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民俗民风的缩影

    时间:2021-06-04 16:04: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寺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与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排斥并相互兼容的过程。寺庙文化历经了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演变,几乎囊括了各种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愈加具备研究价值。剖析寺庙文化,揭开寺庙各种文化现象,对深刻认识佛教文化的内涵是大有益处的,寺庙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对今天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用巨大。
      关键词:寺庙文化;佛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60-03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经历了一个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相互排斥、相互融合的过程,并与之共同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寺庙作为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佛教在中国形成和演化的见证。
      一、寺庙的由来
      寺、在古代为官署名,如有“太常寺”、“鸿胪寺”等。而庙,则是一般祭祀神灵的场所。相传佛教传到中国,是由东汉明帝派遣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到洛阳而开始的。这二位西域高僧初到时,被招待到住在鸿胪寺。当时的鸿胪寺是掌管宾客朝会礼仪的。第二年,明帝为他们修建了供佛修道之所,遂以“寺”命名。因这二位高僧曾用白马驮载经像而来,故起名曰“白马寺”。相传这是中国寺庙之祖,后来将出家人居住和供佛的处所正式称作“寺”,即缘此。
      二、寺庙发展
      (一)寺庙文化发展的历史
      自从洛阳白马寺建成后,全国便开始兴起建寺造宇之风,到了东汉末年,已有许多规模宏大的佛寺了。据《三国志》记载,笮融在徐州建的浮屠祠,可容三千多人课读佛经,寺中“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实在是很辉煌、宏丽的了。
      六朝佛学隆盛,寺宇众多。晚唐诗人杜牧曾有《江南春绝句》描写当时佛寺的盛况:“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实际上,当然不止“四百八十寺”,仅梁武帝时就有五百余所。西晋时以长安和洛阳两京为中心,修建有佛寺一百八十所,拥有僧尼三千七百余人。北魏时有寺庙三万余所,僧尼多达二百余万,仅洛阳城内外就有寺庙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可见之盛。
      梁代佛教最兴盛时,佛寺多达两千八百四十六所。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更是寺宇林立。唐武宗灭佛时,就拆毁大寺四千六百所、小寺四万余所,令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唐末,已有佛教徒集中朝拜的寺庙建筑群,如:文殊菩萨圣地五台山、僧迦大圣圣地普光王寺、三阶教圣地终南山、佛骨圣地凤翔法门寺等。
      至南宋,已形成全国著名的“五山十刹”。“五山”是: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十刹”乃:杭州中天竺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幸寺,奉化的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的雪峰崇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的云岩寺和天台的国清寺。约自元代起,我国喇嘛教日益兴盛,喇嘛教寺庙,尤其是黄教寺庙的建筑,在明清时代达到了高峰。
      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深深植根的重要结果是佛寺遍布名山大川、五湖四海。它们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庄严雄伟,与其周围的自然山水协调一致,建造了以佛寺为中心的艺术环境,影响了人们宗教信仰,陶冶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二)丰富多彩的寺庙文化
      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寺庙文化,不但传播着封建迷信的思想意识,同时也发挥着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每一座寺庙,每一个宗教祭祀场所都有特定的内容,透过那些泥像、彩塑、壁画、碑文、匾额等,就像现在的展览馆、博物馆一样,可以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如遇节日庙会期间,更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人们象看文艺表演一样得到精神上的享受。”[1]历代一些寺庙中的或游方的高僧名道,对琴、棋、书、画、诗文都有较高造诣,他们通过碑刻、书传、经文等将其艺术广传于后世。一些古典名著、通俗小说、平话,多以宗教内容为主线,在民众中几乎家喻户晓。汉语中的成语、单词、俗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大都是源于宗教与民间习俗结合的产物。
      庙会文化,作为一种主要的寺庙文化表现形式,它在唐代就应运而生了。庙会是随宗教传播起来的,是民间文艺的盛会,会期朝山游客既有乡村老幼妇孺,又有城镇工、干、学、商各阶层人士。他们怀着各种心态云集庙会,求神敬香、唱戏对歌、经商游览……通过年复一年漫长的民俗化演进,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庙会从时间上区分,有每月定期数次开市的,也有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的或几次的,时间有长有短,规模有大有小。
      从性质上区分,大体归为四类:
      1.传统宗教型
      崇拜的对象或神或佛,有教义教规和经籍典册,有专门神职人员,有寺庙,有偶像,有传统礼仪程式,有确定的庙会周期,拥有稳定的香火民众。《旧都文物略》载:“年开一市者,以烧香拜佛敬神为主,兼有商贩设摊售货。”“年开一市者,多有香会。”如陕西法门寺庙会、湖南南岳庙会、武汉归元寺庙会、拉萨罗布林卡庙会等均属此列。这类庙会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宗教气氛浓郁,活动比较规范而传统,其物质载体的文物保存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较高,和宗教事务关系十分密切,变异缓慢,具有相对稳定性。
      2.纪念祭祀型
      崇拜的对象是历史上的英雄、圣贤、祖先或能工巧匠。有庙宇神殿及其他礼仪设施,也有传统的礼仪程式和活动周期。这种庙会活动往往有特定的群体,如夫子庙会(祭孔子),药王庙会(祭孙思邈),二王庙会(祭李冰父子)等。这种庙会意蕴丰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活动。
      3.文化经贸型
      这样的庙会“游人甚多,绝不礼佛”。旧中国的厂甸庙会,经营范围以文物字画、新旧图书、珠宝首饰为主,号称“文化市场”。逛庙会不是为了烧香拜佛,而是出于生活的需要。现在一些地方为了开发地区经济民俗文化资源,举办了一些庙会,这些庙会以经济、旅游、文化活动为内容,已与祭祀崇拜无关。如北京地坛文化庙会、上海城隍庙会等。近几年这类庙会影响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封建迷信型
      这种庙会既没有严肃的宗教意义,也没有积极的文化意义。组织方式有浓厚的宗法性和帮派性,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糟粕文化,对社会有很大的危害。
      无论是宗教性庙会,还是商业性庙会,有了文化的参与,庙会的主题就会更加鲜明,描绘的目标也更易达到。庙会文化虽然受着庙会主题的制约,但是文化以它的宣教功能,以它的潜移默化的渗透能力,以它对群众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庙会活动中,占据着特别显要的地位。
      庙会文化具有两重性。庙会文化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庙会文化以寺庙为依托,在寺庙内及寺庙附近开展祭祀和贸易活动,把宗教和世俗有机结合起来。有的以求神拜佛为主,有的以娱乐观赏为主,有的以市场贸易为主,可以满足参与庙会活动者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双重需要。宗教意义上的庙会文化有着它的清规戒律,有与人的欲望和社会潮流不合拍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允许在寺庙殿堂领地交流各种文化思想,使其与社会潮流合拍的一面得到发展。就庙会文化中民间艺术活动来说,那些自发的庙会,常常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文明与愚昧的交汇处。明确了庙会文化的两重性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开展工作中增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把庙会文化引导到于国于民皆有益的方向上来。
      三、寺庙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宗教由于其信徒内在精神信仰驱动力,在自觉和不自覺地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具有非常人所能及的传播文化、沟通文明的能量。”[2]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宗教包含了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几乎全部因素。一个人可以不必是宗教信仰者,但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免应具备对信仰者的了解甚至理解。这样,在许多方面都可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也不至于妄加褒贬或主观歪曲而带来无知与浅薄之名。据统计,全世界现有教徒超过25亿人,占人口的五分之三以上。与这样多的人交朋友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推荐访问:缩影 民风 民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