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时间:2021-06-19 16:03: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地域文化先天地具有与生态文明内在的耦合性,其导向、凝聚、教育等功能,对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具有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作用。依托地域文化,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态文明;地域文化;生态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开设环保课程,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强调更多的仍是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德育的内容也比较浅显,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的剖析。学生们只是简单看一些数据罗列的现状,而缺乏实际感受。[1]同时在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尤其是地域文化方面的教育也过于简单和随意。正是由于目前的大学普遍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致使有的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生态文明知识肤浅,没有系统地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意识,不能积极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对环保等认识也不够深刻,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2]如用水用电上的浪费,吃穿上的铺张浪费,不爱惜公共财产,破坏损毁公共设施,对环境的污染感知程度低等。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不屑或轻视,以“恶搞”的方式贬低甚至践踏传统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环境提供了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提供了生产、生活的资料。自然环境解决了“用什么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生态文明则解决“如何生产和持续发展”的问题。当下我们亟须建设的生态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是在全球陷入环境危机的情况下,人类开始理性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探讨人类如何才能继续生存以及更好地生存这一问题时,所做出的一个选择,它要求我们进行生态化的生产、生态化的生活、生态化的思考。因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生态道德观正是生态文明在道德层面的具体要求,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动因和道德支持。
      地域文化则是以特定地理环境为基础,经过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生存方式,对于人们尤其是某一特定地区的如何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地域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在其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地域文化都能反映出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念,聚焦于人类如何才能生存与发展下去这一根本性问题。而地域文化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于协调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地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观,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先贤哲人的智慧,这种和谐生态观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高低,决定了他们能否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能否以点带面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高校必须站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高度来推动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德育重点在于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和行为。
      高校作为知识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在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服务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文化氛围的影响,自然地带有所在地域文化的特性。而高校在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必须结合地域文化传统,学以致用、研以致教,补充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保护传统意识。同时立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特色环境及各种文化差异所形成的特色地域文化,谋求发展特色教育及创新教育品牌,挖掘传承地域文化发展的优势。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1)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生态
      文明思想,提高生态道德认识。在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中,应该进一步强化生态道德理论教育。我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强调尊重自然,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以天地为榜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至上要义。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地域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沉淀,也是一种历史绵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具有强大的惯性。因此要研究地域文化,挖掘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为大学生生态道德建设服务。
      (2)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校园文化载体,培养生态道德意识。如果局限于常规的教学实践活动,难以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要不断探索新的载体,结合教学,探文化之本,溯文化之源,树立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通过各种载体搭建平台把地域文化“引进来”,在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培养教育方面加大力度,把地域文化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课程开设等方面。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相应的载体,不但要加强大学生课堂载体建设,还要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创新建设研究,比如环境载体、标识载体、社团载体,等等,使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通过不同的载体“走出去”,在丰富校园文化内容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3)丰富教学方式,以实践增强带动感,强化生态道德情感。
      生态文明教育与常规教育不同,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若知识偏重于研究性教学,就会产生“纸上谈兵”的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加入生态环保的实践活动。一是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对学生生态问题的识别和分析,让学生参与决策和分析,对实际中的生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二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活动或调研、观察等活动体验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三是结合地域文化,组织学生搜集记录地域文化,整理相关历史文献,采集本地区有价值的民俗与乡风,适时举办图片资料展,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更感性的认识。四是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如利用每年的世界环保日,通过展览、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五是开展建设生态校园,让学生参与植树,测量不同地区大气污染,去各个水域测量水的污染,了解工厂的排污等实践性活动,使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得到提升,使学生明白环境对于人生存的重要性。六是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智慧和科技创新的潜力,研究有利于生产生活中低投入、高产出的发明创造,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低资源或能源消耗可以带来高产出的良好回报,从而认识到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黄西莲.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调查分析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3(08):119—122.
      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浙江社会科学, 2008(04):63—66.

    推荐访问:视域 道德教育 地域 生态 大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