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教育家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17 20:02: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江苏是出教育家的地方。近现代以来在这片土地上涌现了俞子夷、吴研因、沈百英、斯霞、李吉林、于永正等一大批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和研究的教育家。周益民则是新时期的教育家。以“教育家”称呼他,是期许,更是基于实情的判断。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是2012年10月27日,“亲近母语”在青岛主办的有关儿童文学教育的论坛上,此前我们已有交往。在那次论坛上,我们一同作为嘉宾被邀请,我讲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当代价值,他执教《九色鹿》。在互动环节,徐冬梅女士问:“种子教师如何成为未来的教育家?”我在回答时强调:“未来的教育家可能就坐在台下!”当时益民坐在前排。如果说当时的判断还是凭直觉的话,那么现在重提则是在这几年不断阅读他的著作、与他交往渐深后的认识。
      一
      我想从教育家与教育学家、与教书匠的区别来谈谈我这个认识。教育家与教育学家的区别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知与行。孔子的《论语》和陶行知的论著也许不如其他教育学家的论著全面、系统、深入,不过我们还是称孔子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为“人民教育家”而不是“教育学家”,因为教育学家重知而教育家重行。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所以研究时应脱离书斋玄想而躬行求知,如参与教育法律法规的研制、编写各种教材、进行教改实验、设计课堂教学等,这样可能求到的是真知,对教育的发展也许更有益。二是思想与理论。思想可以只有观点、命题而没有全面、严密的论证过程,而理论则相反。例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等话语、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之类的格言,多不是教育学家的术语,也没有论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这是他们多年实践和思考的结晶,这种简约而温情的表述,更容易被接受,传播的范围会更久远,产生的效果也更大。
      教育家与教书匠的不同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个人与他者。教育家提出的观点与设计的教学,多是“自我”多年深入思考、反复实验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体验色彩。教书匠呈现出“他者”的特征,观点与设计多来自于他人的论著,只是觉得这个观点新颖而借鉴、设计精巧而仿效。二是艺术与技法。之所以教育家的言行呈现出个人风格,是因为他将教育(教学)当成艺术;而教书匠则将其当成技术。艺术的形成与技术的掌握相同之处在于都会反复实践,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在研究并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实践,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而后者因为多重视技巧,又少个人心得,而在实践中呈现出盲目性、随意性的特征。教育家的教育如庖丁解牛,因其“所好者道也(科学规律),进乎技矣(模式、方法)……依乎天理(结构)……因其固然(结构)……”,最后达到“恢恢乎其游刃而有余地矣(艺术风格)”的境界。
      正因为如此,教育学家和教书匠满街皆是,教育家则属凤毛麟角。
      我曾请益民概述自己的教学及学术研究经历、成果,概括一些主要的看法,提炼一些精彩的说法。因为我想教育家除了具备上述与教育学家、教书匠不同的特征之外,还应该有一种从实践中生发出来的核心主张或理念(当然同时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然后一以贯之,在实践中逐步拓展、细化、深化。我知道早在2002年时他就提過“诗化语文”的命题。但是,益民认为“教育家”的头衔会让他不安,也会让有些官方钦定的“教育家”觉得不妥,因为官方已启动过多批教育家培养工程。不过,我觉得这不是问题,因为教育家从来就不是政府培养和评审出来的。他也不愿提“诗化语文”这个名称。他说:“‘诗化语文’的提法缘于2002年。学校嘱我申报南通市‘十五’规划增补课题,于是整理了自己对语文的一点想法,受‘诗化哲学’启发,提出的这一命题。那时小语界尚无人提‘某某语文’,现已成时尚,故我不再提。请您也勿在文中提此说法。”“我现在自己很少提‘诗化语文’,觉得宣传这种命名的意义不大。”我想他之所以不愿再提,一是为了避嫌。这几年语文界城头变幻大王旗似的一下子冒出几十种“某某语文”。好比在语文这座大厦的外墙上反复涂刷各种材料,只是在不停地变换着光鲜的外表,又好比是在不停地摘下又换上门楣上的匾额,只是换了店名。也就是说,对语文教育的改革并无实质的作用,多数只不过是倡立者借此引人注目进而获取名利而已。这让人想起“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当低于法定重量或成色的金属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后,人们会倾向于将足值货币收藏起来。最终,良币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其实,现在学界不是没有珍品,只是几乎被垃圾淹没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重提他的“诗化语文”,以良币来驱逐劣币。二是防止误解。他在给我的回信中强调:“在诗化语文的思考实践过程中,我一直提醒自己:诗化语文,不是指语文教学的艺术化表现,不是指语文教学课堂用语的优美化追求,也不是指语文教学理念的诗性表述;诗化语文,并非在‘语文’前加上所谓的修饰语,将语文窄化;更非作茧自缚,或为树旗立派。”也就是说,其实他一直在践行自己“诗化语文”的理念,但是不太愿意再用“诗化语文”这个名称:一方面,会让人以为“诗化语文”会像高校学者们提出的某些概念那样移植并阐释中外有关“诗教”的抽象理论,或者像中小学老师提出的某些主张那样追求教学的艺术化、课堂语言的优美化以及理念表述的诗意化等形式方面的东西。另一方面,让人以为“诗化语文”与其他“某某语文”一样因为追求标新立异而使语文窄化、僵化。确实,教育家不必刻意打出某种标志性的旗号,但是一定要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又不排斥异己,不故步自封,一切以探求真理为务。
      “诗化语文”是什么?益民在《诗化语文:与儿童共同寻找语言家园》(以下简称《诗化语文》)中写道: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认识到,儿童性即诗性,儿童不用概念、判断与推理,而是如诗人一般(我认为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诗人如儿童一般”)充满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诚挚的情感,怀着艺术化的生活态度。汉语即诗性语言,汉语非“法制”语言,词汇上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因声调、节奏变化而带来的音乐性等特点,虽然无助于逻辑性的表述和科学性的思维,但恰恰有利于形象性的表述和艺术性的思维。当“诗性儿童”与“诗性汉语”相遇时,儿童与汉语之间也呈现出一种诗性关系:“一个精神的寓所向着他们敞开,语言成了他们的存在家园。于此,儿童通过语言跟世界缔结一种和谐、完满的关系,这样语言就不仅是一种信号,更成为一种象征。儿童与语言的这种关系就是一种诗性关系。”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汉语的学习让儿童过上一种“文学生活”:“引领儿童诗意地栖居大地,倾听她的无声言说,沐浴她的恩典,滋养一颗纯净丰饶的心。”他通过对儿童、汉语以及语文教育的本质的探求,从而得出语文教育应该“诗化语文”即“与儿童共同寻找语言家园”的核心理念。这就是上文所说的“学”“道”。如果在“学”“技”的层面体现这个“学”“道”,就要在课程建设方面以文学的阅读(尤其是整本书阅读)为阅读课程的核心,在教学方法方面让孩子会运用诵读、聆听、表演等方法,要让课堂流动着“孩子气”,飘散着“文学味”,生长着“冥思力”!

    推荐访问:教育家 教学设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