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教育均衡发展手抄报_用技术支持教育的均衡发展

    时间:2019-01-14 03:29: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对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的概况和专家报告进行了介绍,论述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数字化教学资源、远程教育、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五个论坛专题,最后对论坛录用论文进行了总评。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005―04
      
      一 论坛概况
      
      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 简称ETDF,200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发起,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继2005年首届论坛在上海召开、2006年第二届论坛在广州召开,2007年第三届在北京举办之后,2008年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历时两天的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于金秋10月在位于黄河之滨的西北师范大学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首届ETDF开幕之时,西北师范大学德高望重的前辈、我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南国农先生就指出: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中的一项创举,她为本专业博士生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和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为本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高级通道。这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必将载入我国的教育技术史册。
      经过三届的探索,第三届ETDF成立了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论坛指导委员会,又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使得ETDF走出了民间组织模式,正式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属的官方学术组织。“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学术思想的充分交流,能成就青年学人的真知灼见。历数过去的三届论坛,博士生踊跃投稿,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许多博士生以其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视角、犀利的言辞、透彻的分析而崭露头角。
      本届论坛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单位协办。论坛的主题是“技术支持教育均衡发展”,论坛以“促进交流、加强协作、启迪思维、共享智慧”为宗旨,以来自多个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士生为主体开展学术交流,论坛活动及其具体形式包括:专家特邀报告、博士生学术交流及专家点评、博士生学术研究经验交流、博士生联谊活动等。论坛工作得到本届论坛指导委员会指导,成立了程序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组织和开展会务工作。
      本届论坛荣幸地邀请到了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张际平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徐福荫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许骏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张剑平教授、《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王学优总编等专家学者,他们分别为论坛做主题报告和点评博士生论文。此外,论坛嘉宾华南师范大学李运林教授、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张玲教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汪基德教授、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孟祥增教授也特地赶来祝贺论坛的召开。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来自宁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和甘肃省兄弟院校的领导、专家及研究生代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的全体党政领导及硕士研究生近200人参加了此次论坛的交流学习,此次论坛的开幕式及学术报告会由E-learning大讲堂进行网上直播,全国数百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师生远程参与了论坛的讨论和交流。
      
      二 专家视点
      
      本届论坛的专家报告主要围绕技术支持教育均衡发展而展开。南国农先生在开幕式上作了《参与历史研究,共创美好明天》的主题报告。南先生的报告围绕正在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而展开,报告从日本教育技术学者对中国古文化研究的关注谈起,提出了值得教育技术学人深思的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我们许多人对自己祖国的文化传统、学术经典态度如此淡漠,很少关注、很少研究、很少知道,还不如许多外国人”?二是,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遵循‘和而不同’的思想,秉取‘求同存异’的办法,重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三是,现在的《中国电化教育简史》(吴在扬)虽然内容丰富详实,但主要是史料性质的,而且对90年代以来的重大变化无法反映,所以,“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充分指出了电化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性。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主题报告的题目为《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度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何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农村教育的主阵地,但是忽视对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却是历来农村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报告通过大量的对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试验研究和详实的数据分析,提出了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可以达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较大幅度提升、从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依据、理论和方法。
      黄荣怀教授主讲《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兼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转型》,报告结合美国、新加坡等国教育信息化的经验,谈我国信息化建设正由建设基础设施、开发信息资源、培训信息技术来改变教育教学模式的粗放型信息化建设,转型为共享信息资源、发展信息服务、提升信息素养来优化教育教学模式的精细化信息化建设。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评估,黄教授认为评估不是简单的成绩评价,应该加强对过程的管理,需要变革过程;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也应该多维度去分析,不能简单地考虑输入产出的问题。报告还谈了加强中观层次的研究和评价、大力发展先进学习技术及学科发展等问题。
      张际平教授在题为《虚拟现实技术及其教育应用》的报告中,首先从信息技术与教育这两个当今社会核心领域的概念分析入手,指出IT只有通过应用才能体现价值,只有通过研究与应用才能提升价值,从而得出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型的学科”的学科定位,在此基础上,张教授进一步分析了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VR关键技术及其主要设备,最后结合实例介绍了VR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李艺教授主讲《知行并举的实践创新体系课程建设》,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职业定位、能力体系与知识领域的映射关系出发,提出了将能力体系的构建置于课程开发的优先地位,以完整的能力体系取代严密的知识体系的知能课程开发的理念,指出了知能课程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课程内、跨课程、跨学年的项目实践形式、实践与创新成为必然、教学管理上要求具有横―纵连续性、评价标准向能力测量和质性评价倾斜等应用特征。最后李教授在报告中给出了知能课程的开发方法,体现了“知行并举”的创新理念。
      徐福荫教授报告的题目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究》,徐教授结合全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开设情况,指出作为国家教学质量标准一种表现形式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在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的研制意义及研制指导原则和定位。报告在国内外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得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规格、工作性质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能力体系、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体系的构建,徐教授在报告中还总结了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及后阶段的工作安排。
      许骏教授主讲《从iTutor/LAGrid谈如何做研究――兼论教育与技术》,介绍了近年来对iTutor、LAGrid两个系统的研究工作。指出了面向问题解决的智能导师系统iTutor及服务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评价系统LAGrid的研究开发初衷,从iTutor及LAGrid的开发过程、使用、评价等角度,对这两个系统地开发与教育应用及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张剑平教授作了《知识管理系统支持下的创新能力培养》的特邀报告,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技术的概念及其分类,并从基于网络的虚拟工作―决策环境、创新性问题解决技术的提供、对群体决策的支持、对不同的思考方式的支持等方面提出了KMS(知识管理系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持。张教授在报告最后展望了Web3.0下的知识管理与创新,谈了对基于Web 3.0和决策支持技术思想的新型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关注。
      王学优总编从专业期刊的角度做了《从学术期刊现状谈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报告。报告从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现状、我国学术期刊与国际上的差距出发,指出作为新学科的教育技术学,其学科建设之本是科学研究,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要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王总编从专业学术期刊的角度,通过探索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提高刊物质量、读者服务水平、策划专著、教材、推荐出版等方面提出办好学术刊物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
      本次论坛上专家、博导所做的报告是历届博士生论坛中最多的一次,这些报告都是专家们近一段时间研究的最新成果,或另辟蹊径、或启人深思,或尖锐犀利、或启迪智慧,真正体现了此次论坛“促进交流、加强协作、启迪思维、共享智慧”的宗旨。
      
      三 博士生论文综述
      
      本届论坛博士生提交的论文分布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数字化教学资源、远程教育、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五个专题之中。
      1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教育技术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界关注的热点,参与分论坛研讨的博士生们围绕“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这一主题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东北师范大学的马萌认为真实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关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评价范式。它与传统的评价相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十分贴近。然而真实性评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难以发挥其优势。马萌列举了五种真实性评价不能有效开展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变这种现状的建议。南京师范大学的张浩介绍了微型学习的理念,从媒介环境生态、社会文化情境和认知理论基础等三个角度入手,分析其成因及发展背景;然后针对微型学习资源,从资源的存在与供给、标注与分类、提取与定制、聚合与混搭四个方面阐述微型学习资源的现状及建设开发等问题。西南大学徐红梅关注的是“视觉”研究的再次兴起,从两种不同认识方法的分界及符号学的角度解读视觉,就“视觉思维”、“视觉文化”做了一定的分析,还提出教育技术学科中相关视觉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多元文化资源的建设、视觉素养的培养及视觉设计与开发。西北师范大学黄立新在对协同教育进行研究时,总结了近十年来人们对协同教育的概念、理论基础、协同教育的方法和协同教育的支持技术等方面所给予的关注,提出了不断地发现技术以支持协同教育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王运武从分析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现状入手,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系,归纳了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策略,并对其实效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应该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南京师范大学申灵灵对媒介素养与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进行了深入地解析,比较了二者的同异及相互关系,探讨通过媒介素养的培养来完善教育技术人才的专业能力的方法。
      2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近来的研究更趋于精细化和具体化。西北师范大学王陆为了更好的反思网络课程的教与学,改进网络教育的教学方法,采取自我反思的视角,以自己担任主讲教师的网络课程数据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提出假设、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等研究步骤,得到以下研究结论:任课教师是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且为最核心的意见领袖;在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由教师和部分学生形成了社会网络中的意见领袖群体;这些学习者实际上起到了助学者的作用;意见领袖群体是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一个具有直接的、强联系、紧密的和互惠的基础团体;意见领袖群体是构成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信息通路的重要人物,他们对网络属性特征值有很大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钱冬明等通过对干部在线学习的背景、现状的阐述,分析研究了干部在线学习的特点,并以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www.shgb.省略)为例,探讨了干部在线学习系统平台整体架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提出了干部在线学习平台今后的一些发展方向。西南大学张家华以学习条件理论和教学系统要素理论为依据,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网络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分类模型,简称网络学习四因素理论模型。该模型将网络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四大类型:学习者―学习因素、教学者―教学因素、课程―设计因素、环境―交互因素,并对各类因素及其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还指出了该模型的特点和意义。华南师范大学付道明在对CSCL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支持下的泛在协作学习(Ubiquitous CSCL)的概念模型、关键交互技术、交互类型以及基于智能空间的协作模型进行了探讨。北京师范大学魏顺平从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需求出发,提出构建一个具备教学设计方案编写全过程支持功能以及教学功能的教学设计电子绩效支持系统(ID-EPSS)。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ID-EPSS的体系结构,给出了实现ID-EPSS所需的若干关键技术。南京工业大学武晓光针对DSP课程教学的现状和特点,强调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DSP技术,并通过阐述实验平台的构建,提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方法。
      3 数字化教学资源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究是历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关注的焦点,也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经久不衰的主题,此次论坛共收录此类论文14篇,是收录论文总数的31.8%。北京师范大学程罡等针对当前学习资源建设过多关注于面向正式学习方式的、固化的、专家型的课程和解决方案的问题,提出了面向非正式学习方式、适应泛在学习环境的“学习元”的新理念。在阐释“学习元”概念、特征、结构的基础上,对基于“学习元”理念的服务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做出了设计。华东师范大学胡海明基于个人知识管理,并结合案例提出了基于个人知识管理技能概念框架及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框架。华南师范大学况姗芸研究了“活动链”式网络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然后阐述了该网络资源的特点及开发流程,并具体介绍了一个相关案例的开发和使用效果。华中师范大学李书明介绍了元数据互操作常用的元数据转换、元数据开放搜寻等方法,研究了元数据注册和自动抽取,提出了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北京师范大学刘军在分析现有资源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移动学习特点以及英语学习规律的以语言交际运用为核心的设计框架,以期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多维互动以及情境认知,并且探讨了设计成果经实践应用后的效果。华东师范大学吴涛分析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内涵,展望了CSCL的未来发展,认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必将发展成为“计算机增强的协作学习(CECL)”。华中师范大学司治国介绍了自行设计与开发的小学生应用题解题助学工具,尝试解决学生和教师在解应用题学与教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该助学工具的使用诊断造成学生解题困难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华中师范大学严莉在本校信息类课程中进行了基于LAMS(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学习应用研究,结合问卷调查、师生交流等方式,分析得出了在高校数字化学习中应用LAMS的优点及不足,对高等教育中数字化学习的推广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西北师范大学杨卉介绍了远程学习系统中面向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工具集的方案设计,以及面向教师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中关键工具――开放式个性化导学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西南大学陈仕品在增强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适应性超媒体应用模型(EAHAM)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细化,提出一种新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分析了它的组成部件、适应过程及其特点。新的体系结构能够根据学习者在知识基础、认知风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应性学习支持,并且使系统更具有可实施性。北京师范大学袁华莉以心理词典理论、二语词汇习得理论为指导,构建了英语词汇主题语义网络和英语词汇情景化学习过程模型,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开发了英语词汇情景化认知工具,取得了较好的试用效果。南京师范大学魏婷从教育游戏设计的发展阶段、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结构设计以及设计开发模式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教育游戏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进行评述,对教育游戏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形态进行了概括,揭示了教育游戏设计研究的新趋向。近年来,随着网络数字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数字资源的安全问题也渐渐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而数字权利描述正是解决其相关问题的主要手段。华中师范大学韩立龙对目前已有数字权利描述技术的研究做了综述,为未来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寻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夏洪文在分析情感Agent的基本特征和情感模型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情感Agent模型的基本框架,并从导游、玩家第三只手、语言训练者和综合代理等角度分析了情感Agent的应用。
      4 远程教育
      对远程教育特别是基于远程教育资源的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研究,是本次论坛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共收录博士生论文12篇,占收录论文总数的27.3%。哈尔滨师范大学李银玲对在线讨论的作用和特点以及结构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组成在线讨论的两个要素作为切入点,具体设计和主持在线讨论,并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方法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张超基于复杂网络模型,分析了在线学习者异步交互的拓扑结构。通过对节点度分布和群集现象的研究发现:在弱学习干预条件下,交互网络具有无尺度结构,呈现小世界特征;在强学习干预条件下,交互网络度分布背离幂律,趋于平均化。华南师范大学金一强应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对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服务的行为主体和内容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出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服务模型,为下一步构建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模型服务。西北师范大学查代春在介绍远程开放教育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基础上,谈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在学习型社会构建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变革策略。北京师范大学曾海军等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介绍了发展高校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践需求,并从学习支持服务的思想溯源、现代服务业的视角、数字化学习港的创意,谈了发展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华南师范大学沈映珊设计了一个描述角色的框架,提出一个在协作学习系统中进行交互的动态性质的分类角色。并以此框架来设计工具,用于分析、支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需求的角色在某一特定时刻的互动情况,并整合对互动的评价及规则。西北师范大学邱婧玲立足于国家在甘肃省农村中小学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针对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构建了“以校为主的教学”、“以县为主的管理”和“以远程为主的学习”三大核心模块为主的教学应用质量保证体系方案,旨在挖掘系统工程的潜力,延长系统工程的使用寿命,为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具体运行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以期全面提升其教学应用水平和绩效。西北师范大学汪颖认为目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师培训的状况,是国家“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远”教师培训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平衡性、复杂性等生态学基本特性。“农远”工程的教师培训必须在保证基本培训的前提下,在实际教学中保持其可持续的发展,从而使“农远”项目学校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自循环系统。华中师范大学上超望基于XACML(Extensible Access Control Markup Language),提出了一种web服务统一访问控制模型,模型通过标准的访问控制策略表达和部署的解决方案,实现访问控制策略统一和无冲突的目的,减少了各个服务应用访问控制子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成本。西南大学刘祥介绍了网络教育资源因素模型后分析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信息孤岛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网络教育资源信息孤岛的策略。西北师范大学李玉斌在分析隐性知识内涵的基础上,以隐性知识建构的技术论和转化论为基础,在操作层面上具体地讨论了基于隐性知识建构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问题。陕西师范大学乜勇根据近年从事陕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省级培训项目的实践经验,对陕西省模式三项目的省级培训推进策略进行了阐述,就陕西省模式三培训的对象、模式、内容、实施策略和评价与管理方式进行了系统介绍,对目前“农远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反思。
      5 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来促进学习也是历届博士论坛研究的重要内容。华东师范大学江卫华认为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图形计算器面临着时空分延(Time-space Distanciation)的国际化趋势;然而,在中国教育现实中,它却遭遇着本土化的困惑。由此,她在探讨本土化诸多因素的前提下,介绍了教育应用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对图形计算器的应用前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展望。北京师范大学王丽娜对认知工具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可能性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选择PSM-K这一认知工具,提出了其在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规律教学以及综合问题解决教学三类典型课型中的应用策略。华中师范大学蒋玲从研究文献数量、研究趋势、研究者的专业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分析了数据挖掘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邱静怡在分析了泛在学习环境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普适终端的特点和功能及其在在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应用。东北师范大学王伟在体验研究的基础上,将受访者体验的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大学生对移动学习需求程度、认可态度、学习方式、功能需求等结论。对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移动学习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 总评
      
      本届论坛中博士生们论文的汇报和交流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及相关专业博士生研究工作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关注的焦点。对录用的44篇博士生所著论文的篇名进行词频分析,“学习”、“教育”、“设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其次是“网络”、“资源”、“远程教育”、“教师”。可见博士生们对学习和教育研究的关注,说明通过技术促进学与教、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软件的开发设计、学习资源的建设、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等问题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生研究的热点问题。此次论坛提交的论文展示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料,交流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广大博士生和参会者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建议。

    推荐访问:均衡 技术支持 发展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