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现代社会分层理论范式探析

    时间:2021-07-06 08:01: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自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导致西方社会踏上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历程,从而引发社会分层结构发生剧烈变迁,社会学家通过深切观察和思考阶层分化现象,最终形成批判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功能主义三种经典分层理论范式。此项探讨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分层现象,而且能帮助我们正确解读现实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转型;理论范式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9)01-0171-05
      戴 洁(1980—),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应用社会学。(湖北武汉 430074)
      本文为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07018)的研究成果。
      
      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不平等问题就是社会分层研究,它是社会学研究中一个主流领域。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浪潮席卷以英国为首的西欧诸国,使这些国家纷纷踏上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历程。社会的转型引发社会结构(尤其是分层结构)的剧烈变迁。面对社会变迁的现实,许多学者不懈探索着现代社会不平等形成的根源和本质,并逐渐积淀出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范式。
      
      一、批判结构主义范式:马克思和新马克思主义
      社会分层的批判结构主义范式源于马克思,在他看来,社会生产中剥夺—被剥夺关系是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历史上存在过的所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关于劳动异化的著名论断:“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其产品的力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己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1]面对此种悖谬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一套阶级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日渐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注意到,除两个基本阶级外,还存在“中间阶级小群体”,包括“小生产者、小业主、小手工业者和农民”。但他们坚持认为,中间阶级小群体只是封建社会的残余力量,终将走向两极化,发生历史性的分裂。[1]但是,随后的1848年欧洲革命并未验证此预言,社会并未分裂成两大阶级,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和旧有封建势力(土地贵族、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勾结,击败了无产阶级。这意味着:中间阶级韧性十足,而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基本阶级还面临进一步的分裂。
      (二)新马克思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者探讨分层问题时,一方面坚持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立场,肯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代表着历史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致力于解释2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各国中间阶级迅猛增长的现实。
      1.普兰查斯:修正的两分阶级结构
      普兰查斯是马克思两分阶级模式的追随者,但同时他亦注意到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在《论社会阶级》一文中,他一方面强调“生产关系决定阶级归属和阶级行为”,另一方面又不无谨慎地论述道:“阶级是由社会行动者组成的群体,这些群体主要但并非完全由其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而决定。”普兰查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两个基本阶级,但不是说只有两个阶级。基本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互相对抗的,推动着阶级之间的持续斗争。
      然而,从普兰查斯的阶级理论中,我们仍然不能确定新兴的中间阶级究竟居于何处、有何意义。普兰查斯只告诉我们:这些中间阶级有的属于封建残余(如农民),有的却正在兴起(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它们是从基本阶级中剥离出来的集团或阶层,并没有自己的立场,他们要么倾向资产阶级,要么倾向无产阶级。
      2.赖特:十二分的阶级结构
      赖特的思路主要来源于普兰查斯,但两者观点仍有较大差异。简言之,赖特提出十二分的阶级结构整体上仍然由两大部分构成,即生产资料所有者和非所有者。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根据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标准对基本阶级结构进行细分。[2]
      与马克思不同,赖特并不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会出现两极化或无产阶级化的趋势。在赖特看来,此种十二分的阶级结构颇为稳定,中间阶级不会轻易地被资产阶级化或无产阶级化。因此,赖特不再坚持生产资料占有是阶级划分的唯一标准。[3]
      概言之,批判结构主义范式中,关键概念有二:第一,(生产领域的)占有。生产资料占有意味着一切。对于几乎所有马克思主义者而言,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决定了个人的阶级归属和阶级地位。当然,新马克思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马克思的观点,表现为: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并不只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可能存在其他生产方式(如简单商品生产),因而中间阶级大量存在并迅速发展并不奇怪,而且中间阶级也不会轻易出现资产阶级化或无产阶级化的趋势。然而,毋庸置疑,新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坚持马克思的主要阶级分析立场,即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关于基本阶级的划分仍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二,剥削(关系)。在剥削关系中确定阶级地位。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新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阶级结构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剥削—被剥削关系,个体或群体的阶级地位在剥削—被剥削的关系中得以确定,具体而言,剥削的一方即为资产阶级,被剥削的一方则沦为无产阶级。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其中一方也就没有另一方;但两者的根本利益又是相互对立的“零合模式”,一方的“得”意味着另一方的“失”。
      
      二、建构主义范式:韦伯和新韦伯主义
      建构主义者认为,所谓社会分层并不是指一个静态的、僵化的社会结构,而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社会过程,总处在不断的建构进程中。此外,社会分层的内涵也并不仅仅限于经济或物质领域,而应作更为丰富的理解。进一步而言,所谓的“阶级”并不是一种既定的社会结构,而只是某些群体可能共同行动的潜在基础[4]。
      (一)韦伯主义
      韦伯并不关注所谓的“结构力量”。在他眼中,个体归属什么样的阶层,与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中的能力息息相关。
      首先,经济领域中的市场能力。如果说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环节对分层的意义,韦伯强调的则是“市场”。个体在“市场中的机会是一种决定性的要素,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阶级处境就是市场处境”[5]。韦伯定义“阶级”是指“共同享有某种生活机会的人”,“生活机会”即社会成员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上所能得到经济收益的机会。其次,社会领域中的声望。“等级地位”根植于社会中,它与根植于经济中的“阶级”并不完全一致,例如,阶级地位通常由财富决定,一个士兵和一个大学生的“阶级地位”可能极为不同,但两者的“等级地位”却并无二致[6]。最后,政治领域中的权力。现代国家的政治权力通常掌握在党派手中,执政党群体(特别是执政党领导人)在政治分层中通常占据很高的位置,而普通民众则处于较低位置。
      (二)新韦伯主义
      新韦伯主义者继承和深化了韦伯的观点,其研究旨趣仍然集中在社会分层秩序经由何种过程建构出来。
      1.吉登斯:封闭过程结构化
      吉登斯的阶层理论表现出显著的建构主义特征,他在《发达社会中的阶级结构》一书中讨论“市场通过哪些方式将潜在的不平等转化为现实的不平等”,并将“市场机制运作产生的影响”称之为“封闭过程结构化。”[7]吉登斯指出:“阶级的结构化滋长到一定程度后,市场能力的任何具体形式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封闭作用。”这里的“市场能力”是我们熟知的,如生产资料所有权、受教育程度、技能资格证书、体能等,诸如此类的“能力”决定个体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经济报酬、社会声望和政治权力的方式及多寡。吉登斯断言,正是这些因素“构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体系: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即工人阶级)。”吉登斯还指出三种“封闭过程结构化”的表现:其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重大分离;其二,权力或权威分工,导致上层阶级享有的大量财产逐渐固定化和结构化;最后,产品的分配和消费模式,导致生活方式的结构化。

    推荐访问:范式 探析 分层 现代社会 理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