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协商民主在中国政治民主化中的作用探究

    时间:2021-07-06 04:01: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新时期以来,全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注度日益提升,政治民主化逐渐成为当前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思想理论界认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路径主要有基层民主、宪政民主和党内民主等。协商民主作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路径的研究相对匮乏,而它却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关键突破口和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在实践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协商民主 政治民主化 作用
      作者简介:李嘉辉,华南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144-03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功能及在中国的实践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协商民主逐渐被广大群众所了解和运用,成为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议事途径。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对作为民主政治主流模式的自由民主或代议民主反思的结果。20世纪后期,西方自由民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自由民主或代议民主的制度设计存在结构性的缺陷。人民通过周期性的选举政治精英实现对公共政治的参与;但是由政治精英做出的公共决策合理与否,公民却无权干涉。这造成了公民社会责任的缺失、公民个人权利的损害以及少数公民利益的忽视。协商民主的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得以发展起来的。建国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实际上就是协商民主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没有以“协商民主”这一概念表述出来而已。
      协商民主的概念是外来词汇,最早是由约瑟夫·毕赛特在其著作《协商民主:共和政府中的多数原则》第一次表述出来的。其后,约·埃尔斯特、罗尔斯、吉登斯、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对协商民主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其中,约·埃尔斯特的论述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协商民主“决策的民主指的是当关乎集体决定时,受集体决定影响的所有人员都参与了决策;同理,决策的产生是由参与者之间的探讨争论形成,参与的人能够坚持公正理性的态度和品质去参与争论,并接受争论的结果。这是决策的协商部分。”中国学者陈剑、陈家刚和杨光斌等对协商民主亦有论述。他们对协商民主的认识相对一致。陈家刚认为:民主协商“意味公民以平等自由的身份参与政治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观点和行为,并以此修正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转换偏好,能够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各种政策建议,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
      (二)协商民主的功能
      协商民主缘起于西方自由民主或代议民主遇到的合法性危机,它是对自由民主或代议民主实际体现的选举民主的重要补充。协商民主既能肯定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实现公民和行政人员之间就共同相关的政治问题进行直接的对话,从而体现全体民众的真实意愿,又能弥补自由民主的制度设计缺陷,架起国家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保证公共理性和普遍利益的实现。而且,它还使得公民在民主政治协商中,提高了参政意识、培育了民主精神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协商民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功能:首先,提高立法和决策的水平,推进理性决策。协商民主的过程就是社会民众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审议、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民众说服和被说服的过程。通过协商民主作出的决策是基于集体的理性反思的结果,这有利于弥补精英政治的不足和完善公共政策。其次,培育民主精神,增强社会责任。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协商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利益,还要考虑他人和集体的观点和需求。只有理解、尊重、包容甚至妥协或者节制才能实现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均衡。协商民主的持续进行有赖于公民社会责任的持续增强。同时,公民的民主精神亦得以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育。最后,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推进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的转变。自由民主或者代议民主的制度设计所体现的精英政治强调公民对政治的消极参与,涉及民众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也是由政府进行主导。协商民主得以让民众在对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公共决策和重要部署进行有序的参与,不仅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而且还推动了公共事务管理方式由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的转变。
      (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实践
      协商民主的概念缘起于西方,但是协商民主的要义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上具有丰富的实践。协商民主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上的最早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建立的“三三制” 政权。“三三制”原则要求在民意机关和政府机构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三三制”政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它容纳了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民族、党派和团体。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动员广大民众广泛参与,保障民众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注重同其他各种力量之间的协商。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的政策就被中国共产党接纳,并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广泛推行。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在1949年至1954年代替中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1954年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由职权机构向人民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个团体参政议政。“文化大革命” 结束之后,我国各项政治制度恢复了正常运转,稳定了国家局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重新恢复了法律地位并进一步发展完善。“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写入了宪法。” 我党的政治协商实践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同我国革命建设实践紧密融合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统一战线的思想的重要运用。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引。

    推荐访问:民主化 探究 中国 协商 民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