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汉语造词中析取现象透析|二八规则透析重庆现象

    时间:2018-12-26 03:32:4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在现当代社会,汉语中涌现出来大量的析取成分,并呈上升趋势。析取成分具有极强的能产性。析取成分产生于人类的类比心理,也受到猎奇心理的影响。现代汉语词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汉语中吸取成分在构建新词时也起到了词缀的作用。而且,汉语的析取成分受到了外来语尤其是英语的影响,有一些属于音译词和直接翻译词。
      关键词: 汉语析取词 词缀化 类比 猎奇
      
      1.引言
      现代社会中,科技日益进步,人们不断接触新生事物,新的观念层出不穷,在各种语言中,用以描述这些新生事物和新观念、新现象的词语也就不断产生。以往人们在讨论英语构建新词的方法时,往往从以下几方面探讨:(1)词缀法(2)转类法(3)合词法(4)拼缀法(5)逆成法(6)缩略法(陆国强,1999:12-60)。而讨论汉语构词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如苏新春仅从汉语单音词和复合词的词形与词义进行讨论(苏新春,1992:178-192)。但是葛本义先生从造词角度进行分类:(1)音义任意结合法(2)摹声法(3)音变法(4)说明法(5)比拟法(6)引申法(7)双音法(8)减缩法(葛本义,2006:39-48)。本文拟借用葛本义先生的概念,分析汉语造词法中较少讨论但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日益上升趋势的一种方法――析取法(secretion)。
      2.析取现象及定义
      2.1析取现象
      在英语和汉语中,均存在析取现象,产生了大量的析取词。譬如说,人们从“marathon”(马拉松赛跑)中析取出“-athon”,表示“持续时间过久的事件或活动”。其实,“-athon”这一成分原先在“marathon”这一词形中不是一个词缀,因为“marathon”源于希腊一个地名“Marathon”,是一个单词素词,而不是一个多词素词。析取的结果就是将“-athon”当作一个词缀,由此派生出许多带有“-athon”的新词,如sellathon(销售马拉松),talkathon(马拉松式辩论),balloonathon(长途气球赛),bikeathon(远距离自行车赛),preachathon(长时间的布道),bombathon(长时间的轰炸),drinkathon(马拉松式喝酒),danceathon(马拉松式跳舞),walkathon(步行马拉松)等。(王文斌,2005)汉语中,也有很多析取的现象。如“霸王”中的“霸”,原表示“强横无理的欺压人民的人”,近年来,逐渐出现了“面霸”、“麦霸”、“词霸”、“浴霸”、“波霸”等词汇,“霸”作为一个新的析取成分有了新的含义,表示“同类中最优秀的人或事物”。同样,还有从“高手”、“水手”中析取出的“手”,产生了诸如“枪手”、“生手”、“快手”、“操盘手”等词语。从“盲人”中析取出来的“盲”,产生了“法盲”、“文盲”、“科盲”、“音盲”、“电脑盲”等词语,表示“在某一方面欠缺知识或能力的人”。
      国内关于语言的析取现象鲜有讨论,只有王文斌在他的专著中就英语析取现象进行了详尽的讨论(王文斌,2005:283-297)。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只聚焦讨论汉语造词中的析取现象。
      2.2汉语析取的定义
      所谓析取,就是指从某一词形中析出原先不是词缀的成分,并在构建新词时将这一成分当作词缀加以使用。(王文斌,2005)由于王文斌是针对英语进行研究,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这个定义是否适用于汉语。
      王认为,词形中析取出来的成分可以作为词缀使用。然而在汉语中,较多的是复合词的构词法,而少有用词缀的现象。汉语的主要造词方式是词根复合,其次是派生。(董秀芳,2002:3-4)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汉语没有词缀。在汉语中,传统存在的词缀有:“儿,子,头,家,者,老,乎,然,化,第,然”等。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语言系统逐渐开放,同时又受到外来语的影响,词缀系统的包容性越来越强了。在现代汉语研究中,“类词缀”和“准词缀”的叫法也屡见不鲜。我们可以认为,汉语逐渐出现了词缀化倾向。这是因为:第一,传统的汉语词缀延续使用,并产生较强的能产性。如“老板”、“老师”、“老鼠”、“老人”中的“老”,在现代,继续产生了诸如“老外”、“老乡”、“老美”、“老国”、“老民”等多种多样的说法。第二,汉语中的实义语素被当作词缀使用。汉语中,人们从“奴隶”一词中析出“奴”,表示“被控制,无法脱身”的意思。在古汉语中,“奴”是一个词,但由于汉语双音化,“奴隶”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不可分割的词,所以“奴”字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析取出来的。由此演变出许多新词,如“车奴”(指那些明明养车很吃力还要买,弄得自己不敢吃好不敢喝好的人)、“房奴”(指为还住房贷款影响日常生活的人)、“证奴”(考到很多证书才心里有底的人)、“墓奴”(形容因近年墓地价格昂贵,为了让死者有安息之地,家人经济负担沉重的这一特殊群体)、“节奴”(指因春节等重大节日消费、交际而饱受压力的人)、“垄奴”(垄断行业别无选择只能被迫接受消费条款的消费者)等。第三,受到外来语的影响。最典型的是“吧”和“秀”这两个析取成分,分别来自英语“bar”(休闲场所)和“show”(展示,表演)这两个单词。析取的外来语成分构成新词,分别如:“酒吧”、“水吧”、“氧吧”、“话吧”、“陶吧”、“画吧”、“网吧”和“时装秀”、“内衣秀”、“走秀”、“做秀”等。
      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词缀化的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析取词这种新词中,词缀化表现得更加突出。王文斌针对英语析取词给出的定义,把析取出来的成分看作起着词缀作用的部分。这一定义,因为现代汉语词缀化的发展也适应了现代汉语的析取现象。综合英汉两种语言,所谓析取,就是指从某一词形中析出原先不是词缀的成分,并在构建新词时将这一成分当作词缀加以使用。
      3.现当代的析取成分及构词功能
      在现当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极大解放,为大量析取新词的涌现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在小说杂志,尤其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字中,析取词俯视皆是。析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如从“的士”析取出“的”,由此构建出“打的”、“叫的”、“拦的”、“驾的”、“一部的”、“货的”、“摩的”、“电的”、“的哥”和“的姐”等(王文斌,2005:283-284)。我们在此再列举出一些汉语的析取词,目的在于说明析取词成分出现频繁及应用的广泛。
      在上个世纪都会城市和大城市,出现这样一群人,他们大都从居住地来往办公地区上下班,他们通常都有一定的学历,有稳定的收入。人们用“上班族”来定义他们,指的是受雇于企业的受薪阶级人士,也泛指出社会工作并尚未退休的在职工作者。随着这一词语进入人们的词汇中,“族”被析取出来,衍生出一系列的词语:“啃老族”,指主动放弃就业机会,在家靠父母养活的,且花费很高的一般在23-30岁的年轻人;“月光族”,指将每月工资奖金都花光,不愿意节约的年轻人;“奔奔族”,指出生1975―1985年的人,东奔西走玩命工作,承受中国社会最大压力的人;“捧车族”,指卖得起车养不起车的人;“合吃族”,通过网络联系,相约一起品尝美食的一群以年轻人为主的消费群体。另外还有,“赖校族”、“装嫩族”、“养漂族”、“慢活族”和“网络晒衣族”等。可以看出,“族”在这些词中,已经丧失了“民族”的意思,转而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群人”。
      汉语从英语中借了hacker这个词,音译为“黑客”,原来指热心于计算机技术、水平高超的电脑专家,但到了今天,“黑客”一词已被用于泛指那些专门利用电脑搞破坏或恶作剧的家伙。析取出来“客”做为词根构造了一些词。这时“客”具有“有某方面专业知识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的意思。如:“拼客”,指几个人甚至上百上千人集中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或活动,目的在于分摊花费;“红客”,相对于“黑客”产生,特指具有热爱祖国、坚持正义、开拓进取的精神并热爱计算机技术的人,在2001年5月,中美黑客大战中,中国一方就是名噪一时的红客;“威客”,“威”取自英语Witkey,在网络时代,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智慧和创意)在互联网上帮助别人,而获得报酬的人就是威客。随着“客”的语义发展,又加上汉语从英语中又借来了blogger“博客”一词,“客”发生了转义,指“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平台”。如“博客”,就是网络上供网民记流水账的平台,以及网民记录的流水账;“播客”,指网络上提供的播放视频的地方,以及网民自己制作的视频;“晒客”,供网民将自己淘宝收获、心爱之物在网络上展示出来的平台。值得提到的是,“博客”又进一步地析取出了“博”这个字根,如:“博主”,既写博客的人;“博文”,博主所写的文章;“博斗”,网民之间利用博客“吵架”和互相攻击。
      “替身”是电影和电视行业中特殊的一种职业。随着电影电视事业发展,各种各样的替身开始出现。为了给这些替身详细地分类,“替”被析取出来,转类为名词,意指“代替演员做某种特殊镜头的人”。比如,“笔替”,替演员写字的人,一般指毛笔字;“文替”,为加快拍戏进度,经常A、B两个组同时拍,此时替主演拍全景戏或有背影的戏的人;“武替”,代替完成一些普通演员不能完成的高难度的武打动作的人;“饭替”,替演员完成重复拍摄的吃饭动作的人。此外还有“裸替”、“光替”等,意思都不言而喻。
      4.汉语析取词的基本特征
      首先,汉语析取词字根可以出现在词首和词尾。Baucer在谈到析取词时用了“组合式”(combining form)。他认为,这些形式可以分为词首组合式(initial combining form)和词尾组合式(final combining form)。就是说,这些词既可以出现于词首,也可以出现在词尾。(王文斌,2005:284)从以上所举的例子也可以看出,汉语中析出的词缀可以出现在词首,也出现在词尾,并无定律可循。“博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客”是在“博客”一词出现前已经出现的词根,出现在词尾。然后,又从“博客”一词中析出“博”这一字,用在词首,产生了“博文”、“博主”、“博斗”等词语。这一现象的动因是因为析取具有延续性。这一点将留待以后另外成文讨论。
      其次,汉语析取词明显受到外来语尤其是英语的影响。一些词缀是从英语单词的汉语译文或者音译中析取出来的。对于第一种情况,有一个经典的例子。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加竞选时爆出了“水门事件”(Watergate),英语国家人开始用“gate”来形容各类丑闻,尤其是政治丑闻。汉语直接采用了英语“gate”的汉语译文“门”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如“解说门”,指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时中央电视台解说员黄鹤翔在解说意大利队对阵澳大利亚队时的一段解说词,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另外还有轰动一时的“辞职门”事件,华为公司要求工龄满十年的职工自动辞职,然后零起点竞争上岗,造成社会及舆论界的讨论。“华南虎门”,陕西农民周正龙自称涉险拍到华南虎照片,结果被专家鉴定为造假。只要稍稍关注一下,就可以发现,在中国,各种各样的“门”层出不穷,如“婚礼门”、“戒指门”、“脏话门”、“铜须门”,等等。但因为这些词尚未形成普遍的影响,所以这里概不详述。但是,却可以窥见,在从英语译文中借用了“门”这一析取词缀后,其发展趋势如雨后春笋。另一个例子就是从英语析取词“whitecollar”中借用“collar”,出现了“金领”、“蓝领”、“灰领”、“粉领”等词语。第二种情况,实际上已经在第三部分所举的例子上体现出来了。“黑客”的“客”源自于英语hacker的音译,而“博客”的“博”源自英语中blogger的音译。“粉丝”一词实际也是从英语fans的音译得来。而后,“粉”被作为词根,产生了诸如“凉粉”(超女张靓影的歌迷)、“职粉”(职业粉丝)等词。探求受外来语影响的原因,与人们的心理现实有关系。这一点将在后面详细解释。
      再次,析取词缀一旦被析取出来,就具有极强的能产性。这不仅限于英语,在汉语中也是如此。在此存在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人类通过类比,将词的某一部分臆断为词素加以析取。第二个过程是词的某一部分一旦被当作词素加以吸取,就会被当作词缀加以应用,并构建新词。(王文斌,2005)汉语析取的成分总体上来说有两种显著的形式。最常见的是将一个原本不能独立成词的部分析取出来变成词缀。如“基金”一词中,“基”单独并不具有和“基金”相同或相关联的意思,可被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成分。但是一旦被当作独立成分析取出来后,就被当作词缀,组成了比如“基民”、“养基”等词语。同样,“股票”中“股”被析取成为词缀后,产生“股民”、“股市”、“炒股”一系列词语。另一种情况比较少见,汉语的双音词词语一般都具有其固定的意义,但是有时也可以被当作被析取的成分使用,其字面意思一般不会改变,但是感情色彩有轻微的变化。比如“经济”一词,原指国民经济的总称,也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现代汉语词典:747)。在新世纪出现了“墓产经济”、“泡沫经济”、“润滑经济”、“她经济”等概念。“经济”一词意思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却被赋予了感情色彩或者蕴含义。人们在看到这些词时,会产生一些联想,会不由自主地去判断这些词是否具有中性含义。比如“墓产经济”实际上是对行业垄断和行业暴利的一种讽刺,指殡仪馆垄断暴利、殡葬用品暴利等,以及相关的公墓业暴利、迷信业暴利等产业经济链;“泡沫经济”表达了人们对于社会虚假繁荣的一种无奈;“润滑经济”是对以知识换回报的褒奖;而“她经济”则反映了社会女性地位的上升。
      值得提出的是,被析取的成分在用于新词的构建时,语义一般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解说门”的“门”丧失了传统“门”所具有的“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现代汉语词典,932)的意思。“黑客”的“客”也失去了“客人(跟‘主’相对)”(现代汉语词典:774)的意思。这种意义的转变从一定角度上说是必要的。
      最后,汉语还借用了一种特殊的析取形式,这种形式主要使用于网络和手机短信语言中。从英语动词的进行式中析取出了-ing的词缀,不加翻译或者音译直接运用到汉语动词后,采用“动词+ing”的形式,表示这正在发生的动作或正处于的状态。如“祈祷ing”、“吃饭ing”、“郁闷ing”、“羡慕ing”。由此还引申出了过去式的用法,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内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如“吃饭ed”(已经吃过饭了)。用这种方式构词的多是年轻人,以及在城市工作的白领阶级。他们文化水平较高,理解能力强,容易接受这种“省时省力”的表达方式。
      5.汉语析取的心理现实
      王文斌在分析英语析取词的时候认为,析取产生于人们类比的心理现实。类比(analogy)一词源于希腊词“analogikós”,表示“equality of ratios”(比率的相等)或“proportion”(比例)。表现于人类类比思维的,就是指人类往往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并且已经知道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知另一对象也具有某种属性。若设A、B分别代表两个或两类对象,以a、b、c、d代表不同属性,类比法可表现为:
      A有a、b、c、d,
      B有a、b、c,
      所以,B有属性d。(王文斌,2005)
      类比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各种推理方法中最具能产性的一种。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人类的认知世界,思维都日益活跃。为了给新的事物、现象和新的思维寻求一个准确的定位,人类潜在的认知能力总是趋使他们努力寻找新事物和客观世界上已有事物的共性。由于事物是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总是去认识本质和客观联系。正是这种旧事物和新事物的内在联系使类比成为可能。还有,人类的思维往往是通过已知事物推想未知事物,只要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具有某种相似性,人类往往会将对这种相似性的深刻认识投射到未知事物上。(王文斌,2005)析取词就是寻求已有词的相似度,从相似的词中类比,从而构建出新词。比如“医保”是“医疗保险”的缩略语,由于人们类比的心理,根据这一缩略形式造出了“医诉”、“医闹”等与医疗有关的词语。
      另外,有鉴于汉语析取词存在的明显受到外来语尤其是英语影响的现象,以及相当一部分析取词的使用人群有局限性,我们得出这样的推断:析取词的心理现实可能不只限于类比。人们的猎奇心理,或曰好奇心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认为,使用析取词的人群有以下的限制: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年龄小的人,职业处于前沿、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更容易习得新的析取词。他们学会使用新词,只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出于对新生事物的较强的理解力,他们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使用这些词,在交际中,不由自主地将这些新词秀出来,以显示自己走在时代的前沿。而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对自己感兴趣领域内产生的新的析取词使用较多。对网络感兴趣的人,对“博客”、“晒客”、“黑客”、“红客”等词有更强的认知力,而购买基金或股票的人,对“股民”、“炒股”、“养基”等词语更熟悉。
      6.结语
      析取词的产生产生于人们类比及猎奇的心理现实。汉语析取词有其自己的特点。被析取的成分一旦被提取出,就具有很强的能产性。析取这种造词法在现当代生活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作为一种新词的产生方式,每一个词语的产生都会反映一种社会现实,我们应该给其极大的宽容,接受这些词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葛本义.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5]王文斌.英语构词中析取现象透视[J].外语研究,2005,(2).
      [6]王文斌.英语词法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Z].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06.

    推荐访问:汉语 透析 现象 造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