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走过沧桑岁月

    时间:2021-07-11 04:00: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王金梅:江老您好!我知道您长期从事安徽农村、农业问题的调查研究,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农业发展、水利建设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同时您与曾希圣、钱正英、桂林栖、史钧杰等领导同志在工作上都有过接触。我想请您谈谈相关情况。
      江鲲池:好的,也不能说我对安徽农村、农业发展问题有多深入的研究,只能说由于工作原因,加上我长期跑田埂、爬格子,对一些情况有所了解,可以和你谈谈。
      一
      王金梅:您是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的?又是怎样被抽调去参加治淮工程的?
      江鲲池:我是1949年12月5日参加工作的,那时才15岁,最初是在安庆人民银行当点钞员。因为工作积极当了银行的团支部书记,被选调到皖北团校第七期学习。1951年3月,当时的治淮主体工程润河集分水闸在苏联专家布可夫完成设计、报中央批准后,全面开工。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水利工程,要求在7月汛期到来之前完工。由于时间要求十分紧迫,干部奇缺,皖北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决定从皖北团校抽调干部队的72人前去支援。当时我就被抽调去了。我记得是3月21日,皖北团工委副书记项南来作了动员,要求当天晚上就打背包出发,前往润河集分水闸工地,就这样参加了治淮工程。
      王金梅:到达润河集分水闸工地后,您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江鲲池:到达工地后,我当时年纪最小,又是从银行来的,人比较灵活,就被分配到指挥部秘书处财务科工作,科长是山东人宫传本。那时的指挥部人员设置很精简,指挥只有一名,由淮委委员、华东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担任,政委是张云峰。指挥部只设政治处、秘书处、器材处和工程处,每个处有一名处长。整个指挥部只有50多人,除了我们财务科外,其余各处绝大多数同志都是白天、夜晚待在工地上。
      王金梅:当时工程建设资金是否全由国家拨付?安徽省可拿钱了?
      江鲲池:据宫科长说,资金全是国家拨付的,安徽自己没有拿钱,那时安徽归华东局管。总的来说,从1950年冬至1953年春,国家用于皖北的治淮经费即达14亿斤粮食之巨,完成治淮的土方达2.9亿方。有人曾做了个比喻,如果把这些土方筑成高、宽各一米的土墙,有将近30万公里长,可绕地球赤道7圈多,这还没有计算1953年之后的续建工程,可见安徽治淮工程规模之浩大。
      王金梅:当时润河集分水闸工程的建设情况怎么样?
      江鲲池:当时润河集分水闸建设是治淮委员会和中共皖北区委紧抓的重点工程,主要是用于控制淮河干流和霍邱城西湖水量。工程分三部分:一个是钢筋混凝土做的固定河槽,作为常年畅通的河道;一个是拦河闸,一个是城西湖的闸,在淮河涨水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两个闸的启闭,把水流调节到一定的流量。整个工程共需要投入2.4万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工程,7.3万立方米的砌石工程,479米的闸门装置工程,以及200万立方米的土方工程;需要动用4万多民工和2000多名上海工人。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却要求在4个月内完工,工程量可想而知,简直就是一场与水夺地、与时间赛跑的大战。工地上人山人海,打夯的号子声震天动地。大家都是没日没夜地干,条件也很艰苦,不论是指挥钱正英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住在用竹子和芦席盖的屋子里。我一开始在财务科主要是负责记账,后来被张云峰抽调去当指挥部的对外接待员,负责接待工作。
      王金梅:主要接待过哪些人?
      江鲲池:像中央来人视察、外国记者采访等,都是我负责接待。印象比较深的是傅作义、李葆华、张含英来视察。有一次张云峰的警卫员跑来告诉我,“张政委找你,跟我一块到河边去,有客人来”。我到了河边,看到小火轮伴着嘟嘟的轰鸣声来了,一个战士下来,端着轻机枪,然后傅作义等人下来。张云峰做了自我介绍后,把我介绍给傅作义。傅作义很客气,握着我的手说:“向治淮的同志致敬!”我当时兴奋得几乎说不出话来。第二个是李葆华,也很客气,说“我叫李葆华,是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的工作人员”。那时我还不认识他。最后是中央水利部副部长张含英。到了润河集指挥部所在地,我就没进入了。我回来后串联了18名同学联合给他们3人写了一封短信,请他们给我们题字留念。结果第二天早上就通知我去拿题词,我一看,18个人的本子,他们每个人都签了。傅作义给我题的是“根治淮河,永除灾害”,李葆华题的是“蓄泄兼筹,治好淮河”,张含英题的是“根治淮河,造福于民”。“文革”中,这本珍贵的题词被造反派烧掉了,很是可惜。
      还有一次是10多位外国记者来访。我随同钱正英、张云峰等人去河岸边迎接。是苏联及9个社会主义国家的12位记者,由外交部新闻司一名翻译陪同。钱正英向他们介绍了工程情况,这个讲话稿是她前一天晚上写出来的,是我帮她刻的钢板,因此印象深刻。其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精彩,我记得很清楚:“在旧中国,哪里有劳动,哪里就有皮鞭和棍子;在新中国,哪里有劳动,哪里就有欢乐和歌声。希望记者同志们用你们生动的笔触把中国人民的思想风貌和劳动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去。让帝国主义发抖吧!让人民欢笑吧!”钱正英讲完后,记者们全体起立鼓掌。这个讲话的油印件我一直珍藏到1966年,后来也被造反派烧掉了。
      王金梅:钱正英在治淮工地上是非常拼命的。
      江鲲池:是的,她那时只有28岁,留着齐耳短发,身穿深蓝色列宁服,十分精明干练。她是技术干部,在治水方面是行家里手,特别能吃苦,整天忙碌在工地上,和民工们同甘共苦,连午饭常常都是警卫员送到工地上吃的。尤其可贵的是,她很能深入群众,虚心听取技术人员和民工的意见。因此,钱正英在工地上威信很高。当时工地流行这样一首歌:“毛主席下令修淮河,两岸人民笑呵呵,工程的指挥是钱正英呦。淮河修好了,家家烙馍煎鸭蛋,那个煎鸭蛋哦!”
      王金梅:当时曾希圣是治淮委员会副主任,他常到工地上去吗?
      江鲲池:当时治淮委员会主任是曾山,曾希圣是副主任,但实际上治淮工作主要由曾希圣主持。他对治淮非常重视,在润河集分水闸施工期间,经常通过电话、电报了解情况、指挥工作,曾经3次到工地进行具体指导。第一次是4月初,即钱正英到达工地后的第3天,指挥部在润河集镇政府的会议室(实际上是一座古庙的大殿)召开了科以上干部会议。我本无资格参加,但秘书处处长让我也去听会了。会议由钱正英首先发言,接着是曾希圣讲话,他首先向与会同志介绍了钱正英,说“钱正英是我们党年轻的女水利专家,是一位既有学问又有实践经验的难得的好干部,希望大家在钱指挥的领导下,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按时按质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大家的任务。”接着他剖析了这个当时亚洲最大的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着重分析完成这个工程的有利条件。曾希圣首次到工地指导,特别是对有利条件的分析,大大鼓舞了大家的信心。

    推荐访问:沧桑 走过 岁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