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面子文化与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审视

    时间:2021-06-20 08:00: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面子或脸面是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因为中国人的自我价值以他人为导向。家族是面子和价值的重要来源,即我们对家人有面子增值的期待。这对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潜在影响:其道德教育目标可能偏离儿童道德发展本身,倾向满足成人面子需求;其教育手段可能偏离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倾向满足成人权威需求;其教育效果可能偏离儿童道德提升,倾向形式主义的肆虐。父母应学会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应主动学习心理知识,熟悉儿童心理和道德发展的规律;应关注自我学习成长,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关 键 词
      面子;家庭道德教育;审视
      一、面子文化及其根源
      面子或脸面作为一种特定的心理与行为的标识自古有之,但将这一心理与行为作为一个问题来加以认识和讨论则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接触的直接产物。第一个生动记录中国人脸面观的是美国传教士Smith,其成名作《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可以说是研究中国面子文化的开山之作。此后,鲁迅、林语堂、梁漱溟、胡先缙、黄光国、翟学伟、Goffman、Brown、Levinson等中外学者对面子这一现象从国民性、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多视角、多学科、多层次研究面子的热潮。
      (一)面子:中国人的深层社会心理结构
      面子是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结构。生活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的人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和塑造。中国人的面子心理是经过数千年的华夏文化塑造而逐步形成的。[1]这种历经数千年的文化心理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言语、行为、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产生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影响。鲁迅认为,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林语堂在其成名作《吾国与吾民》一书中认为,面子是统治中国人的三位女神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人正是为她而活着。面子心理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见一斑。
      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表现在对获得面子的渴望和丢失面子的恐惧两个方面。为了获得面子,中国人可以牺牲实际利益,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常常让在中国的外国人感到荒唐可笑,难以理解。而“对于‘丢面子’的恐惧,可能是中国最强烈的道德推动力,比基督教徒对地狱的害怕还要强烈。”[2]267-268即使丢了面子,也要想方设法补回来。
      面子下面掩盖的实际上是一种人情互动,即给与和回报。“面子很有意思,面子和人情配合在一起,才能如鱼得水。面子是熟人之间的通行证,既是一种担保,也是一个利益交换最重要的手段。有了面子,人们之间的人情就可以储存和转换(移)。”[3]如此,人情作为一种可交换、可储存、可转换的资源在面子的调配下支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心理。人情和面子联手,构成了中国人深层的心理结构,具有稳定性,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轻易改变。
      (二)他人:中国人的自我价值导向
      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面子为什么会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结构?我们认为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中国人的自我价值不是由自己来体验和评价的,每一个人的价值都在于他人的评价中:他人对你评价高,你就有价值;他人对你评价低,你就没有价值或价值很小。“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不是单独的人,所以也没有单独的价值。人只有在一定的(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必须能够时时‘面对’他人。”[4]正是中国人在行为方式上的这种“他人取向”导致了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在他人取向下,传统中国人对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意见特别敏感,老是要顾全‘面子’,要有‘脸’,希望在他人心目中保有良好的印象”。[2]50-51另外,这种他人价值取向也导致中国人的个人成功不是由个体自我评价和体验的,而是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实现的。“这种对攀比的强烈兴趣本质上是中国人面子意识和行为的源头,面子感觉其实就是攀比中产生的失落或者满足的感觉。”[5]这种攀比和他人导向的价值观使中国人无法形成明确的“自我”,“反而是教他如何在别人‘面’前不要过分表现‘自我’”。[6]没有明确强大的自我,就只能躲在由人组成的社会关系中,由他人来决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由他人评价而形成的面子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相比于传统社会,当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这种深层的心理结构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只是和某些西方的思想观念相结合,产生了面子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三)家族:中国人面子和价值的重要来源
      家族在中国社会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7]中国个体被看作是家族血脉的一环,一个人即使生命失去了,因家族还在延续,意味着他的生命仍存在于世间。家族的延续性满足了中国人对“永恒性”的需求。可以说,家族关系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有很浓的血缘观念。我们讲究荣辱与共,一荣俱荣,一耻俱耻”。[8]家族是中国人面子和价值的重要来源:当家族中的某一成员取得巨大成就时,整个家族的人都会觉得脸上有光,关系越近,这种光荣感越强;当家族中的某一成员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情,整个家族都会有一种羞耻感,关系越近,羞耻感越强。“丢脸”的程度不仅随个人过错或失败的严重性而定,而且对与自我亲疏程度不同的其他人,也各有不同的意义。[9]家族成员之间这种强烈的荣辱相关性使得我们对家族成员抱有期待,关系越近,期待越高。
      亲子关系是家族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按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亲子关系应该是每个人推出去的第一环,是最重要的。这使得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特别强。因为这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还是父母自己有没有面子、有没有价值的问题,甚至还事关整个家族的名望。中国文化也是一种伦理文化、泛道德文化,面子文化和泛道德文化的结合势必对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正面影响在于中国父母舍得为子女的教育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达到了让外国人吃惊的地步。然而,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现代多元社会,父母过分注重面子已经对儿童的道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推荐访问:道德教育 中国 审视 文化与 面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