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新世纪中国民间外交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1-07-03 16:00: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进入21世纪,中国民间外交继往开来,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框架,在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官方外交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但是,当前我国民间外交的发展也面临着困境。针对我国民间外交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分别从理论研究与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特殊群体和领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民间外交尽一丝绵薄之力。
      关键词:21世纪;中国民间外交;实践;建议
      作者简介:刘丽霞,1979年1月出生,河南漯河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师,助教。
      [中图分类号]:D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3
      民间外交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一个创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间外交以官方外交的目标为向导,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间外交实践活动,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进入21世纪,全球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深,国际行为主体日益多元化,民间社会的作用逐渐扩大。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民间外交继往开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迈进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当前我国民间外交已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框架,在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官方外交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
      一、民间外交概念之界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间外交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介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当前中国民间外交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其独特的作用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肯定。但对于民间外交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综合而言,学者的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认为民间外交等同于人民外交或国民外交,强调实施主体是非官方组织或个人,没有正式的外交身份。我国著名学者叶自成认为:“人民外交,或国民外交,或民间外交,是指国家间非政府主体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1]他还对人民外交作进一步注解,“这里的人民不是一个阶级概念,而是一个外交概念,是指除统治集团中的执政集团外的一切力量,既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也包括统治集团、统治阶级中非执政力量,是指一切不能代表国家和政府名义处理外交事务的政党、集团、组织、学校、团体以及有影响力的个人等。”[2]
      其二,认为民间外交是由官方支持、以促进国家间关系的民间对外交流活动,该观点强调民间外交的官方背景。刘金质、梁守德等主编的《国际政治大辞典》对民间外交所作的说明即归于此观点:“民间外交,广义上是指各国人民之间的一切友好往来,狭义是指那些不代表官方而又具有一定官方背景的民间往来活动,是官方外交的补充”。[3]这种狭义的民间外交具有鲜明的半官方性质,本质其本质上就是学术界定义的“第二轨道外交”。我国多数民间外交实践即属于半官方性质。
      其三,以促进国家关系为目的民间交往才能称为民间外交。言外之意,如果只是单纯的人员往来,就不能视为“民间外交”。著名学者黄金祺认为,“泛指一国民间不同领域旨在促进国家间关系所进行的对外交往”。《外事概说》的著者赵丕涛也认为:民间外交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代表国家的利益,实现国家政策的民间友好活动[4]。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通过对民间外交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我们可以界定民间外交的概念:在官方外交的引导下,由不具备国家外交正式资格的组织或个人,实施旨在保障本国国家利益或达到本国官方外交目标或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利益的对外活动;其主体可以为非执政党、非政府组织或有影响力的个人等。
      二、新世纪中国民间外交的总体形势与特点
      由于民间外交具有稳定性、广泛性、灵活性、包容性等特点,在实践中对稳定和促进国家之间的关系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民间外交以“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根本宗旨, “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民间外交为立足点、以对大国和邻国开展民间外交为着力点、以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展多边外交为拓展点”为基本工作布局,始终为“总体外交、祖国建设、世界和平”三个全局服务,在实践中不断地开拓创新,
      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成绩和效果显著。[5]
      1.非政府组织蓬勃发展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简称NGO)已逐渐成为中国政治、社会舞台上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 当前非政府组织不仅在中国国内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事务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6.2万个,比上年增长3.7%。其中,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5.5万个,比上年增长4.0%。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20.4万个,比上年增长3.1%。全国共有基金会2614个,比上年增加414个,增长18.8%。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非政府组织因其具有的独立性与灵活性特点,在对外交往中呈现涉及领域广阔、形式多样的特点。非政府组织围绕国际重大议题在国内举行大型国际非政府组织会议,如2008年10月成功举办第七届亚欧人民论坛,连续五年举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举办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亚太区域网络会议等;同时,中国非政府组织与外国非政府组织在扶贫、环保、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其中,中国非政府组织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新世纪民间外交的一个亮点。
      2.广结国际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在国际上惯称“姐妹城市”(Sister City),指两个国家地方政府(包括省、州、市、县)之间,为了加强友好合作而缔结的一种固定联系的关系。它最早起源于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发展。[6]建立国际间的地方友好城市,是民间外交的惯常做法。城市外交所占据的独特位置,使它能上达中央、下及市民,对国家关系的稳定十分有益。
      1973年,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结成第一对中日间的国际友好城市,中国国际友好城市活动从此拉开序幕。1992年,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成立,促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城市间的友好交流活动更广泛地开展起来。2008年11月,在中国举办了国际友好城市大会,来自30多个国家70多个省州市的代表、城市联盟的负责人以及中国50多个城市的代表共500余人出席了大会。目前,中国已与120个国家建立了1500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国际友好城市活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城市建设等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7]

    推荐访问:新世纪 外交 中国民间 实践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