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

    时间:2021-06-16 08:00: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历史背景的不同影响着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所依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在道德理论体系和规范体系两大基本内容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在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化和西方道德文化霸权化的形势下,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基本内容的民族特征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道德建设;历史背景;基本内容
      [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9-0047-06
      
      一、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在其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以家族主义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传统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般说来,主要是指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伦理思想以及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一个极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发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要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就必须了解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
      (一)经济背景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的不发达,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它的基本特征有如下几点:一、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简单劳动工具为依托的简单再生产;二、生产目的基本是自耕自食,自给自足;三、产品的交换是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四、生产过程表现为规模狭小、简单重复的特征;五、农业生产同家庭手工业制造相结合,具有农工一体、农士结合的特点。
      (二)政治背景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政治基础,是在以农耕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
      1 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奴隶主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西周,影响于后来的各代封建王朝。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他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奴隶制的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2 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皇帝总揽天下大权,包括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的权力;二是皇权高于教权,皇帝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三是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君权与父权合二为一,实行嫡长子世袭制度。君主专制加强了古代帝王的个人权力,在某些程度上巩固了我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三)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注重人伦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德性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尤以儒、道、释三家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从汉武帝以来,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主导。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所追求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文化所推崇的“知变、因变、应变”的辩证思维以及释家文化所宣扬的以“慈悲、利他”为支撑的伦理道德观等,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中心主义特质,首先是一种以宗族伦理为核心,使各种文化要素深深地烙上伦理道德的印记的文化精神;二是将道德判断置于其他一切价值判断的核心和首位;三是以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为根本;四是从一定的伦理道德关系中去确证人。
      总之,自秦汉以降,中国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就处于极为稳定的状态,小农经济、君主专制、儒家思想形成了稳固的经济一政治一文化体制,三者血肉相连,形成一个坚硬的板块,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德建设宏厚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中国传统道德理论体系建设
      在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历代思想家们主要围绕着以下的道德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并建设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道德理论体系。
      1 道德本原论
      道德关系、道德活动、道德观念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故此,寻求道德的本源必须落脚到人本身。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儒家人性论为主流,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本身所特有的“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下》)。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是恶的。他在对人的生理欲望的发展进行分析后认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伪也”(《荀子·性恶》)。先秦道家主张“人性自然”,认为真正的道德应该是顺应自然,乐天知命。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庄子·知北游》)。战国时期的法家认为人性就是为了满足和争夺自己的私欲,“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韩非子·备内》)。
      2 义利关系论
      义利问题从根本上说是道德与利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问题。义利关系不仅涉及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作用、道德选择、道德评价依据以及道德主体人格理想等伦理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也涉及到如何处理理欲与公私问题以及王道、霸道等治国方针的抉择。义利关系问题是贯串于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基本上可以归结为道义论和功利论两种倾向。儒家鄙视道德主体的个人利益。主张“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宋明理学更是销利归义,甚至认为“凡有利心便不可”,陷入了禁欲主义。墨家注重功利,主张道德准则应以“利人”、“兴天下之利”为目的,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在于“义可以利人”。从而,把义、利统一起来。宋代以

    推荐访问: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 道德建设 内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