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文人学士为何爱“美人” 中国的文人学士更加奇怪

    时间:2019-01-08 03:25:3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美人”意象多次出现,为什么文人学士对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首先是“美人”与文人学士的追求具有相似性,这样更容易被别人理解。其次是他们受本身的政治使命及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借美人抒发自己对贤君明臣的渴慕,抒发君臣遇合之间的一种感慨。再次,这与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的影响有关。最后,这体现了诗人们怀才不遇,理想追求的失落。
      关键词: 古典诗歌 “美人”意象 相似性 政治抱负 怀才不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古代的文人学士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篇章,它的魅力至今吸引着我们。在高中阶段,诗歌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品味、推敲和反复玩赏的。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意象是必不可少的构成。柳、杜鹃、月等意象被诗人广泛应用,形成了固定的意象,是教师讲解的重点,也易为学生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美人”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多次出现,不禁思考:文人学士为何独爱“美人”?
      “香草美人”的意象来源于屈原。屈原在《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课本把美人解释为:“美人,指楚怀王。”在其中寄予了屈原的人生理想,政治理想。无独有偶,千年以后苏轼在畅游赤壁之后写下脍炙人口的《赤壁赋》时也轻轻吟诵:“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下注释解释美人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就连高唱“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低吟:“几时秋水美人来,长恐扁舟乘兴懒。”(《玉楼春・用韵答吴子似县尉》)这些“美人”到底有什么魅力?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一、“美人”与文人学士的追求具有相似性
      美人本身表现出的美是让人向往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美的事物人人皆爱,更何况是在封建社会处于弱势地位、极具阴柔美的女性。这样的美人是所有男性的向往,我们来看曹植在《洛神赋》中的描写:“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柔情绰态,媚于语言。”超凡脱俗的洛神正是曹植心之所向。在这里我们不仅仅可以把她看成是一个真实的美人,更重要的是“洛神”正是曹植所追求的一种美,一种政治的人生的理想,这种蕴含着神女气质的美女佳人形象,兼具了世俗女性的真实性和作为意象符号的虚拟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借代的手法将美人转化为一种意象,她们寄托了诗人们的理想。这种理想更多方面可以意会为政治上的,那么在封建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可能就只能寄托于明君的赏睐。以美人喻君主,把臣子和君主的关系比喻成自己对美人的追求与眷恋也是顺理成章的。在《楚辞》的许多篇章中,屈原不断地向楚怀王表白自己的忠忱,倾吐着对楚怀王的眷恋与期盼,不正像一个沉入爱河的男子在向心爱的女子倾诉衷肠吗?正是二者的相似性,让“美人”这一意象由“儿女情长”上升到君臣之事,含蓄蕴藉、意味深远。
      二、本身的政治使命,以及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从他的《离骚》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长辈和他本人都对自己有着很高的政治期许。“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父亲仔细揣摩生辰给他起的名字,“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非常吉祥的出生时辰,后来又重视自身修养。占了天时又有自身的努力,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为了楚国,为了楚国的荣誉,为了宗族的利益。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表面上是“恐美人之迟暮”,其实是担心楚王不能勇于进取而误了楚国的前途。“恐”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为祖国的前途而焦虑,为祖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怀王,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他的忧国忧民,他的忠君爱国,都从对“美人”的追求中体现出来。
      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立人格,屈原的“正道直行”,屈原的为国家“竭忠尽智”,屈原的志洁行廉,以及屈原悲剧性的命运都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所效仿。
      后来,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儒家传统的责任意识“忠君、爱国”成为其标榜的观念。“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出来匡扶天下。这是他们想通过功业造福百姓的一种热望。正是在这种儒学思想的长期浸染下,那些极具才华的人都希望出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承担应有的责任。在封建社会一个人能否得到重用,完全要看这一时期的君主。无论是“推举制”还是“科举制”,只有得到了九五之尊的赏识,这个人才可以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圣意难测,众多的文人学士在政治斗争失利时恐怕也不敢直白表明自己对“圣上”的不满,只能将自己的哀怨、愁闷寄予到“美人”上来,以此借代君主,借美人抒发自己对贤君明臣的渴慕,抒发君臣遇合之间的一种感慨,也可以说是这些人在政治失意时的一种有口难言的无力的抗争。
      三、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的影响
      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历史长河中能够留下光辉灿烂一页的,大多有极高的文学才华,有较高的自我期许及浓厚的文人气质,也有极大的建功立业的热情,希望能在当时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女子的精心打扮是为了欣赏他的男子,士人的才干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人的赏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负,于是借“美人”为喻来抒写各自情怀。从苏轼的“望美人”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当时文坛的才子苏轼有着很高的人生理想,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但在那个时代,他的明智、守正却让他始终生活在“守旧派”与“维新派”的夹缝中。屈原“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他终于能够尽情体会。而本身的那种文人气节又不容许他低头,“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成为他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的梦想。李白也在乐府诗《长相思》中反复吟诵:“美人如花隔云端。”他所思的美人远在长安,天高地远,关山阻遏,梦魂难越,见面为难。寄托了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后,对唐玄宗的怀念。离开长安后李白的人生理想也越来越渺茫,难以实现。“美人”正是饱含着自己对贤明君主的期盼,以及报国机遇的渴慕,也是以对美人的思念折射自己理想追求的失落和怅惘。
      这些“美人”意象正是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托寓,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有着很大的关系。
      四、怀才不遇,诗人们理想追求的失落
      无论是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是本身的理想追求和向往,文人学士之所以如此中意“美人”这一意象,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怀才不遇,是源于他们知音难觅的孤独,也是源于他们理想追求的失落。
      他们在这种无奈中或者借美人迟暮来叹息时光流逝,人生苦短,才能得不到展示、志向得不到实现的苦闷,或者表现自己对现状的不满和无法解脱的苦闷。空有满腹才华却没有施展的机会成了诗人心中永恒的情结,诗中那拥有绝世才貌的“美人”就成了自己的代言人。
      张衡在《四愁诗》中诉说着自己对“美人”的愁思,纵有美人的倾心期待,但是关山难越、阻隔重重,只能让他徒增怅惘和叹息。这里的“美人”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张衡以美人难寻诉说着自己人生理想追求其中不乏淡淡的失落。
      前面我们提到的屈原、李白、苏轼、辛弃疾,以及众多的诗人,无不是在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发出了对“美人”的感慨来寄寓自己的兴衰之感。
      由此可知,“美人”的意象是古代文人学士在自身特殊的境遇之中,采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将自己对美人的渴慕或将自己喻为美人曲折的表现自己的情态,其中有对时光匆匆的焦虑,也有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更有对希望明君赏识的渴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离骚(节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第2版.
      [2]中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赤壁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第2版.

    推荐访问:文人学士 美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