这是因为在感受悲剧的强烈痛苦中,总是有一种使我们兴奋和振奋的强烈刺激,有一种强烈的快感,这是悲剧特有的美。悲剧固然会使人悲痛,但悲剧更能唤醒人们、鼓舞斗志,使人从悲痛中产生力量,使人们从先进人物的苦难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认识到生活道路上充满了荆棘。
      《伤逝》的悲剧美,就在于显示人物的灵魂,表现了悲剧的惨烈,加强了悲剧的效果,使人在震惊中感到美的潜力。为了便于心理剖析,《伤逝》采用了“手记”的形式,第一人称记录者就是涓生,这就让涓生直接地在读者面前打开自己心灵深处的大门,接受人们对他灵魂的审问。作品通过主人公“真实与空虚”、“说”与“不说”的矛盾与彷徨,展现知识分子在追求新生活的道路上的艰辛苦痛与“梦醒了无处可走”的悲剧性结局,使小说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凄怆美、悲凉美,这显然是一种加深悲剧气氛的艺术手段。
      《伤逝》的悲剧艺术富于预示的理想色彩,让我们看到寂静死去的不仅仅是爱情。小说通过讲述毁灭和苦难,让生活中的青年从涓生身上领悟到,年轻的知识分子不能再迷恋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了,不能再走个人奋斗的道路了,要把自身的解放与整个社会的解放结合起来,沿着更高的斗争目标和理想振翅飞翔。这就使悲剧的深度,伴随着思想意义的升华豁显出来。
      
      参考文献:
      [1]曹利华.美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9.
      [2]鲁迅.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
      [3]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2.
      [4]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推荐访问:仅是 寂静 死去 爱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